中國刻度 彪炳史冊
這是一次載入史冊(ce) 的盛會(hui) 。
新時代十年的偉(wei) 大變革,在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十年,是一把刻度尺,標注著中國發展的高度,顯示著中國發展的力度,傳(chuan) 遞著中國發展的溫度,彰顯著中國發展的速度,創造著中國發展的精度,展現著中國發展的氣度。
盛會(hui) 閉幕,奮鬥不止——
在科研一線探索世界前沿技術,在創業(ye) 路上不懈奔跑,在社區營造溫馨家園,在高等學府揮灑青春汗水,在田間地頭端牢中國飯碗……
十年風雨兼程,十年砥礪奮進。麵對未來,全體(ti) 中華兒(er) 女信心滿滿,中國號巨輪將繼續破浪前行!
服務群眾(zhong) 無止境
本報記者 楊顏菲
“亮了!”10月21日傍晚,一盞嶄新的路燈亮起,驅散了周邊的黑暗,照亮了江西省萍鄉(xiang) 市金陵社區裏的小廣場。小廣場麵積不大,擺放著幾台剛剛裝好的健身器材,聚在燈下的居民們(men) 對著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胡斌鼓起掌來。
“晚上跳舞鍛煉敞亮多了!”王阿姨看著幹淨明亮的院子,不禁感慨道:“誰能想到我們(men) 這個(ge) 20多年的小區,這幾年能改造得這麽(me) 好。”
90後胡斌2020年來到金陵社區後,帶領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居民一道,乘著國家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東(dong) 風,第一步就對這個(ge) 基礎設施薄弱、汙水橫流的老小區進行路麵硬化,接著拆除違章建築,加強社區文化服務……金陵社區麵貌很快煥然一新。
基層工作千頭萬(wan) 緒,胡斌忙得不可開交。除了五天工作日,他周末也常到社區走走;白天做不完的,夜裏再加加班。
“但就靠我和社區的幾個(ge) 工作人員,稍複雜一些的事情就力不從(cong) 心。”胡斌說,“要更好地服務群眾(zhong) ,還得想招兒(er) 。”
後來,胡斌發現社區裏有許多熱心的退休居民,於(yu) 是組建起了愛心誌願者服務隊,把這些熱心居民組織起來,分成幾個(ge) 小組,在小區建設和為(wei) 民服務上展開“激烈角逐”。
誌願者們(men) 個(ge) 個(ge) 幹勁十足,有的還“身懷絕技”,老電工、老鉗工、老建築工人等,幫助社區解決(jue) 了許多難題。今年,在胡斌帶領下,社區和愛心誌願者服務隊為(wei) 群眾(zhong) 解決(jue) 了包括新增健身器材、新設休閑場所、完善綠化亮化和周末學生托管等20多個(ge) 問題。
“我已經想好了,明年我們(men) 要帶領居民一起完成智慧小區的改造建設,全麵提升小區治安管理水平;並為(wei) 社區裏的700多位老年人開辦幸福食堂和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提供營養(yang) 配餐和日間照料服務。”胡斌說,“服務群眾(zhong) 永無止境,相信會(hui) 有更多的惠民政策出台,讓我們(men) 更加有能力、有條件、有平台為(wei) ‘一老一小’辦實事,解難事。”
科學研究有擔當
本報記者 劉 嶢
玻璃也能“發電”!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帶領團隊,將全透明光伏發電材料做成柔性夾膠層,開發出全球領先的全透明光伏發電夾膠玻璃,這樣,既可以利用太陽光譜中的不可見光進行光伏發電,且不影響玻璃對可見光的透過率。
柔性電子是一項高度交叉融合的科學技術,也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前景的前沿技術之一,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比如,柔性電子顯示器可以像報紙一樣打開、卷曲或折疊;“電子皮膚”既有皮膚的柔性和彈性,又可將力或熱轉換為(wei) 電信號,進行人機信號處理……
“柔性電子技術可與(yu) 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空間科學、健康科學、能源科學和數據科學等關(guan) 鍵核心科技交叉融合,引領信息科技、健康醫療、航空航天、先進能源等領域的創新變革,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實現全新跨越。”黃維說。
作為(wei) 國際上最早一批從(cong) 事柔性電子研究的頂尖學者,黃維近年來帶領團隊在有機電子、柔性電子等領域取得了大量係統性、創新性研究成果。“目前,中國柔性電子產(chan) 業(ye) 已經在很多方麵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孕育著巨大的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機遇,柔性電子的研究成果正轉化為(wei) 助力中國信息科技發展的創新力量。”黃維說。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這讓黃維倍感振奮。
“作為(wei) 從(cong) 事學科交叉前沿領域研究與(yu) 教學的科技與(yu) 教育工作者,我們(men) 一定會(hui) 牢記使命、敢於(yu) 擔當,開辟發展以柔性電子顛覆性技術為(wei) 代表的新領域和新賽道,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高質量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為(wei) 科技創新提出‘柔性電子’方案,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黃維說。
創新腳步不停歇
本報記者 王俊嶺
深秋山城,微風拂麵。已過晚上9時,重慶卡濱通用機械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廷剛才結束一天的忙碌。“今年我們(men) 的新款發電機反響不錯,團隊成員正在馬不停蹄開展後續技術攻關(guan) ,爭(zheng) 取盡快推出全係列新品。”楊廷剛說。
掐指算來,這位70後已在創業(ye) 路上奔跑了十多年。別看卡濱機械隻有60多名員工,卻是一家典型的“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電噴發電機、汽油焊機、便攜式手提逆變焊機、汽油機水泵……該企業(ye) 生產(chan) 的多款通用機械產(chan) 品,廣泛應用於(yu) 市政、園林、農(nong) 業(ye) 、通信等領域,客戶遍布海內(nei) 外。
為(wei) 什麽(me) 不盡快上項目、擴產(chan) 能、做大規模?在楊廷剛看來,通用機械產(chan) 品做出來並不難,難在做出特色、做出品質。
“從(cong) 全球範圍看,通用機械行業(ye) 的市場競爭(zheng) 十分激烈。在製造業(ye) 領域,創業(ye) 的背後就是創新。隻有設計新穎、功能強大、質量過硬、價(jia) 格實惠的產(chan) 品,才能長久立於(yu) 不敗之地。”楊廷剛說,看上去發展慢一點沒關(guan) 係,重要的是“先強後大”。
通用機械產(chan) 品的一大特點是機動性強、使用場景豐(feng) 富。為(wei) 此,楊廷剛和團隊成員緊緊圍繞這一特性,在新品設計中將便攜化、輕量化、節能化與(yu) 降低成本相結合,研發出多款高性價(jia) 比的暢銷產(chan) 品。“如果產(chan) 品其它性能不變,但重量更輕,那麽(me) 不僅(jin) 使用起來更加便利,耗材成本也能更低。實現這個(ge) 目標,靠的就是永不停歇的創新。”楊廷剛說。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這讓我們(men) 很受鼓舞!”楊廷剛說,“未來,我們(men) 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奔跑在青春賽道
本報記者 朱金宜
夜間站崗500多個(ge) 小時、雪地拉練近300公裏、連續兩(liang) 年獲評優(you) 秀士兵……這些軍(jun) 營裏的經曆屬於(yu) 曾經的大學生士兵、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周曉輝。
“我的人生中有兩(liang) 所‘大學’,一所是中國人民大學,另一所是軍(jun) 營。”周曉輝說,本科時攜筆從(cong) 戎,讓他找到了青春意義(yi) 和人生方向。服役於(yu) 武警黑龍江總隊,周曉輝曾在冰天雪地裏摸爬滾打。2013年8月,黑龍江遜克段發生洪澇災害,周曉輝和戰友在抗洪前線連續奮戰20多天,他們(men) 在夜間跳入江水,排除險情。那次,周曉輝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
這段經曆讓周曉輝對青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青春不隻有詩和遠方,還有責任與(yu) 擔當。”退役返校後,周曉輝利用所學的新聞傳(chuan) 播知識,創辦自媒體(ti) 賬號,傳(chuan) 播軍(jun) 旅文化,傳(chuan) 遞軍(jun) 營正能量,積極組織擁軍(jun) 愛軍(jun) 的公益活動。
今年春節前夕,他和朋友組織熱心網友,為(wei) 駐守在喀喇昆侖(lun) 的某邊防連隊送去年貨。“戰士們(men) 收到年貨那天剛好是立春,有網友說我們(men) ‘為(wei) 邊防送去了一個(ge) 春天’。像這樣的公益活動,我們(men) 還要繼續做下去。”談及未來的目標與(yu) 計劃,周曉輝表示,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同時,還會(hui) 繼續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軍(jun) 人故事。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周曉輝倍感振奮:“曾在軍(jun) 隊淬煉,今在大學求知,作為(wei) 新時代的青年,我會(hui) 繼續奮鬥,在屬於(yu) 自己的賽道上奮力跑出更好成績。”
“新農(nong) 人”建新農(nong) 村
張仰運
10月22日早晨6時,山東(dong) 省平度市古峴鎮南城子村田間機聲隆隆,南城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崔林正在指揮農(nong) 機手播種小麥。
2020年底,畢業(ye) 於(yu) 機電工程專(zhuan) 業(ye) 的80後“新農(nong) 人”崔林被選為(wei) 南城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一直懷揣帶動家鄉(xiang) 致富夢想的他,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以農(nong) 機管理服務為(wei) 核心,帶領大家創辦青島智慧同心農(nong) 業(ye) 開發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去年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近6萬(wan) 元。
“不僅(jin) 要實現自己的‘農(nong) 機夢’,而且要帶動村民增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村裏的帶頭人,崔林深知自己肩上扛著的是全村295戶村民的信任與(yu) 希望。
“土地有人管,打工多賺錢”,近年來,南城子村推行“土地入股合作社”模式,村民不用下地幹活,每畝(mu) 每年就能有800元收入,還能利用空閑時間打工增加收入。現在,南城子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wan) 餘(yu) 元,村民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懂農(nong) 機、愛農(nong) 機的崔林還召集周邊38名有經驗的農(nong) 機手,大家以農(nong) 機入股,抱團發展。如今,合作社已擁有涵蓋耕、種、管、收等環節的各類農(nong) 機30多台(套),服務範圍拓展至河南、安徽、內(nei) 蒙古等省份。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因此,推動農(nong) 機現代化、智能化很重要。”滿身“鑽勁兒(er) ”的崔林,一直沒有停止對農(nong) 業(ye) 機械知識的學習(xi) 和探索。去年,他帶領村民共同探索出的機械化堆肥技術,讓古峴鎮萬(wan) 畝(mu) 大薑秸稈成了農(nong) 田“營養(yang) 餐”,解了村民心頭“老大難”。
“小崔是個(ge) 真幹事的書(shu) 記,我們(men) 信他。”崔林身上幹事創業(ye) 的熱情,深深影響著南城子村村民。
“村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村裏爭(zheng) 取到了總投資300萬(wan) 元的宜居宜業(ye) 美麗(li) 鄉(xiang) 村試點項目,村莊將變得更加美麗(li) 整潔,我們(men) 的合作社也不能止步不前,要把智慧農(nong) 機設備占比提升到60%以上,讓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的驅動力更強。”展望未來,崔林信心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