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建設能源強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評論員觀察)

發布時間:2022-10-25 16:45:00來源: 人民日報

  2014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0%;原油產(chan) 量連續3年回升,天然氣產(chan) 量連續5年增產(chan) 超百億(yi) 立方米……一個(ge) 個(ge) 鮮活數據,折射出我國能源強國建設的堅實步履與(yu) 巨大成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確保能源安全”。能源是工業(ye) 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關(guan) 係人類生存和發展,攸關(guan) 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四個(ge) 革命、一個(ge) 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擘畫了能源改革發展的宏偉(wei) 藍圖。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為(wei) 新時代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全麵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建設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ti) 係、發揮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全麵深化能源體(ti) 製改革釋放市場活力、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能源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推動我國從(cong) 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不斷邁進。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推動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革命,兜住重要能源國內(nei) 生產(chan) 自給的戰略底線,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能源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從(cong) 生產(chan) 看,我國已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ti) 係,既注重提升能源自給率,也注重優(you) 先發展非化石能源。從(cong) 消費看,我國建立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製度,把節能指標納入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績效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供給“開源”,消費“節流”,雙向發力,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

  科技決(jue) 定能源未來,科技創造未來能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是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戰略舉(ju) 措,也是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必然選擇。以中國首個(ge) 自主完成設計、建造和安裝的大型深水項目“深海一號”為(wei) 例,它創造了3項世界首創技術、13項國內(nei) 首創技術,攻克10多項行業(ye) 技術難題,意味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實現了曆史性跨越。近年來,我國能源行業(ye) 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重大裝備技術水平,一大批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ye) 態蓬勃興(xing) 起,能源領域科技創新實現了從(cong) “跟跑、並跑”向“創新、主導”的加速轉變。

  能源活動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dang) 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有助於(yu) 應對氣候變化、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截至2021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高至25.5%。我國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cong) 碳達峰到碳中和,這是一項壯舉(ju) 更是一場硬仗。推進煤炭有序減量替代,形成減汙降碳的激勵約束機製,引導高耗能企業(ye) 轉型升級。一步一個(ge) 腳印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必能如期實現“雙碳”目標。

  溯萬(wan) 裏長江而上,葛洲壩、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wu) 東(dong) 德等梯級水電站點綴其中,長江流域已成為(wei)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沿河西走廊西行,近7000台風機在酒泉段戈壁荒漠上迎風旋轉,每天向我國中東(dong) 部輸送近9000萬(wan) 度綠色電能……放眼中華大地,清潔能源設施隨處可見,呈現出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勃勃生機。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堅持推進能源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一定能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堅實可靠的能源保障。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