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三峽|湖南:守護江湖安瀾 築牢生態屏障
“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長江三峽工程防洪庫容221.5億(yi) 立方米,是長江流域防洪體(ti) 係中的骨幹工程。
資料顯示,三峽水庫自2008年開始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根據長江中下遊防洪需求,累計攔洪運用52次,汛期攔蓄洪水總量2015億(yi) 立方米,極大減輕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防洪壓力。這些年,三峽工程在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方麵持續發揮了重要的綜合效益。
2011年,國務院批複《三峽後續工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並作出具體(ti) 部署。
按照《規劃》,三峽後續工作內(nei) 容包括妥善處理三峽工程蓄水後對長江中下遊帶來的不利影響;實施工程整治,穩定河勢,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設施功能;實施生態修複,改善生物棲息地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江湖安瀾,護民生之本。多年來,湖南始終以有力舉(ju) 措積極開展河道整治,全麵修複生態環境。三湘大地現鹿躍洞庭、江豚暢遊之生態美景!
除險情、護碧水
河道整治見成效
抱洞庭,依長江,位於(yu) 湖南省東(dong) 北部的嶽陽市,水係發達,江湖交匯。
“巨龍”長江穿過三湘大地留下的163公裏岸線,全部在嶽陽境內(nei) 。其中重要險工段有7個(ge) ,包括新沙洲、天字一號、洪水港、荊江門、七弓嶺、城螺、界牌。崩岸線長142.2公裏,占河道總長的87%。
站在嶽陽市君山區洪水港河段的河灘上,長江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副主任陳益民介紹道,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後,長江河道湖南段衝(chong) 刷嚴(yan) 重,河勢調整較大,引發了一些新的崩岸險情。如果這些險情得不到有效控製,將危及長江幹堤安全。
“長江堤防直接保護嶽陽市沿江5個(ge) 縣市區、8個(ge) 堤垸、135萬(wan) 畝(mu) 耕地、158萬(wan) 人口以及京廣、蒙華鐵路、高速公路、重要港口和嶽陽城區防洪安全。”陳益民說。
針對邊治理邊處險的情況,2011年國務院批複了《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其中,涉及嶽陽市境內(nei) 的華容縣、君山區、雲(yun) 溪區、臨(lin) 湘市,由“三峽後續工程2011項目”“三峽後續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熊家洲至城陵磯崩岸重點治理工程”四個(ge) 單項工程組成。規劃整治岸線66.3公裏(新護26.71公裏,加固39.58公裏),概算總投資11.09億(yi) 元。
2016年3月,項目正式開工。2019年12月,全麵完成主體(ti) 施工任務。目前,單位工程全部順利通過驗收,驗收合格率100%。
長江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黃金平告訴記者,三峽後續工程長江湖南段河道整治工程項目完工後,經受住了2020年高洪水位的考驗,基本沒有發生險情和破損情況,整體(ti) 運行情況良好。
如今的長江湖南段沿岸林木蔥蔥,已初步建成了兼具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應的“綠色長廊”。
“在項目建設中,推行集防洪效應、生態效應、景觀效應和自淨效應於(yu) 一體(ti) 的生態護岸措施。”黃金平介紹說,水上護坡主要采用連鎖植草磚生態護坡+混凝土六方塊護坡、寬縫加筋混凝土、鋼絲(si) 網石墊等工程措施;水下護腳采取軟體(ti) 排+拋石、網膜卵石排、鋼絲(si) 網石籠等新工藝。初步推算減少塊石開采260萬(wan) 立方米,大大減少了料源區生態環境破壞。
“這些新工藝具有整體(ti) 性、柔動性和滲透性,表麵粗糙,泥沙容易沉積,有利於(yu) 綠色植物和魚類等水下生物的繁殖生長。”黃金平表示,工程完工一處複綠一處,複綠麵積達35萬(wan) 平方米,如今岸線環境明顯改善。
護生態、佑生靈
鹿躍洞庭現美景
綠草茵茵中,鳥兒(er) 閑庭信步;藍天碧水間,麋鹿追逐嬉戲。步入湖南東(dong) 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映入眼簾。
據了解,東(dong) 洞庭湖作為(wei) 長江中遊僅(jin) 存的兩(liang) 個(ge) 通江湖湖泊,濕地生物資源豐(feng) 富,是東(dong) 北亞(ya) 遷徙候鳥重要的越冬地、棲息地和繁衍地,是麋鹿、江豚重要的棲息地和繁衍地,是我國首批加入《國際濕地公約》的六塊國際重要濕地之一,在維係長江中下遊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資料顯示,三峽工程建成後,洞庭湖湖區水文情形變化明顯,原有的冬枯夏榮的水文節律被改變,植被群落演替加劇,水鳥棲息地退化情況嚴(yan) 重。
為(wei) 完善提升東(dong) 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科研監測,修複受損濕地生態,恢複及重建越冬鳥類及棲息地,開展瀕危物種救護與(yu) 繁育,提高公眾(zhong) 保護意識,按照《三峽後續工作長江中下遊生態與(yu) 環境影響處理專(zhuan) 題實施規劃(2011~2014年)》,實施了湖南東(dong) 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與(yu) 完善項目。
據東(dong) 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高大立介紹,該項目主要有6個(ge) 部分的內(nei) 容,包括鳥類及棲息地保護、濕地保護與(yu) 恢複、物種救護與(yu) 繁育研究基地工程以及鳥類監測點建設等。2020年12月,項目建設內(nei) 容全麵完成並投入使用。
麋鹿被稱為(wei) “洞庭神獸(shou) ”。東(dong) 洞庭湖是我國目前最大自然野化麋鹿種群的棲息地。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到汛期,由於(yu) 水位上漲,濕地洲灘被水淹沒,麋鹿受食物脅迫,需向地勢較高區域轉移,遷移期間,經常發生麋鹿受傷(shang) 、受困情況,需要人工救護。
近年來,東(dong) 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麋鹿作為(wei) 重點保護對象。通過三峽後續項目建設,建起了一個(ge) 占地330多畝(mu) 的麋鹿和鳥類救護、避難中心,救護中心已成功求助麋鹿30隻、鳥類150多隻。目前,生活在救護中心的19隻麋鹿生長良好。重歸故裏的自然野化麋鹿已成為(wei) 國內(nei) 最大的自然野化種群,種群數量由以前的不到10頭發展到200多頭,成為(wei) 穩定的東(dong) 洞庭湖亞(ya) 群。
“洞庭湖的越冬水鳥從(cong) 2015年的13萬(wan) 餘(yu) 隻上升到了2021年28萬(wan) 多隻,越冬候鳥增長了一倍多。”站在洞庭湖濕地旁,高大立對記者說。2021年,東(dong) 洞庭湖監測記錄到越冬水鳥共7目12科53種,超過28.8萬(wan) 隻,所記錄鳥類數量及種類為(wei) 近十年之最;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持續增加,種群數量達到120多頭。在洞庭湖畔、長江岸邊,但見候鳥歡歌、麋鹿嬉戲的景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