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核”攜手 構建“4+3+N”樞紐體係
原標題:“雙核”攜手 構建“4+3+N”樞紐體(ti) 係
核心提示
作為(wei) 首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群),2022 年—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重慶市、成都市將拓展長江上遊航運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和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4大功能”,補強鐵水、公鐵、陸空“3大類型”多式聯運網絡,提升N個(ge) 樞紐港站能力
近日,2022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城市名單進行了公示。成都市聯合重慶市以城市群申報,成為(wei) 9個(ge) 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群)之一,為(wei) 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按下了“快進鍵”。
攜手合作 構建“4+3+N”綜合貨運樞紐體(ti) 係
根據今年6月下發的《關(guan) 於(yu) 支持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的通知》,我國自2022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集中力量支持30個(ge) 左右城市(含城市群中的城市)實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促使綜合貨運樞紐在運能利用效率、運輸服務質量、運營機製可持續等三方麵明顯提升,在提高循環效率、增強循環動能、降低循環成本中發揮積極作用,從(cong) 而形成資金流、信息流、商貿流等多方麵集聚效應,更好服務重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輻射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與(yu) 聯合申報工作的交通運輸廳運輸處人士介紹,四川主動赴重慶對接,達成聯合申報共識,通力合作,高質量編製實施方案,並按照評審專(zhuan) 家意見及時完善,經過2輪嚴(yan) 格篩選和現場答辯,最終從(cong) 全國100個(ge) 申報城市(群)中突圍。
四川省、重慶市的國際貿易“夥(huo) 伴”,位列前三的都是東(dong) 盟、美國、歐盟。目前,貨物到美國可以通過江海聯運,到東(dong) 盟、歐盟雖有南向班列、中歐班列等,但海運比例仍高,若能完善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實現多種運輸方式深度融合發展,可進一步提升貨物綜合運輸效率與(yu) 質量。川渝攜手合作,有助於(yu) 貨物運輸組織、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
成渝聯合申報,幾個(ge) “硬件”在參評城市中占優(you) 。
首先是國家定位,《國家綜合立體(ti) 交通網規劃綱要》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定位為(wei) 全國交通“四極”之一。
其次是區位優(you) 勢,國家“6軸7廊8通道”綜合立體(ti) 交通主骨架中有“3軸2廊2通道”在此交匯,重慶、成都也被定位為(wei)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再次是合作基礎優(you) 良。從(cong) 2020年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兩(liang) 省市交通運輸部門簽訂了“1+7”框架合作協議,區域交通發展實現規劃同圖、建設同步、運輸一體(ti) 。成達萬(wan) 高鐵、成渝中線高鐵等開工建設,建成和在建省際高速公路達18條,在全國首創開展嘉陵江梯級通航建築物跨省聯合調度,開通20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道路旅客運輸駕駛員從(cong) 業(ye) 資格證換發等11項高頻事項實現“川渝通辦”。中歐班列(成渝)號,2021年開行量超過4800列,占全國比例超過30%,回程運輸箱量居全國首位。
做強貨運樞紐,思路已經明確:突出鏈接全球、引領西部的國際樞紐功能,構建“4+3+N”綜合貨運樞紐體(ti) 係,即拓展長江上遊航運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和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4大功能”,補強鐵水、公鐵、陸空“3大類型”多式聯運網絡,提升N個(ge) 樞紐港站能力。
國家對首批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的支持時間為(wei) 三年,每個(ge) 城市預計可獲得15億(yi) 元支持。2022年—2024年,重慶市、成都市計劃投資超100億(yi) 元,到2024年區域多式聯運量年均增長率6%,樞紐港站貨物吞吐量年均增長率5%,國際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率2%。
軟硬聯通 打造三種類型的綜合貨運樞紐
10月20日,成都東(dong) 部新區,位於(yu)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北側(ce) 的天府空港綜保區(一期)項目,倉(cang) 庫、道路等雛形已現,海關(guan) 大樓、辦公樓已經封頂,預計12月底全麵建成,具備封關(guan) 預驗收條件,力爭(zheng) 2023年上半年正式投用。
這是四川首個(ge) 空港型綜保區,將促進成渝產(chan) 業(ye) 資源、優(you) 質商品和創新要素匯聚,以保稅功能服務成渝世界級機場群航空樞紐能級提升,目前已招引儲(chu) 備跨境貿易、保稅物流等重大功能性項目20餘(yu) 個(ge) ,簽約項目14個(ge) 。
天府空港綜保區(一期)是重慶和成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重點項目之一。重慶市、成都市聯合編製了“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三年實施方案(2022—2024年)”,確定了具體(ti) 實施路徑,將一批重點項目列入實施清單。
參與(yu) 方案編製的四川省交通運輸發展戰略和規劃科學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範林強介紹,將圍繞打造鐵水聯運型、公鐵聯運型、陸空聯運型三種不同類型的綜合貨運樞紐,從(cong) 基礎設施及裝備“硬聯通”、規則標準及服務“軟聯通”、運營機製一體(ti) 化等方麵推進。將圍繞鐵路、水路、航空等貨運基礎設施進場站、進港口碼頭、進園區,延伸拓展既有線路,實施專(zhuan) 用線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等;圍繞有效滿足多式聯運節點集散分撥需要,對現有倉(cang) 儲(chu) 、堆場實施擴能改造,適當新建倉(cang) 儲(chu) 、堆場,增加設施容量;圍繞貨運裝備標準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廣應用專(zhuan) 業(ye) 化多式聯運設備和跨方式快速換裝轉運的裝卸、分揀設施及標準化載運單元,鼓勵配備符合低碳目標的作業(ye) 設施、新能源貨車和全貨運機型等。
成渝鐵路擴能改造、成都經內(nei) 江至重慶等鐵水聯運通道、萬(wan) 州新田港(二期)、順豐(feng) 西部航空貨運樞紐等項目,都是“硬聯通”的重點。這些項目實施後,成都大批量貨物可經重慶實現鐵水聯運,國際航空貨物也可經成都航空樞紐周轉,通過卡車航班輻射重慶地區。
“軟聯通”方麵,成渝兩(liang) 地將強化市場拓展、線路優(you) 化等合作,並共建成渝多式聯運信息服務平台,實現與(yu) 全國多式聯運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無縫對接和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蹤。
還將開展鐵路提單物權化試點,探索賦予中歐班列國際鐵路運單金融屬性的有效途徑;在空港樞紐綜合辦事大廳設置“川渝通辦”窗口,為(wei) 企業(ye) 提供“一窗受理、綜合服務”,提高通關(guan) 和物流便利化程度等。“這些實實在在的舉(ju) 措,將增強成渝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和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核心功能,支撐打造內(nei) 陸開放戰略高地。”範林強表示。
多層次推進 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加快成型起勢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多個(ge) 不同層級的樞紐:成都—重慶為(wei)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瀘州—宜賓、萬(wan) 州—達州—開州為(wei) 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南充、遂寧、廣安、綿陽、內(nei) 江、自貢、樂(le) 山、黔江等為(wei) 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不同層次的樞紐打造、樞紐間的攜手合作,推動成渝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加快成型起勢。
10月下旬,岷江航電綜合開發的第4個(ge) 梯級工程、龍溪口航電樞紐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朝著通航目標大步邁出。整個(ge) 岷江航電綜合開發共有4個(ge) 梯級航電樞紐、81公裏航道整治和港口作業(ye) 區6個(ge) 項目,預計2025年底可基本建成,屆時,岷江(樂(le) 山至宜賓段)162公裏航道可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豐(feng) 水期通行3000噸級船舶,“長江黃金水道”將向成都平原延伸162公裏。
今年7月,重慶、四川聯合發布《共建長江上遊航運中心實施方案》,列出“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清單,岷江航電綜合開發工程位列其中。
6月10日,在川南港務公司與(yu) 重慶港盛公司的合作下,一船來自雲(yun) 南水富的磷礦石散貨,在瀘州港卸船後裝入集裝箱,下水經重慶發往湖北宜昌,實現了磷礦“散改集”+“水轉水”運輸,開啟了川渝“水上巴士”的運輸新模式。一艘裝載4600噸氧化鋁的貨船從(cong) 重慶萬(wan) 州港發出,上水來到宜賓港,再轉公路運輸發往雲(yun) 南,川渝間又一項“公水聯運”合作達成。該項目穩定運行,預計每年發運量將達60—80萬(wan) 噸,後期產(chan) 能全部釋放,預計可達150萬(wan) 噸以上。
磷鐵對流項目在川渝港口間穩定運行——四川的磷礦通過宜賓港下水往東(dong) 出川,外地的鐵礦通過重慶港上水到宜賓港或瀘州港後轉運到川內(nei) ,重慶港盛公司還將船舶改造成項目專(zhuan) 用的重箱船舶,並對航線進行重新設置。
今年1至9月,重慶—瀘州—宜賓集裝箱水水中轉班輪“川渝巴士”,累計運行231航次共17764標箱。經由長江上一艘艘貨輪,西南地區進出貨物快速中轉,長江上遊港口的優(you) 勢互補、合作共贏、協作互動新格局加快形成,推動著長江上遊航運中心一步步從(cong) 藍圖變為(wei) 實景。
川渝間大通道加快優(you) 化布局。今年以來,四川、重慶兩(liang) 地交通運輸部門協同開展路網布局規劃調整工作,川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規劃布局新增11個(ge) 、達36個(ge) ,普通省道出口新增24個(ge) 、達53個(ge) 。目前,我省正加快南潼、內(nei) 大、開梁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成渝擴容、遂渝擴容、自貢至永川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預計到2025年,川渝省際間的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大動脈”將超過22條。(徐也晴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眉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