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梅:“五共”理念在群眾心裏生根開花
走進湖北省黃岡(gang) 市黃梅縣古塔社區水利回收小區,規劃整齊的停車位、刷白一新的外牆、綠意盎然的花壇,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老人在這裏散步聊天,破舊老小區又重新煥發了生機活力。
“這個(ge) 小區於(yu) 1997年建設,現有67戶居民,是‘高齡’老舊小區的代表,今年開展共同締造活動,通過微改造、精提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古塔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戀介紹。
水利回收小區的改變,是黃梅縣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一個(ge) 縮影。今年來,黃梅立足人居環境整治,充分發揮群眾(zhong) 的智慧和力量,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共同締造美好幸福生活。
共謀——社區道路我命名
黃梅鎮五裏墩社區位於(yu) 黃梅縣城郊東(dong) 部,2017年為(wei) 配合和支持該縣高鐵新區建設,五裏墩社區8個(ge) 自然小組被征拆,征地2200餘(yu) 畝(mu) ,耗時3年,2020年新建安置區拔地而起。
“咱們(men) 現在住的房子大同小異,有時走在路上都不太好區分,為(wei) 了讓道路更具辨識度,讓社區有文化氣息,對社區主幹道進行命名勢在必行。”在一次黨(dang) 員群眾(zhong) 大會(hui) 上,老幹部王珍珠提出建議。
王珍珠的建議得到了與(yu) 會(hui) 人員的讚同,潘樹青提議大家對道路名稱進行研究商議。
“咱們(men) 居委會(hui) 前麵的道路就叫同興(xing) 路,結合共同締造,有興(xing) 旺發達的意思。”居民張誌雄第一個(ge) 站起來說。
“咱們(men) 不僅(jin) 要緊跟新時代,一些傳(chuan) 統路名也要保留,之前咱們(men) 居委會(hui) 後麵的道路就叫星火路,我看這個(ge) 名字就很好,可以沿用。”潘樹青補充說道。
“是的,牢記曆史才不忘初心,咱們(men) 社區之前有一個(ge) 紫閣中學,就在村西頭,我覺得那條路就命名雲(yun) 閣路。”退休老幹部王換池接著說。
當天共收集道路命名建議32條,經過村民投票,最終形成了4條主幹道的名稱。曆時3個(ge) 星期,嶄新的路牌就樹立在道路兩(liang) 旁。
共建——村史館我來建
沿著幹淨整潔的村道往北走,在苦竹鄉(xiang) 養(yang) 馬嶺村,一間古色古香的房子特別引人注目。
“這是我們(men) 村的村史館,是由之前的精忠紀念館擴建而來,之所以有如今的規模,全靠各位村民一起出力。”村支書(shu) 洪記穩說。
養(yang) 馬嶺村地處北部山區,村裏立足嶽武文化,開發旅遊項目,雖然紅紅火火,但為(wei) 了支持企業(ye) 發展,該項目並沒有給村裏帶來增收,如今要擴建村史館,資金和土地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今年國慶節,在外能人洪江兵返鄉(xiang) 過節,洪江兵感歎家鄉(xiang) 的變化,在與(yu) 洪記穩的一次談話中,洪江兵的建議徹底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
“資金可以讓在外能人帶頭捐,村民可以自願,量力而為(wei) ,我自己先捐3萬(wan) 。”洪江兵說。
在洪江兵的帶動下,能人和村民合計捐款30多萬(wan) 元。
資金問題解決(jue) 後,地址也迎刃而解。洪記穩想起自己在紀念館旁邊有兩(liang) 間閑置的舊屋,他率先捐了出去。紀念館四周的群眾(zhong) 效仿,將自家的舊房屋捐贈出來,作為(wei) 紀念館的擴建地。
“村史館裏很多陳列的物品都是由村民們(men) 捐贈的,開工那天村民自發過來幫忙,有的搬磚、有的刷牆、有的牽線……不到一個(ge) 月,村史館就完工了。”說起村史館的建造過程,洪記穩激動不已。
在養(yang) 馬嶺村村史館,周末遊客人來人往,逐步讓周邊群眾(zhong) 享受到紅利。
共管——“築夢空間”我來管
在該縣西河橋社區的“築夢空間”,退休教師胡記球早出晚歸,忙得不亦樂(le) 乎。
西河橋社區是一個(ge) “村改居”的新型社區,居民1.98萬(wan) 人,但原始居民不足3000人,鄰裏之間大都不認識,溝通交流更是談不上。
“能不能給大家提供一個(ge) 休閑娛樂(le) 、互動交流的公共空間,增進鄰裏關(guan) 係,讓社區更溫情?”居民胡記球向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張勤學建議。
9月中旬,“築夢空間”應運而生。“所謂的‘築夢空間’其實就是建在濱河國際小區內(nei) 樓棟架空層,供居民休閑娛樂(le) 的空間。”張勤學介紹。
“築夢空間”建好後,管理又成了張勤學需要答好的考題。胡記球主動找到張勤學自薦當管理員。他負責開門、登記、整理、清掃等任務,在胡記球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管理員的隊伍中。現有常駐管理員8人,不定期管理員52人。
為(wei) 了形成長效管理製度,胡記球多次召集大家開會(hui) ,形成日常管理製度,將60名管理員合理排班,在他的調動下“築夢空間”秩序井然,日常管理有條不紊。
“他每天早出晚歸,雖然辛苦,但很快樂(le) ,退休後他的精神頭更足了,我大力支持他。”胡記球的妻子周梅說。
在胡記球的努力下,“築夢空間”的福利逐漸惠及到每位居民,社區教師義(yi) 務組成課外輔導團,周五的托管輔導成了孩子們(men) 的“加油站”。
共評——學生當評委
在分路鎮西河新區有這樣一群評委,他們(men) 都是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周五放學後就到廣場集中,領取評分表,在村幹部的組織下對各家各戶的衛生清掃進行評比打分。
評委們(men) 邊走邊看,每個(ge) 角落都不放過,特別是門前堆放整理,地麵、牆麵的整潔度,這些重點區域都會(hui) 一一檢查,偶爾還聚在一起討論,將先進典型的做法記錄下來,在全村範圍內(nei) 進行推廣。
分路鎮村兩(liang) 級集體(ti) 經濟薄弱,上級項目支持也有限,西河新區共同締造不搞大拆大建,號召群眾(zhong) 將房前屋後打掃幹淨、碼整齊。
自從(cong) “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新區道路整潔了,房前屋後也明亮了,為(wei) 了讓美好環境保持下去,形成長效評比機製,西河新區特地到村小學請來這群“公正”的評委。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高低好壞的標準。”說到這群公平的評委,分路鎮南村支部書(shu) 記餘(yu) 序林非常自豪。
每周五晚上,新區群裏就公布當天的評比結果。“現在每一家的衛生都做得很好了,總是並列第一名,想要找到不清潔的,真是太難了。”小評委沈琦說。
共享——幸福生活共同享
在蔡山鎮梅學堂村,金黃的稻穀在機械的收割下,準備裝袋運走,種糧大戶梅曉春手捧稻穀包欣喜不已。
今年7月份以來,黃梅持續晴熱少雨,多個(ge) 村的田地幹旱開裂,為(wei) 何梅雪堂村獲得豐(feng) 收?
據了解,梅學堂村地勢低窪水資源豐(feng) 富,但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水資源充沛的季節,生產(chan) 用水漫灌,水量浪費大,到了幹旱的季節就捉襟見肘。李建新上任村支書(shu) 後,發動群眾(zhong) 捐款共修節水閘。
說幹就幹,20多位村民,紛紛扛著扁擔,拿著鐵鍬、鋤頭前來幫忙,李建新穿著皮褲蹲在岸邊,邊紮鋼筋邊指揮,村民張國勝揮舞著鐵鍬清理淤泥,村民梅良誌手拿鐮刀忙割雜草……大家幹得不亦樂(le) 乎。
邊幹工程邊募資,據悉,捐款合計50多萬(wan) ,資金來源解決(jue) 了,工程的進度明顯加快了。在黨(dang) 員、群眾(zhong) 的齊心協力下不到3個(ge) 月,梅學堂村的節水閘就修建完畢。
“隔壁村的稻穀早就枯死了,我們(men) 村巧妙利用節水閘合理灌溉,今年大家都沒怎麽(me) 減產(chan) ,享受到了共同締造帶來的福利。”李建新說。
在黃梅,共同締造的故事還在上演,決(jue) 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締造的思路、理念、方法、路徑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每一位群眾(zhong) 的心裏生根開花。(郭婷婷、石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