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老鄉們生活越來越紅火(經濟新方位)

發布時間:2022-10-31 14:5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作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頂層設計的重要文件,明確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階段性目標和重點任務。今年是《規劃》的收官之年,階段性目標都實現了嗎?重點任務完成得如何?“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齊心協力落實落細《規劃》,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取得階段性重大成就。”國家發展改革委農(nong) 村經濟司司長吳曉表示。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農(nong) 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麵積超95%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麵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

  《規劃》實施始終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首要任務。

  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鞏固提高糧食生產(chan) 能力。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liang) 個(ge) 要害,嚴(yan) 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和15.5億(yi)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控製線,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加強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加快種業(ye) 振興(xing) ,開展核心種源技術攻關(guan) ,農(nong) 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麵積超過95%,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2021年,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分別比2017年提高3.5個(ge) 、6個(ge) 百分點,其中,小麥、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

  強化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完善糧食生產(chan) 支持政策。壓實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推動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適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穩定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和稻穀補貼,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對主產(chan) 省產(chan) 糧大縣全覆蓋,保障農(nong) 民種糧收益。近兩(liang) 年,中央財政累計發放實際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農(nong) 資補貼600億(yi) 元,緩解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帶來的影響。

  統籌調控糧食市場,穩定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健全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監測預警體(ti) 係,加強市場調控和應急保障。合理確定中央和地方儲(chu) 備規模,優(you) 化儲(chu) 備品種和布局。完善糧食加工業(ye) 區域布局和產(chan) 業(ye) 結構,暢通“北糧南運”物流通道,提升糧食調撥集散能力和應急保供能力。

  “全國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充裕。這充分表明,我們(men) 牢牢把住了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吳曉說。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總農(nong) 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今年糧食生產(chan) 有望再獲豐(feng) 收,呈現以下三個(ge) 特點——

  產(chan) 量繼續增加。夏糧產(chan) 量2948億(yi) 斤,比上年增加28.7億(yi) 斤。早稻產(chan) 量562.5億(yi) 斤,比上年增加2.1億(yi) 斤。秋糧麵積穩中有增,豐(feng) 收有希望。

  結構持續優(you) 化。大豆油料擴種成效明顯,大豆麵積增加較多,夏收油菜籽產(chan) 量連續6年增加,優(you) 質專(zhuan) 用小麥占比提高到38.5%,提高1.2個(ge) 百分點。

  效益穩步提升。政策支持有力,國家先後發放實際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400億(yi) 元。通過發展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服務,提升糧食生產(chan) 規模經營水平,也讓農(nong) 民省工、省力,能獲利、多得利。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到今年8月底,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257.7萬(wan) 人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zhong) 內(nei) 生發展動力。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是今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的一項硬任務。曾衍德介紹,各地各部門集中資源、聚合力量,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銜接扶持政策,優(you) 化幫扶強支撐。圍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麵,出台係列銜接政策,2022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補助資金增加到1650億(yi) 元。優(you) 化東(dong) 西部協作幫扶,穩定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東(dong) 部省份財政援助資金超過220億(yi) 元,選派掛職幹部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1.4萬(wan) 人。

  聚焦重點群體(ti) ,健全機製防返貧。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製,明確認定標準,優(you) 化認定程序,縮短認定時間,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農(nong) 戶識別為(wei) 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推動有關(guan) 省份提高農(nong) 村低保標準,強化社會(hui) 保障兜底。截至8月底,超過65%的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風險,其餘(yu) 均落實了幫扶措施。

  突出重點幫扶,傾(qing) 斜支持增後勁。在西部10個(ge) 省份確定160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出台14個(ge) 方麵政策予以傾(qing) 斜支持,整體(ti) 支持西藏、新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基本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脫貧家庭至少1人就業(ye) 。

  抓實產(chan) 業(ye) 就業(ye) ,拓展渠道促增收。832個(ge) 脫貧縣全部編製完成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逐年提高中央財政銜接補助資金用於(yu) 產(chan) 業(ye) 的比例,今年力爭(zheng) 達到55%。引導小額信貸支持產(chan) 業(ye) 發展,今年新增發放570多億(yi) 元、惠及130多萬(wan) 戶。加大勞務輸出和就業(ye) 技能培訓力度,實施“雨露計劃+”就業(ye) 促進行動,做好脫貧人口穩崗、拓崗、轉崗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脫貧人口務工規模3257.7萬(wan) 人,已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

  5年來,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6%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統籌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6%,全國休閑農(nong) 莊、觀光農(nong) 園等休閑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達30多萬(wan) 家,年營業(ye) 收入超過7000億(yi) 元。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超過2萬(wan) 億(yi) 元,農(nong) 村電商蓬勃發展。

  改善環境,是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深切期盼。初步統計,《規劃》實施以來,國家累計安排資金超過500億(yi) 元,同時鼓勵和支持地方政府統籌安排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zhai) 券資金等擴大投資渠道,用於(yu) 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推行農(nong) 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農(nong) 村生活汙水亂(luan) 排現象基本得到管控,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農(nong) 村髒亂(luan) 差局麵得到扭轉。

  提升農(nong) 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yi) 。2021年,全國農(nong) 村普惠性幼兒(er) 園覆蓋率達到90.6%;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學校專(zhuan) 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曆比例達到72.23%;農(nong) 村社會(hui) 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比2017年提高40多個(ge) 百分點;有衛生院的鄉(xiang) 鎮占全國鄉(xiang) 鎮總數超過90%,平均每個(ge) 村擁有至少1個(ge) 衛生室;農(nong) 村敬老院超過1.7萬(wan) 家,互助型社區養(yang) 老服務設施達到13萬(wan) 多個(ge) ,基本實現了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

  好產(chan) 業(ye) 、好環境、好服務帶動返鄉(xiang) 就業(ye) ,促進農(nong) 民增收。全國2210個(ge) 農(nong) 村創業(ye) 創新園區基地,落實創業(ye) 補貼、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累計吸引1120萬(wan) 人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創新,平均每個(ge) 主體(ti) 帶動6至7人穩定就業(ye) 。2021年,工資性收入占農(nong) 民收入的比重已超過42%,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的主渠道;農(nong) 民人均轉移性收入達到3937元,比2017年增加1300多元。

  “開展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清產(chan) 核資,穩步推進集體(ti) 經營性資產(chan) 股份合作製改革,推動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分紅獲利,擴大了農(nong) 民財產(chan) 性收入。”吳曉說,2017年至2021年,全國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32元增至18931元,年均實際增長6.6%,高於(yu) 城鎮居民近2個(ge) 百分點。今年上半年,農(nong) 民收入增速繼續高於(yu) 城鎮居民2.3個(ge) 百分點。“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深入實施,廣大農(nong) 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廣大農(nong) 村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闊步向前。”吳曉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30日 02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