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行道樹與城市一起發展成長(金台視線)
“從(cong) 江南飛抵西南,城市兩(liang) 邊的行道樹也從(cong) 梧桐變成棕櫚”“小城溫暖的空氣裏飄著雨絲(si) ,若有若無的樟樹氣味就是我的鄉(xiang) 愁”……城市行道樹不僅(jin) 是賞心悅目的城市景觀,更是代表特色風貌的城市名片,帶有時光烙印的人文情懷。
近日,本報收到不少讀者來信,為(wei) 種好管好城市行道樹建言,記者也赴多地采訪園林綠化工作者、市民群眾(zhong) 、專(zhuan) 家學者等。大家紛紛表示,要重視城市行道樹的景觀和曆史人文價(jia) 值,科學規劃、精細管理,與(yu) 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成為(wei) 市民的美好記憶。
“一路一樹”“一街一景”,讓城市各具特色、各有特點
武漢讀者楊宣義(yi) 日前來信說,前些時候看到有段路兩(liang) 側(ce) 長得好好的樟樹,不知道什麽(me) 原因突然被挖走。“建議把行道樹與(yu) 城市園林建設結合起來。一條路有一條路的特色,一條街有一條街的美景。”楊宣義(yi) 說。
近些年,城市行道樹受到廣泛關(guan) 注。常有讀者和網友投訴,路已修好卻不見綠化,或者多年行道樹突然不見了。人們(men) 不但關(guan) 注行道樹活得好不好,還希望樹能枝繁葉茂帶來陰涼,成為(wei) 抬頭可見的生態景觀。如今,很多城市把行道樹作為(wei) 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心規劃設計。
山西大同市是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記者近日來到平城區古城牆一帶,園林綠化養(yang) 護古城隊長宋立告訴記者:“大同幹旱缺水,常綠樹選擇種類有限,有些植物雖然造型好,但管護難度大,容易發生病蟲害,也不易成活。這些年,我們(men) 盡量選擇常青樹,尤其是景觀油鬆,冬季雪後別有一番意境。”
“城市不斷發展,行道樹種植養(yang) 護的思路也應當與(yu) 時俱進。”大同市園林綠化中心主任任帥說,十幾年前,大同行道樹多是單一樹種,近年來先後實施了多項道路綠化工程,在廣泛選擇鄉(xiang) 土樹木的基礎上,也引進了一些新品種,曆經十餘(yu) 年培育,已綠樹成蔭。如今的大同,國槐、油鬆、白蠟、元寶楓、雲(yun) 杉等鬱鬱蔥蔥,丁香、欒枝、金葉榆、連翹、各類觀賞海棠等婀娜多姿,“春有百花秋望果,夏有綠蔭冬看鬆”,層次分明的植物群讓大同四季色彩紛呈,也為(wei) 市民們(men) 增添了一道道綠色的記憶。
在山東(dong) 青島市八大關(guan) 風景區,臨(lin) 淮關(guan) 路兩(liang) 側(ce) 龍柏勁拔蒼翠,形成一條綠色長廊。魏誌清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他對“八大關(guan) ”的行道樹如數家珍:“春天韶關(guan) 路的碧桃開得最好,秋天嘉峪關(guan) 路上楓葉正紅,冬天紫荊關(guan) 路的雪鬆配上白雪,讓人流連忘返。還有寧武關(guan) 路的海棠、居庸關(guan) 路的銀杏、山海關(guan) 路的法國梧桐,每條路上的樹都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美景。”
“一排排曆史建築加上一行行枝繁葉茂的行道樹,遊人會(hui) 有種穿越曆史的奇妙感覺。這就是八大關(guan) 風景區獨特的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前來參觀遊玩。”青島海濱風景區八大關(guan) 風景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張超說。
今年夏天,雲(yun) 南昆明市舉(ju) 辦了藍花楹文化節,主角藍花楹就是行道樹。五華區教場中路有最具特色的藍花楹景觀道路,每到盛花期,整條路仿佛藍紫色花河,不少遊人慕名到此打卡。據五華區綠化處副處長孟瑞東(dong) 介紹,藍花楹成為(wei) “網紅”景點其實是無心之舉(ju) ,“這個(ge) 樹種是上世紀80年代才引種的,因為(wei) 花朵密集、花色豔麗(li) ,受到人們(men) 喜愛。昆明市也把藍花楹作為(wei) 打造‘一路一景’的行道樹種之一,目前,在昆明主城區種植了1.8萬(wan) 餘(yu) 株藍花楹樹,成為(wei) 一張靚麗(li) 名片。”
留住“有故事的樹”,讓城市記憶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一名河南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說舞鋼市老許泌路邊的樹不知為(wei) 什麽(me) 被砍掉了,“都是好多年的樹,長這麽(me) 大不容易,怎麽(me) 能說伐就伐了呢?”
浙江嘉興(xing) 市讀者莊永明來信表示,一些地方為(wei) 拓寬馬路,把種植了幾十年的行道樹砍了;有的地方把幾十厘米直徑的香樟移栽到別處,因為(wei) 缺乏管護,不久就枯死了大半。行道樹是寶貴的公共資源,建議相關(guan) 部門做好長遠規劃,在各項工程建設中充分考慮行道樹的價(jia) 值,做好保護工作。
在河北保定市,種國槐有相當長的曆史,有的國槐已有幾百歲了,市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長壽樹”“幸福樹”,國槐也成為(wei) 保定的人文景觀和曆史符號。保定讀者陳雙田在來信中說:“行道樹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培育,才能長大成材,可個(ge) 別城市栽種不過幾年甚至不滿一年就挖了重栽。樹都長不大,又何談成為(wei) 城市名片?”
對不少市民來說,行道樹不僅(jin) 是一棵樹,還是感情的寄托。有些行道樹還與(yu) 城市曆史緊密相聯,“有故事的樹”也是市民記憶的重要載體(ti) 。四川眉山是宋代大文豪蘇東(dong) 坡的故鄉(xiang) ,有關(guan) 部門從(cong) 蘇東(dong) 坡的詩詞歌賦中篩選出適宜作為(wei) 行道樹的紫薇、海棠、木芙蓉等,打造成東(dong) 坡文化符號街景。眉山市園林綠化服務中心主任餘(yu) 永忠說:“枝繁葉茂的行道樹與(yu) 蘇東(dong) 坡傳(chuan) 誦至今的詩詞相得益彰,市民們(men) 因為(wei) 詩詞感受到了行道樹的美,也因為(wei) 行道樹記住了蘇東(dong) 坡詩詞。”
種好管好行道樹需要科學管理和精細化工作。在青島,湖南路、江蘇路、安徽路都是典型的“懸鈴木一條街”,這些樹木與(yu) 曆史建築一起見證了青島的發展變遷。為(wei) 了保護這些有曆史底蘊的行道樹,有關(guan) 部門專(zhuan) 門出台了保護管理辦法,建立了數據庫。據青島市園林和林業(ye) 局園林和林業(ye) 建設處副處長賀蕾介紹,有的老行道樹雖然尚未達到古樹標準,園林綠化部門也把它們(men) 列入古樹名木後備資源,進行精細化管護。
“主城區特別是古城牆一帶,商鋪多,用地空間有限,以前不時發生沿街花木被私自移走的現象。後來通過宣傳(chuan) 引導,大家保護意識大大提升,這種情況基本沒有了。”大同市城市園林綠化研究中心主任劉凱英說,最近發現曾經讓道保護的一棵老槐樹又有生長受限的情況,“我們(men) 正打算挖開周邊路麵,擴大樹池,讓老槐樹更好地‘呼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昆明種植了大量銀樺作為(wei) 行道樹。這種樹高大豐(feng) 茂,但枝幹較脆,雨天極易斷枝,逐漸被其它樹種取代。考慮到幾十年的銀樺為(wei) 市民留下難忘記憶,昆明市特別在翠湖環路、青年路等地留下整條路的老銀樺。“雨季到來前,我們(men) 都會(hui) 預先排查,對彎度大或傾(qing) 斜度大的樹枝采取防範措施。”孟瑞東(dong) 說。“我們(men) 多花些心力盡可能地保護好行道樹是值得的,讓城市記憶隨著行道樹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做好規劃,科學論證,考慮當下和長遠
“幾乎每次道路拓寬和老街改造工程,都會(hui) 造成樹木毀損。很高大的黃桷樹突然就不見蹤影。”重慶讀者趙正榮說。
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地在樹種選擇、工程建設、樹木養(yang) 護等方麵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有些地方仍存在隨意砍樹毀樹問題。
安徽合肥讀者陶餘(yu) 來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地長江路上的梧桐是上世紀50年代栽種的,市民對此有著深厚感情。後來,在道路拓寬改造工程中,梧桐樹被砍伐一空,市民意見很大。此後,在蕪湖路改造時,有關(guan) 部門保留了種植70多年的梧桐樹,得到了市民的點讚支持。“兩(liang) 相對比,人們(men) 發現,當初要是保留了長江路大東(dong) 門至大西門之間的梧桐,該多好啊。”陶餘(yu) 來說。
據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景觀分院院長王軍(jun) 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大規模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對城市記憶、城市風貌或曆史文化印跡關(guan) 注度不足,對行道樹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認識不到位,導致大量市民有記憶、有感情的行道樹被砍伐一空。“近些年,隨著時代發展,大家越來越重視城市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對行道樹的認識和保護更加到位。”王軍(jun) 說。
“青島在道路施工建設時,都會(hui) 征求園林綠化部門的意見,廣泛聽取市民的意見,避免行道樹被亂(luan) 砍濫伐。”青島市園林和林業(ye) 局園林綠化管理處副處長王科春說,青島地鐵4號線在建設時申請遷移周邊道路近百株大規格懸鈴木行道樹,園林和林業(ye) 局多次與(yu) 地鐵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溝通協調,采取調整地鐵附屬設施位置、優(you) 化施工方案等措施,避免了部分行道樹的遷移。“最近,我們(men) 針對正在建設的地鐵9號線也在努力協調,僅(jin) 城陽區就減少了200餘(yu) 株行道樹的遷移。”王科春說。
廣東(dong) 韶關(guan) 市讀者劉可原提出,在城市建設中,移走行道樹是經常采取的做法,“看起來雖然沒有直接砍掉,但移來移去,樹很容易就死掉。道路建設要經過嚴(yan) 密的科學論證,道路擴容也要多方考慮。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保護好當下的行道樹,也是為(wei) 未來考慮、為(wei) 後代造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