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南京:減碳“個體時代”加速到來

發布時間:2022-11-01 14:36:00來源: 南京日報

 

  一覺醒來,家住江寧的高先生,開始準備趕往主城區珠江路上班。

  騎共享單車到地鐵3號線九龍湖站坐車,出浮橋站後再步行500米左右,即可來到單位樓下的蘇果超市。

  在超市選好早餐後,他打開“我的南京”App“綠色積分/碳積分兌(dui) 換”板塊,成功抵扣部分現金消費。

  “10個(ge) 綠色積分可以兌(dui) 換1個(ge) 碳積分,1個(ge) 碳積分可以抵扣1元消費,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碳賬戶’也可以不斷‘充值’,成為(wei) ‘真金白銀’。”高先生說。

  除了“我的南京”App,近年來,越來越多銀行、購物、支付平台的App也紛紛推出“個(ge) 人碳賬戶”,用戶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數據,都可以轉換為(wei) 綠色積分,兌(dui) 換禮品或享受其他折扣。

  “個(ge) 人碳賬戶”加快走進人們(men) 生活,減少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正加速從(cong) 政府、企業(ye) 層麵進入居民“個(ge) 體(ti) 時代”。減碳“個(ge) 體(ti) 時代”,你準備好了嗎?“個(ge) 人碳賬戶”如何管理如何才能更科學、更高效?記者對相關(guan) 部門和專(zhuan) 家進行了采訪。

  以積分形式鼓勵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南京走在全國前列

  “‘個(ge) 人碳賬戶’、減碳‘個(ge) 體(ti) 時代’等,是近段時間出現的新名詞,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綠色低碳發展,對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具有重要意義(yi) 。以積分形式鼓勵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南京早在2016年就已經開展探索,並不斷完善相關(guan) 機製、建設相關(guan) 平台,目前整體(ti) 運行狀況良好,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談起最近的低碳“熱詞”,南京市生態環境局一位負責人表示,這些對南京市民來說並不陌生,南京已經率先在全國開展相關(guan) 嚐試,不少綠色出行“達人”已經積累了數萬(wan) 積分。

  說著,他打開大多數南京市民都熟悉的“我的南京”App,點開“我的”欄目“綠色積分”導航文字,進入“綠色出行”板塊,上麵可以顯示個(ge) 人步行獲得的綠色積分,綁定公交卡,還可以顯示使用公共自行車、公交車、地鐵出行的綠色積分,領取積分後可以在線上“綠色商城”購物,也可以兌(dui) 換成碳積分,在部分超市、商場、銀行抵扣現金使用。

  在運營“我的南京”App的市大數據集團,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對App“綠色積分/碳積分板塊”進行了更為(wei) 詳細地介紹。

  2016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在南京市發改委、市信息中心牽頭主辦下,“我的南京”App聯合南京市市民卡公司、南京公交集團、南京軌道交通集團、南京市公共自行車管理辦共同推出“綠色積分”,並在“智慧環保”模塊一期上線。市民在出行時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即可在“我的南京”App內(nei) 領取到相應的綠色積分。

  2017年7月,“我的南京”App作為(wei) 牽頭單位,又聯合南京市循環經濟促進中心、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紫金農(nong) 村商業(ye) 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蘇果超市有限公司、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低碳城市”綠色積分區塊鏈聯盟。10月,又攜手“綠色聯盟”共同推出碳積分係統,1個(ge) 碳積分價(jia) 值固定為(wei) 1元,用戶消費時可以進行抵扣。

  與(yu) 此同時,碳積分平台還結合南京銀行銀行支付通道共同推出我的南京碳積分支付能力,支持線下支付碼支付、線上支付。截至目前,碳積分已經可以在蘇果超市、金鷹集團、話費充值等業(ye) 務抵扣部分現金。

  南京市大數據集團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的南京”App綠色出行模塊和碳積分兌(dui) 換模塊整體(ti) 運營狀態良好。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3日,綠色出行模塊累計訪問量558.3萬(wan) 次,日均訪問量約1.9萬(wan) 次。碳積分兌(dui) 換模塊累計訪問量108.27萬(wan) 次,日均訪問量約3657次。

  其間,平台累計新增綠色積分1530萬(wan) 分,日均新增綠色積分5.16萬(wan) 分。其中,通過步行出行方式日均新增綠色積分3.34萬(wan) 分,通過地鐵出行方式日均新增綠色積分4949分,通過公交出行方式日均新增綠色積分1.05萬(wan) 分,通過自行車出行方式日均新增綠色積分2716分。平台綠色出行項目吸引超過22.6萬(wan) 市民參與(yu) ,領取綠色積分總人次超過565.5萬(wan) 次,向市民回饋綠色積分超過1530萬(wan) 分,碳積分總兌(dui) 換量超過96萬(wan) 。

  個(ge) 人碳減排量存入“碳賬戶”,“個(ge) 人碳賬戶”變身真“碳幣”,南京綠色積分、碳積分發展模式受到各界廣泛關(guan) 注。

  市民生活碳排放總量,已經達到一個(ge) “不可忽略”的量級

  在“我的南京”App綠色積分“月度排行榜”和“曆史排行榜”中,有一批“名列前茅”的“先行者”。

  他們(men) 從(cong) 我做起,從(cong) 身邊小事做起,不僅(jin) 是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綠色“達人”,也是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派”。

  東(dong) 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開展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方麵,也走在全國前列。它是全國首個(ge) 以碳中和命名的多學科融合交叉的新型研發機構,肩負著高端智庫、人才培養(yang) 和國際合作等多重使命。記者訪問了該院的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培紅教授。

  他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達到25%左右;到2060年,達到80%以上。從(cong) 目前的不到20%,到未來的80%以上,這是能源結構的顛覆性改變,更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必須進行能源革命和產(chan) 業(ye) 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未來能源,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度脫碳。

  “能源是豐(feng) 富多彩的,調整能源結構、實現碳中和需要全球合作治理,需要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積極參與(yu) ,包括每一位市民從(cong) 自身做起、從(cong) 小事做起,養(yang) 成良好的綠色低碳生活習(xi) 慣。”王培紅說,各項統計數據都顯示,市民生活碳排放雖然不能與(yu) 工業(ye) 碳排放相提並論,但也已經達到一個(ge) “不可忽略”的量級,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這一點,經曆過今年夏季高溫天氣的市民都會(hui) 有印象”。

  王培紅表示,今年七八月份,我國多地遭受長時間晴熱高溫天氣影響,家庭用電負荷持續攀升。為(wei) 確保電力安全供應,全力保障民生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用電需求,部分工業(ye) 企業(ye) 開始“有序用電”。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升,以空調、私家車等為(wei) 代表的市民生活能源消耗,已經在全社會(hui) 能源消耗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

  市民生活碳排放在全社會(hui) 碳排放中占據多大比例,相關(guan) 部門和機構的統計口徑不同,數據也不盡相同,但每一個(ge) 都出乎大多人意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根據基於(yu) 消費的核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排放與(yu) 私人家庭活動有關(guan) 。改變生活方式是持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和縮小排放差距的先決(jue) 條件。公民必須以消費者、公民、資產(chan) 所有者和社區成員的身份,通過采取步驟減少個(ge) 人排放和促進社會(hui) 變革,積極參與(yu) 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家庭使用可再生電力可每年減少約1.5噸二氧化碳排放;國家為(wei) 騎行和共享汽車提供獎勵和基礎設施,同時限製汽油汽車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係教授翁翕指出:“這其實是一個(ge) 很容易被忽略的領域。我國家庭生活消費所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占到我國溫室氣體(ti) 排放總量的50%左右。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個(ge) 比例還會(hui) 持續上升。這就意味著,消費變革在碳中和領域大有可為(wei) 。”

  如何降低生活中的碳排放?王培紅認為(wei) ,首先要減少化石能源在生活中消耗,比如減少使用燃油車,逐漸減少使用天然氣,推進家庭取暖、熱水、炊事等“再電氣化”,進行電能替代,大幅提高家庭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同時在房屋建設、家庭裝修中嚴(yan) 格執行國家綠色建築標準,減少碳排放。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積極開通“個(ge) 人碳賬戶”,讓綠色出行、低碳生活通過數字化的形式,更可感、更可知,由此提醒和督促自己養(yang) 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學習(xi) 習(xi) 慣,讓綠色低碳成為(wei) 自己的生活方式。

  王培紅說,獲得積分不是開通“個(ge) 人碳賬戶”的主要目的,碳達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減碳“個(ge) 體(ti) 時代”,每個(ge) 人都可以因地製宜、因時製宜,科學安排健身、通勤時間,提高時間利用效率,讓“個(ge) 人碳賬戶”更好助力實現美好、健康、綠色、低碳新生活。

  南京出台相關(guan) 規劃,開展碳普惠2.0行動,完善碳積分核算機製

  “帶著手機步行,每個(ge) App上的綠色積分都會(hui) 增加,我豈不是‘走一步賺好多步’?”

  “我在這個(ge) 平台上走100步,計1分;在另一個(ge) 平台上,能計5分,每次兌(dui) 換積分都像做奧數題,怎麽(me) 也算不清楚,‘我太難了’。”

  “起初,我隻是為(wei) 了計步支持網上種樹,才開通這家電商App的綠色積分功能,現在各種促銷推送特別多,感覺味道有點不對,沒有政府部門主辦的平台純粹。”

  ……

  “個(ge) 人碳賬戶”時代剛剛到來,許多嚐鮮的市民也有“新鮮抱怨”。各個(ge) 平台上的“個(ge) 人碳賬戶”能否“通存通兌(dui) ”、統一“度量衡”?如何才能提高“個(ge) 人碳賬戶”的含金量,而不僅(jin) 僅(jin) 是商家引流的“商業(ye) 手段”?“個(ge) 人碳賬戶”能否像全國碳交易平台上的市場主體(ti) 一樣,彼此進行交易、買(mai) 賣?

  南京市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21年10月15日,南京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已聯合印發《南京市“十四五”低碳發展規劃》。規劃明確,積極開展碳普惠2.0行動,積極開發在垃圾分類、舊物回收、戶用光伏、碳匯造林、交通城建等更多生活場景中的碳積分核算機製,爭(zheng) 取到2025年碳普惠公眾(zhong) 參與(yu) 率達到30%,探索將碳普惠覆蓋麵放大到南京都市圈範圍。通過項目資助、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hui) 組織開展排放抵消、生態補償(chang) 、低碳扶貧等工作。

  碳普惠是指運用相關(guan) 商業(ye) 激勵、政策鼓勵和交易機製,帶動社會(hui) 廣泛參與(yu) 碳減排工作,促使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及增加碳匯的行為(wei) 。開展碳普惠行動,南京有規劃,部分外地城市和省份也已經建立相關(guan) 平台、開展相關(guan) 活動。

  比如,今年5月6日起,《廣東(dong) 省碳普惠交易管理辦法》開始施行。《辦法》提出,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可按照自願原則參與(yu) 碳普惠活動。碳普惠核證減排量可作為(wei) 補充抵消機製進入廣東(dong) 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與(yu) 此同時,“碳惠天府”“西寧碳積分”“武漢碳寶包”等也在全國各地開花,減碳“個(ge) 體(ti) 時代”加速到來,公民環境權益變“真金白銀”正成為(wei) 現實。

  “個(ge) 體(ti) 的力量怎麽(me) 看都不夠強大,但一個(ge) 個(ge) 個(ge) 體(ti) 都被發動起來,力量將不可估量。”南京市大數據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的南京”App“綠色/碳積分”板塊雖然在線上,但影響卻在線下,在每個(ge) 人的身邊。

  為(wei) 此,他們(men) 在線上線下廣泛開展宣傳(chuan) 推廣活動。僅(jin) 今年以來,“我的南京”App就順利完成綠色出行專(zhuan) 區6場綠色低碳宣傳(chuan) 推廣活動,營造文明簡約的生活新風尚。4場線上活動累計訪問人數達5.35萬(wan) 人,累計訪問次數達11.64萬(wan) 次。兩(liang) 場線下宣傳(chuan) 活動分別在金鷹世界、河西中央商場順利開展,活動參與(yu) 人數達3400餘(yu) 人,累計為(wei) 用戶發放地鐵券3000張。活動不僅(jin) 增加了綠色積分的獲取途徑與(yu) 消耗方式,還提高了綠色積分的覆蓋麵、知名度、領取率以及使用率,宣傳(chuan) 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據悉,未來,“我的南京”App還計劃將接入公交地鐵乘車碼,同時在微信“我的南京官方公眾(zhong) 號”中嵌入綠色積分查詢、碳積分查詢、碳積分兌(dui) 換功能,增加綠色積分與(yu) 碳積分的查詢兌(dui) 換渠道。

  減碳“個(ge) 體(ti) 時代”加速到來,每個(ge) 人都要為(wei) 搭上綠色低碳快車而做好準備。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