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展現強有力擔當

發布時間:2022-11-07 15:03:00來源: 新華日報

  這是一片富庶的魚米之鄉(xiang) ,也是一片極富想象空間的創業(ye) 熱土——長三角以占全國1/26麵積的土地、約1/6的人口,創造出全國1/4的經濟總量,成為(wei) 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18年11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開幕式上宣布,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ti) 化發展並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4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秉持“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創新理念,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合作,結出累累碩果。江蘇聚焦“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戰略使命,全力融入一體(ti) 化、服務一體(ti) 化、推動一體(ti) 化,在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進程中展現強有力的江蘇擔當。

  “循環”賦能,共築新發展格局

  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考量長三角發展能力的一道“必答題”。近年來,三省一市優(you) 循環鏈條、厚循環基礎、暢循環通道,促進經濟循環暢通,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wei) 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持續完善循環鏈條。

  今年上半年疫情突發,長三角地區多行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經曆前所未有的“寒冬”。為(wei) 盡早複工複產(chan) ,滬蘇浙皖協同發力,試行建立重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及其異地配套供應企業(ye) “白名單池”,推動跨省市名單共享和雙向互認,共同保障推動長三角全產(chan) 業(ye) 鏈式協同複工複產(chan) 。

  實施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建設重點產(chan) 業(ye) 鏈聯盟,有力提升了長三角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zheng) 力。去年5月,江蘇牽頭長三角聯合開展產(chan) 業(ye) 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成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四大產(chan) 業(ye) 鏈聯盟,如今三省一市在這些關(guan) 鍵創新領域各揚所長、形成合力,成果初現。

  ——持續夯實循環基礎。

  7月13日,滬蘇嘉城際鐵路開工建設。江蘇省鐵路辦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作為(wei) 支撐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重要鐵路基礎設施,該線路進一步增強上海、蘇州、嘉興(xing) 1小時生活圈活力,將大大縮短三地時空距離,實現交通出行“同城化”。

  “軌道上的長三角”跑出加速度、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建設有序推進、區域省際公路通達能力加速提升……互聯互通,支撐長三角“抱”得更緊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滬蘇通一期、連淮揚鎮、鹽通、連徐等高鐵相繼建成通車,北沿江高鐵、南沿江城際等加快建設,南通新機場項目獲批複,我省累計開通51條省際毗鄰公交線路,首批11條省際“斷頭路”已通車6條。

  ——持續順暢循環通道。

  破除區域行政壁壘,推動要素自由流動,長三角加快構建統一大市場。一網通辦、不見麵審批、最多跑一次,長三角市場監管部門構建市場主體(ti) 登記注冊(ce) “跨省通辦”服務體(ti) 係,為(wei) 市場主體(ti) 異地辦事提供便利。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長三角地區新設市場主體(ti) 1928萬(wan) 戶。

  聯合成立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聯動開展“五五購物節”“蘇新消費”等消費促進活動……在長三角,區域市場循環日趨通暢。

  鏈式發展,共謀“耦合效應”

  “長三角科創一體(ti) 化,最重要的是實現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的深度融合——以研發為(wei) 產(chan) 業(ye) 、技術為(wei) 商品,架起實驗室與(yu) 生產(chan) 線之間的橋梁。”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說。如今,三省一市正積極開拓“科創+產(chan) 業(ye) ”道路,打造產(chan) 業(ye) 升級版和實體(ti) 經濟發展高地,變“相加”為(wei) “相融”。

  AR探頭實時監測路口車流,智能調節紅綠燈減緩擁堵;自動駕駛汽車與(yu) 沿路智能網聯信號機無縫對接,提早判斷路況……在無錫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新技術應用令人目不暇接。“長三角一體(ti) 化為(wei) 車聯網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巨大機遇。”深南(無錫)車聯網有限公司總經理甄鴻波說,與(yu) 公司密切關(guan) 聯的近400家企業(ye) 大多來自上海、南京、蘇州等地,長三角一體(ti) 化有助於(yu) 車聯網產(chan) 業(ye) 鏈完善和技術標準提升。

  從(cong) “點狀突破”到“鏈式發展”,三省一市各揚所長、形成合力,交出“1+1+1+1>4”科創一體(ti) 化的答卷。

  在南京江北新區和安徽來安縣交界處,掛著“蘇A”“皖M”牌照的汽車往來不息。由兩(liang) 地共建的“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內(nei) ,140餘(yu) 家軌道交通企業(ye) 八成來自南京,平日裏數千名企業(ye) 高管、技術人才在兩(liang) 地間往返。“我們(men) 致力於(yu) 引導園區之間合作,聚焦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著力打造‘總部研發在江北新區、生產(chan) 配套在汊河’的產(chan) 業(ye) 生態。”江北新區經濟發展局發展改革辦副科長王宇說。

  創新要素的跨域破界,促進長三角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加速“雙向融合”。2020年10月,紫金山實驗室正式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在網絡操作係統、網絡內(nei) 生安全等方麵取得一係列國際領先成果;2021年7月,全國首個(ge) 先進技術成果區域轉化中心——長三角轉化中心簽約落地蘇州,積極探索“雙向轉化”模式;沿滬寧產(chan) 業(ye) 創新帶、G60科創走廊和環太湖科創圈加速共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引領能力持續提升;推動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聯合攻關(guan) 合作機製,聯合實施22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項目和9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近年來,我省創新勢能加快積聚,為(wei) 長三角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耦合不斷注入強勁動能。

  “江蘇將在係統化推進創新體(ti) 係建設、多元化推進科創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專(zhuan) 業(ye) 化建設‘數字長三角’方麵持續發力。”省發改委長三角處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將合力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並協同實施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加速和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升級行動,合力推進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絡長三角國家樞紐節點建設。

  跨域一體(ti) ,共繪民生“幸福圈”

  早上7點,在太浦河邊,蘇州市吳江區汾湖灣村村級聯合河長沈曉華開始巡河工作。太浦河,西接東(dong) 太湖,東(dong) 注黃浦江,把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三地串聯在一起。近年來,三地共同規劃太浦河沿岸騰退土地、共建現代產(chan) 業(ye) 園。

  攜手共護太浦河,正是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生動寫(xie) 照。從(cong) 汙染整治齊攜手,到公共服務更便利,再到區域發展更協調……跨域一體(ti) 化加速推進,長三角的“顏值”越來越高,民生“幸福圈”也越來越大。

  在這裏,生態底色更彰顯——

  今年7月,在良好天氣和空氣質量的助力下,安徽省滁州市汊河鎮居民徐世秋,用家用相機拍下遠眺南京紫峰大廈的照片。

  長三角呼吸與(yu) 共、河湖相依。築牢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三省一市聯合成立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共同簽署長三角區域碳普惠機製聯動建設工作備忘錄,共同開展太湖等河湖綜合治理,加快環太湖地區城鄉(xiang) 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區建設,太湖連續14年實現“兩(liang) 個(ge) 確保”。共抓長江大保護,江蘇累計關(guan) 停化工企業(ye) 4600多家,化工園區調減至29家,長江生態岸線比例達63.2%。

  在這裏,公共服務更便利——

  “以前到南京看病,要自己先墊付醫藥費。現在辦理異地就醫網上備案,出院直接結算,省心多了!”安徽省來安縣新安鎮居民江先生從(cong) 江蘇省人民醫院出院時,通過醫保卡直接報銷醫療費用2.85萬(wan) 元。

  目前,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覆蓋長三角41個(ge) 城市9900餘(yu) 家醫療機構,自2018年9月開始試點至2022年6月,累計直接結算超900萬(wan) 人次,涉及醫療費用24億(yi) 元。江蘇建成全省政務服務“一張網”,完成長三角“一網通辦”專(zhuan) 欄上線,138個(ge) 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三省一市開通567個(ge) 專(zhuan) 窗辦理點,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0類高頻電子證照實現共享互認。

  在這裏,區域發展更協調——

  去年2月,《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複函同意。一年多來,都市圈成員之間合作日趨緊密。更高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我省還將深入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加快蘇錫常一體(ti) 化、滬蘇同城化建設步伐,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不斷深入。(姚政宇 沈佳暄 許海燕)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