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無廢城市”,湖南進展如何
“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精神,湖南按下綠色發展快進鍵,建設“無廢城市”成為(wei) 發展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
所謂“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和綠色發展理念,是以持續推進固體(ti) 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11月4日,省生態環境廳舉(ju) 行的固體(ti) 廢物與(yu) 化學品環境管理工作專(zhuan) 題新聞通氣會(hui) 透露,我省正有序推進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並積極謀劃省級“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重點打造2座國家“無廢城市”
“今年4月,長沙、張家界成功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城市。”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黃宇告訴記者,這對湖南而言意義(yi) 重大。
相對於(yu) 大氣、水環境、土壤汙染治理領域,我省固體(ti) 廢物與(yu) 化學品領域的環境治理起步晚,治理能力相對薄弱。黃宇表示,有了“無廢城市”這一著力點和綜合抓手,我省將綜合施策,統籌進行製度、資金、技術研發與(yu) 應用等軟件建設,同時推進處理處置設施、信息係統等硬件建設,這些舉(ju) 措可有效解決(jue) 我省固體(ti) 廢物管理領域長期存在的短板。
今年9月,《湖南省實施〈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辦法》正式實施,與(yu) 《湖南省“十四五”固體(ti) 廢物環境管理規劃》共同建立了全省齊抓共管“大固廢”管理工作體(ti) 係。
圍繞“無廢城市”申報和建設,我省還連續製定出台一係列製度文件,引導企業(ye) 有效投資,填補實驗室危險廢物領域管理空白,全麵規範危險廢物收集行為(wei) ,切實解決(jue) 小微企業(ye) “收集難、轉運難、處置難”問題。
目前,長沙、張家界2市均成立了工作專(zhuan) 班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長沙市相關(guan) 建設方案已完成第二次技術評審,張家界市相關(guan) 建設方案已完成初稿,預計11月底前可編製完成方案。
延伸拓展省級“無廢城市”建設
“省級層麵將建立專(zhuan) 人專(zhuan) 抓機製,強化督促調度,積極謀劃省級‘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省生態環境廳固體(ti) 處負責人黃禮彬說,固體(ti) 廢物汙染防治一頭連著減汙,一頭連著降碳。通過建設“無廢城市”,將產(chan) 生多重生態效益,實現多重環保目標,我省已著手推進延伸拓展省級“無廢城市”建設。
據巴塞爾公約亞(ya) 太區域中心對全球45個(ge) 國家和區域的固體(ti) 廢物管理碳減排潛力分析顯示,通過提升城市、工業(ye) 、農(nong) 業(ye) 和建築等4類固體(ti) 廢物的全過程管理水平,可以實現相應國家碳排放減量13.7%至45.2%。
“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是重點工作之一。”省發改委資環處負責人李敏慧介紹,我省已製定實施《湖南省“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城鄉(xiang) 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ti) 係建設、園區循環化改造等重點工程和重大行動,並規劃部署了13個(ge) 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重點基地,將持續強化政策引導、科技支撐,不斷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
持續提升危險廢物處置能力
建設“無廢城市”,最基本的工作是從(cong) 培育“無廢細胞”開始。在我省,這些細胞的載體(ti) 從(cong) 園區、企業(ye) 、學校、景區等向家庭這一社會(hui) 最小單元延伸,其中,工業(ye) 園區、企業(ye) 是最關(guan) 鍵的單元。
“截至目前,我省累計投運危廢集中處置中心2家、工業(ye) 園區配套建設危廢處置企業(ye) 2家、水泥窯協同處理企業(ye) 5家、危廢綜合利用企業(ye) 105家,年利用處置能力452.2萬(wan) 噸,基本形成自行處理為(wei) 主、綜合利用為(wei) 輔、處置單位兜底的危險廢物處理格局。”黃宇表示,持續提升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是固體(ti) 廢物與(yu) 化學品環境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醫療廢物收集處置也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一環。
目前,我省已建成14個(ge) 醫療廢物收集中心,收運能力為(wei) 每天282噸;配套建成13個(ge) 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集中處置能力為(wei) 每天226噸。疫情發生以來,累計處置醫療廢物18.21萬(wan) 噸,實現涉疫醫廢“日產(chan) 日清”和醫廢處置“兩(liang) 個(ge) 100%”要求。
“更重要的是,我省全麵實現了固體(ti) 廢物申報登記、台賬管理、一般固廢跨省轉出利用線上備案、危險廢物轉移聯單電子化。”黃宇介紹,在湖南固體(ti) 廢物管理平台上,已完成固廢企業(ye) 申報登記25306家,管理計劃備案39431家,危廢跨省轉移線上審批819批次,一般固廢跨省轉移利用線上備案216批次,危廢電子聯單運行記錄16萬(wan) 餘(yu) 條。(記者 彭雅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