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現代博物館體係基本形成(新數據 新看點)

發布時間:2022-11-09 16:3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毛筆的‘柔’是不是指筆頭柔軟,‘剛’是不是指每一筆一畫都要有力度?”在山東(dong) 省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魯筆博物館,學生王曉曉向授課誌願者提問。魯筆博物館集毛筆的製作、展示、體(ti) 驗、技藝傳(chuan) 承、文化交流等於(yu) 一體(ti) ,與(yu) 高等院校及中小學簽訂研學協議,定期組織書(shu) 畫展和學術交流活動,開展楹聯大賽、開筆禮、親(qin) 子遊研學等,吸引觀眾(zhong) 參觀學習(xi) 。

  這是文博事業(ye) 發展的一個(ge) 側(ce) 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物博物館改革持續推進,影響力大幅提升。類型豐(feng) 富、主體(ti) 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ti) 係基本形成。“全國博物館數量、年舉(ju) 辦展覽數量、年參觀人次分別增長60%、144%、119%。”國家文物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到博物館去”已成社會(hui) 新風尚。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1年新增備案博物館395家,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免費開放率91%。“到博物館去”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

  來自意大利的308件(套)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青銅器、雕塑、陶器、錢幣等珍貴文物,展示了意大利多元文化的碰撞與(yu) 融合。今年7月10日至10月9日,“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ju) 辦。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說,2022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動文物的保護研究傳(chuan) 承,國家博物館推出“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等展覽,舉(ju) 辦第二屆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等,講述國家博物館110年來典守文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曆程。

  ——博物館類型豐(feng) 富、活動多樣、主體(ti) 多元。

  國家文物局統計顯示,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ju) 辦展覽3.6萬(wan) 個(ge) ,教育活動32.3萬(wan) 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zhong) 7.79億(yi) 人次。全國各地博物館推出展覽、免費講解、文化講座、文物鑒定、修複展示、互動體(ti) 驗、教育研學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

  作為(wei) 展示地域曆史文化為(wei) 主線的博物館,江西蘆溪縣博物館的展陳分為(wei) “吳楚古邑 靈山秀水”“遠古之光 文明溯源”“人文興(xing) 盛 英才輩出”“電瓷之都 薪火相傳(chuan) ”等單元,共展出石器、陶器和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400多件(套)。此外,蘆溪縣博物館積極舉(ju) 辦各項活動,組織黨(dang) 員幹部到博物館參觀,舉(ju) 辦“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開展大學生誌願者招募活動。博物館每周六的夜間開放,更是吸引了大量市民夜遊,從(cong) 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市民王愛中說:“我多次參觀博物館,也願意帶孩子過來參觀,要讓我們(men) 的下一代更好了解悠久的曆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目前,全國77%的區縣建有博物館,500多萬(wan) 件(套)藏品數據信息全民共享,博物館資源不斷向基層延伸、向創意拓展,不僅(jin) 成為(wei) 區域文化地標,更成為(wei)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陣地、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

  近日,廣西大學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踐團”來到福建國木複興(xing) 館參觀。這座位於(yu) 福建南靖土樓腳下的博物館,展示數百件木雕作品。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學生現場參觀《古田會(hui) 議永放光芒》《淮海戰役》《漳州戰役》等紅色主題木雕作品,《海上絲(si) 綢之路》《田螺坑土樓群》《千裏江山圖》等傳(chuan) 統文化主題木雕作品,觀摩體(ti) 驗非遺技藝。“通過一件件木雕、一個(ge) 個(ge) 故事,我們(men) 感受到非遺的璀璨魅力、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廣西大學實踐團成員劉鈺說。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說,要堅守文物博物館工作公益屬性,發揮好綜合性大館輻射帶動作用和中小博物館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功能,鼓勵行業(ye) 博物館建設,引導規範非國有博物館發展。

  ——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活起來。

  2021年,全國博物館策劃推出3000餘(yu) 個(ge) 線上展覽、1萬(wan) 餘(yu) 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yi) 人次。博物館利用新技術手段,開發博物館文創,創新傳(chuan) 播形式,推動文物合理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深入考古現場、各大博物館,以一線考古專(zhuan) 家、文博學者的真實經曆和研究成果為(wei) 支撐,近日播出的文化節目《閃耀吧!中華文明》以創新表達方式,帶領觀眾(zhong) 一起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近年來,《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中國考古大會(hui) 》等電視節目引爆大屏小屏,推動資源稟賦有效轉化為(wei) 傳(chuan) 播動能。國家文物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要多措並舉(ju) 做好闡釋推廣,用好研究成果,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內(nei) 容供給,進一步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精神力量。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我國博物館事業(ye) 發展取得顯著成績。通過組建博物館聯盟、建設博物館之城、推廣“流動博物館”等,我國博物館為(wei) 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城市有機更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貢獻了力量。通過進出境精品展覽、開展人員交流培訓、參與(yu) 國際博物館治理等,我國博物館事業(ye) 發展有效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09日 01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