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多措並舉推動“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近日,據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消息,該市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積極作為(wei) ,做好太原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日常建設和管理工作,促進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真正成為(wei) “遺產(chan) 豐(feng) 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zhong) 受益”的文化生態保護區。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核心,對曆史文化積澱豐(feng) 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jia) 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ti) 性保護。全國現有23個(ge)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原文化部於(yu) 2010年6月批準設立,是全國首批、山西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包括太原市所轄的晉源區、小店區、清徐縣、陽曲縣等四縣區。
近年來,太原市委、市政府按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建立“保護優(you) 先、整體(ti) 性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保障機製、整體(ti) 保護、生態優(you) 化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的自然環境、文化遺產(chan) 及特殊的文化空間、場所、生活空間等多種自然和文化形態得到了協同保護。
完善建設機製。按照保護區總體(ti) 規劃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成立太原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協調、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印發《太原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製度》,切實加強太原市對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增進組成部門和涉及地域間的協同配合;統籌協調相關(guan) 縣區明確建設和管理各項任務,成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工作人員,落實財政資金,掌握驗收標準。
建立四級名錄體(ti) 係。在普查摸底的基礎上,經過推薦、評審、公示等程序,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公布縣級非遺名錄460項,市政府公布市級名錄7批共160項。經過向國家、省積極申報,全市先後有晉劇、太原鑼鼓等18個(ge) 項目被列入國家級名錄,傅山拳法等66個(ge) 項目被列入省級名錄。目前,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項目基本列入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名錄,實現了分級保護。
加大傳(chuan) 承人保護力度。支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開展授徒傳(chuan) 藝、教學、交流等活動,積極為(wei) 傳(chuan) 承人履行傳(chuan) 承義(yi) 務創造條件。同時積極組織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參加文旅部、省文旅廳、太原市舉(ju) 辦的各類培訓學習(xi) 和傳(chuan) 播交流活動。
開展搶救性記錄工程。運用文字、圖片、音像、多媒體(ti) 等方式對非遺項目進行真實、係統、全麵的記錄,運用現代技術對非遺項目傳(chuan) 承區域、曆史淵源、表現形態、文化價(jia) 值和瀕危狀況進行數字化處理、記錄和保存,拍攝編輯製作了一批非遺項目搶救性資料。
加強傳(chuan) 承體(ti) 驗設施建設。建設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傳(chuan) 習(xi) 展示中心,目前,全市擁有市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傳(chuan) 習(xi) 展示中心2個(ge) ,縣級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傳(chuan) 習(xi) 展示中心4個(ge) 。
開展宣傳(chuan) 展示活動。積極組織開展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項目進校園、進部隊、進社區展示展演活動;組織開展各類非遺展演展示活動,舉(ju) 辦了北京世園會(hui) “山西日”太原城市主題展演、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非遺活動等。
“非遺+”助力文旅融合。太原建設了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劉家堡非遺小鎮,引進重點非遺項目40餘(yu) 家入駐,傳(chuan) 承展示活動有序開展,社會(hui) 影響逐步擴大;打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揚基地“太原古縣城”,整合太原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優(you) 質資源,引進了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等優(you) 秀非遺代表性項目,傳(chuan) 承中華文化精髓;堅持把非遺合理利用和景區建設有機融合,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建設了東(dong) 湖醋園等5個(ge) 國家級4A級景區,依托省級非遺項目建設了中華傅山園等4個(ge) 國家級3A級景區。“文化生態保護見成效,錦繡太原非遺譜新篇”品牌效應逐步顯現。(趙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