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與大河共舞(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
在中國的版圖上,滾滾黃河一路向東(dong) ,衝(chong) 壺口、躍龍門、過潼關(guan) ,宛如丹青高手,在山西運城市芮城縣筆鋒陡轉,一氣嗬成“幾”字彎的最後一拐。
大山聳於(yu) 北,大河淌於(yu) 南,山河合圍出的這片空間裏,沉浮著璀璨文明——文化遺址眾(zhong) 多,約243萬(wan) 年前的西侯度遺址保存著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15個(ge) 黃河古渡口見證歲月滄桑,留下大禹治水的傳(chuan) 說;五朝古建不曾斷代,永樂(le) 宮成為(wei) 壁畫愛好者的參觀勝地。
俯瞰芮城會(hui) 發現,“四橫二十一縱”的城市交通體(ti) 係已形成,其中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格外顯眼,93.4公裏串聯起3個(ge) 古遺址、5個(ge) 渡口、7個(ge) 景區。出發,伴著蜿蜒綿亙(gen) 的公路,與(yu) 大河共舞,探尋生長在這座小城裏的文化基因。
第一站 永樂(le) 宮
【鏡頭】
永樂(le) 宮遷建的日子到了。栩栩如生的巨幅壁畫被分成數百片,如積木般從(cong) 牆上緩緩落下,激越的鼓樂(le) 聲達到高潮……望著眼前的一切,村民們(men) 感慨:成了!
一場舞台劇《永樂(le) 宮紀事》將時間回撥到上世紀50年代。永樂(le) 宮興(xing) 建於(yu) 元代,保存著大量古代壁畫等藝術瑰寶,是全國首批重點文保單位。然而,隨著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啟動,處在淹沒區的永樂(le) 宮如何保存?
一次史無前例的“遷徙”就此展開。曆時近10年,永樂(le) 宮占地15公頃的宮殿、數以千計的構件和100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畫,被搬遷到了20公裏外的龍泉村,實現異地“原貌重現”。
當年,參與(yu) 遷建工程的工作人員達600餘(yu) 人。如今,越來越多文保工作者紮根在此,探尋古建新生的密碼。
山西省永樂(le) 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陳展部主任範愛珠就是其中一員。
拓稿、勾線、設色、瀝粉……1個(ge) 月來,每天清晨,她都用一支畫筆“叫醒”永樂(le) 宮,最終完成了這幅高3.7米、寬1.2米的壁畫臨(lin) 摹圖。在即將開展的“永樂(le) 壯歌——永樂(le) 宮遷建紀實展”中,這麵牆將變成壁畫切割互動體(ti) 驗區,給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
上世紀80年代,範愛珠的父親(qin) 、時任永樂(le) 宮文物保管所副所長的範金鼇曾組織臨(lin) 摹三清殿原大壁畫。這幅作品陳列在大殿旁的壁畫臨(lin) 摹室裏,至今仍是十幾所美院學生的教學範本,每年接待5000餘(yu) 名師生。在他們(men) 的筆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光彩持續綻放。
數字化技術,更讓壁上丹青有了新的呈現形式。去年,原比例3D打印的《朝元圖》亮相山西博物院“觀妙入真——永樂(le) 宮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特展”,瀝粉貼金技法的紋樣凸起可觸可感,數字修複還原色彩,動畫呈現讓古建更為(wei) 驚豔。
近年來,永樂(le) 宮開展了數字化信息采集、壁畫修複、景區環境整治等工作。與(yu) 此同時,保護開發齊頭並進,已經形成了臨(lin) 摹、研學、文創等產(chan) 業(ye) 。連續舉(ju) 辦了11屆的永樂(le) 宮書(shu) 畫藝術節,更是成為(wei) 刺繡、布藝、剪紙、木雕等芮城特色文化品牌的輸出平台。
在芮城,包括永樂(le) 宮在內(nei) 的國保單位就有12處,古建文物資源豐(feng) 富,且大多位於(yu) 城區。找到居民與(yu) 古建群和諧相處的方式,是芮城發展進程中麵對的重要課題。
出永樂(le) 宮,穿過散落分布的文博館、文化館、民俗博物館以及創意街區,南行3公裏便來到城隍廟。元代的享亭粗獷渾厚,宋代大殿上的琉璃鴟吻色彩絢麗(li) 。一座廟宇,濃縮著千年曆史文脈。
廟裏的河東(dong) 書(shu) 房,一場讀書(shu) 分享會(hui) 正在進行,不少市民在廟前廣場散步休閑,一旁的夜市飄起石子饃的焦香。
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裏還被民房、廠房層層包圍。拆除周邊建築、修繕本體(ti) 、鋪裝文化廣場……3年時間,曾經連入口都很難找到的城隍廟,變身城市文化地標。
古韻猶存,新潮又起。一處處古建勾連起現代生活脈絡,信步其間,處處能感受到這座千年古縣城的厚重感與(yu) 煙火氣。
第二站 蔡村戲台
【鏡頭】
“哎——”,永樂(le) 宮鎮蔡村戲台,戲曲演員張瑾瑾高亢的開嗓後,一陣急鼓飛來,擊穿河心。看似平緩的河麵實則波濤洶湧,陣陣低吼,與(yu) 板胡、笛子、三弦等十幾種樂(le) 器齊奏。
連唱3天,村民看戲熱情不減。直播設備架起來,線腔古裝戲《隔門賢》在河畔唱響。這是芮城縣蒲劇線腔藝術研究所送戲下鄉(xiang) 14年中的普通一天。
沿著公路南下,過太安坡,起伏落差近百米。連繞4個(ge) 彎兒(er) ,尋著戲音,直抵黃河灘底。
芮城人聽著戲長大,老少都能哼唱幾句。除了蒲劇、眉戶戲、揚高戲等獨具特色,最早出現於(yu) 漢代、起源於(yu) 本地的劇種線腔,唱腔高亢清新、婉轉纏綿,配一把次中音大板胡,唱盡小城世情百態,流淌著黃河文化的血液,成為(wei) 芮城的戲曲文化名片。
1962年,芮城提出“保留唱腔,用人來演”。此後,在編製、資金方麵持續給與(yu) 政策支持,於(yu) 2008年成立芮城黃河蒲劇團,現在的芮城縣蒲劇線腔藝術研究所的前身,將蒲劇、線腔、揚高戲、眉戶戲4個(ge) 劇種納入。
2008年,“政府出錢、百姓看戲”的送戲下鄉(xiang) 活動,從(cong) 全縣最偏遠山村之一——風陵渡鎮六官村開始了。
“演出停電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等了兩(liang) 個(ge) 小時,一定要看上戲。”國家一級演員、芮城縣蒲劇團首任團長張秀芳強烈地感受到百姓對戲曲自發的熱愛。
“隻有排出更多好戲,才能對得起觀眾(zhong) 。”8年裏,張秀芳帶領劇團創作編排了17部大戲、27部折子戲。
曾經的打板師蘇紅喜是劇團第三任團長,他介紹,現在每年送戲下鄉(xiang) 約450場,政府補貼230萬(wan) 元,還能接100多場商演。對地方劇團來說,這樣的演出場次不算少。
演出紅紅火火,蘇紅喜卻仍有心事,舞台上的新麵孔越來越少,新劇目也亟待創排。
“傳(chuan) 統劇目離現代生活比較遠,觀眾(zhong) 看不懂故事、聽不清唱詞,自然沒興(xing) 趣。”線腔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姚藝民也在思考,“唱戲就像賣貨,貨架上要有新東(dong) 西,才會(hui) 有人來。”
去年,線腔被列入山西省26個(ge) 瀕危戲曲劇種,芮城縣文化館開始係統整理線腔。工作人員範芳查文獻、訪專(zhuan) 家,拜訪了十幾位老藝人,將縣誌裏關(guan) 於(yu) 線腔的11行字,拓展成10萬(wan) 字初稿。
“他們(men) 把收藏多年的劇本毫無保留地交給了我,真是挺感動。”範芳捧出這摞資料,大部分是手抄本,很多被水泡過又晾幹,筆跡暈染出好幾層。
生長在小縣城的小劇種,今天還有沒有傳(chuan) 承的意義(yi) ?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也許比答案更重要。
“從(cong) 小喜歡線腔,唱到現在放不下了。”一句“熱愛”抵過所有,32歲的張瑾瑾13歲進藝校,現在已是劇團的“台柱子”。
“把線腔音樂(le) 傳(chuan) 承下去就是我最大的使命。”作為(wei) 風陵渡希望小學的特聘教師,姚藝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教學上。
“隻要有排有演,傳(chuan) 承就有希望。隻要融入現代生活,線腔就永遠有生命力。”蘇紅喜說,劇團今年起開始嚐試線上直播。
近幾年,劇團嚐試創作現代題材戲,演出從(cong) 劇場到廣場,從(cong) 線下到線上,正不斷打破舞台邊界、翻動新的篇章。去年創排的大型線腔現代戲《虎廟山》,講述優(you) 秀黨(dang) 員退休後為(wei) 家鄉(xiang) 綠化荒山的感人事跡,散場後久久不願離去的觀眾(zhong) ,是對小劇種魅力最鮮活的詮釋。
第三站 風陵渡
【鏡頭】
芮城最西南,風陵渡。正值黃昏,趕路的渡河人腳步匆匆,踏起岸邊黃塵。幾十條客船、貨船、遊船穿梭於(yu) 河麵,技藝精湛的艄公掌舵自如。遠處,風陵渡人撒下漁網,看到金黃的鯉魚跳躍……
“嗚——”,鐵路大橋上,一列火車迎麵駛來,將時間從(cong) 幾十年前拉回現在。往來客船已不見,一艘餐飲船停泊岸邊,這是68歲的老船夫尚成麥開的農(nong) 家樂(le) 。
風陵渡,依偎在黃河的最後一道臂彎中。晉陝豫三省交界,渭黃洛三河交匯,秦嶺、中條兩(liang) 山相遇,山川地理如此巧妙安排,成就了黃河上最古老、最大的渡口。
相傳(chuan) 黃帝的賢臣風後戰死,為(wei) 嘉其功,築陵以葬,風陵渡由此得名。“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風流,尤為(wei) 這座古渡平添幾分俠(xia) 氣與(yu) 浪漫。
直到1994年,風陵渡黃河大橋橫架南北,結束了用船擺渡的曆史,古渡幾乎在一夜之間沉寂下來。
此後,隨著當地發展文旅融合,五湖四海的遊客紛紛到來,體(ti) 驗“立馬風陵望漢關(guan) ”的豪邁。
尚成麥瞅準時機,在渡口開辦農(nong) 家樂(le) ,吃上了旅遊飯,一年收入有五六萬(wan) 元。他把有關(guan) 風陵渡的古詩詞印在船上,有遊客來,他總要講上幾段。
奔騰不息的大河,孕育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如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講好黃河故事?
風陵渡旅遊度假區有探索。在黃河風情小鎮看非遺表演匼河背冰、品特色小吃泡泡油糕、體(ti) 驗窯洞客棧、在西侯度遺址探尋舊石器時代文明。
風陵渡口和風陵火車站之間的老街也隱藏著密碼。這裏曾是往來客商必經之地,商鋪林立,閱盡風陵繁華,後因城鎮發展中心轉移而衰落。
修繕老街提上日程。規劃圖裏,青磚鋪出古樸韻味,老房子裏“長”出文化館、書(shu) 店、茶樓和酒肆,風陵渡口大河安瀾,一個(ge) 風情更勝往昔的風陵古鎮呼之欲出。
風陵渡向東(dong) 50公裏,便來到另一個(ge) 重要古渡口——大禹渡。
大禹渡流傳(chuan) 著大禹治水的傳(chuan) 說,是曆代驛道和鹽運要道。“住在黃河沿,吃水比油難”,50多年前,芮城百姓在荒坡上劈崖建站,引黃河水上高塬,修建了大禹渡揚水工程。
“第一次上水那天,現場人山人海,比過年還熱鬧。”當年隻有6歲的董曾武如今是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主任、黨(dang) 組書(shu) 記,這一幕他最是難忘。他介紹,經過幾次提升改造,大禹渡揚水工程現在灌溉著芮城55萬(wan) 畝(mu) 田地,在服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上發揮重要作用。
黃河文化和現代水利文化在這裏交融。大禹渡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發展旅遊,去年還入選了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舟行大禹渡,看數千年神柏蒼勁挺拔,登禹王廟聽大禹治水的傳(chuan) 說,伴長河落日吃一席鯉魚宴……隨著景區體(ti) 製機製改革和項目升級改造,正釋放出更多活力。
黃河流經芮城80多公裏,曾有15個(ge) 古渡口。歲月變遷,船工的號子已漸遠,很多小渡口隻能在地名裏窺見。而在風陵渡和大禹渡,眾(zhong) 多遺存仍可觀可感,隨著旅遊開發燦爛新生。
“不隻是重現風貌,隻有喚醒曆史文化記憶,培育新業(ye) 態,才能延續古渡風采。”芮城縣文旅局局長郝國霞說。
今天,一場更為(wei) 宏大的黃河文旅敘事正沿著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展開。
“這條路以前叫沿黃扶貧路,去年拓寬改造後改名。它不隻是一條文旅路,還是一條生態路、產(chan) 業(ye) 路、致富路。”郝國霞介紹,芮城以路為(wei) 媒,將農(nong) 業(ye) 、研學、體(ti) 育、康養(yang) 等融進文旅發展。
駛離大禹渡,公路依偎著黃河沒入皎潔月光中。一座古老的城市,正在黃河流域文旅大融合的經緯中,點亮自己的文明坐標。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14日 0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