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中陽實踐
呂梁市中陽縣,以“汾水之陽,是邑中處”得名。在這座地處呂梁山脈中段西麓的千年古縣境內(nei) ,自東(dong) 南流向西北的南川河水穿行於(yu) 溝壑之中,青鬆翠柏、遼東(dong) 櫟原始森林遍布在山川之內(nei) 。
大自然的饋贈,賦予了中陽縣山高林密、群峰疊翠的生態優(you) 勢,但山高險峻、交通不便、種植作物單一又讓中陽縣曾經一度被評定為(wei) 國定貧困縣,有脫貧村35個(ge) ,脫貧人口7512戶19149人,占縣裏常住人口的比例超過了十分之一。
2018年8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中陽縣退出貧困縣,一舉(ju) 摘掉戴了30多年的窮帽子,開辟出了一條屬於(yu) 中陽人民自己的脫貧道路。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才是關(guan) 鍵。為(wei) 此,中陽縣出台一係列強有力的舉(ju) 措,建立健全防返貧、興(xing) 產(chan) 業(ye) 、穩就業(ye) 等長效機製,再次走出了一條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中陽路徑。
守住一個(ge) 底線——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2021年7月,中陽縣醫療集團選派的3人工作隊入駐暖泉鎮廟溝村,辦公室主任張海兵任第一書(shu) 記兼工作隊長。在走訪排查中,張海兵發現原先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的鄭利(化名)一家,因患尿毒症的妻子突發腦出血,除醫療保險報銷後,家庭自付了10多萬(wan) 的治療費用。平時在外打工的鄭利(化名),由於(yu) 要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家中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
摸清情況後,張海兵第一時間將他們(men) 納入新識別的防返貧監測對象,“一對一”進行幫扶。對鄭利(化名)在職業(ye) 中學讀書(shu) 的兒(er) 子,落實了“雨露計劃”補助3000元和困難生活補助1000元,讀初中的女兒(er) 享受“兩(liang) 免一補”教育幫扶政策。“去年過年時候又幫他們(men) 申請了5000元的民政大病救助,今年7月為(wei) 鄭利(化名)妻子辦理了殘疾證(一級肢體(ti) 殘疾),每月享受殘疾補助236元。”張海兵說。
動態監測防返貧對象,及時采集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信息和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排查工作,每半月至少走訪一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是每一名駐村幫扶幹部的工作日常。
為(wei) 加強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時監測,中陽縣對所有脫貧人口,及時跟蹤監測,不斷健全完善動態監測幫扶機製,織密紮牢大網格、小網格、微網格分層次監測網絡,采取“網格化管理+常態化排查”模式,做到監測無死角、全覆蓋。建立部門數據共享機製,及時掌握新納入兜底保障範圍、住院就醫、失業(ye) 無業(ye) ,以及因災情、疫情、病情等因素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農(nong) 戶信息,重點關(guan) 注2021年收入低於(yu) 1萬(wan) 元、收入增幅低於(yu) 5.5%、收入不增反降以及預測今年收入增幅低於(yu) 11%的脫貧戶和邊緣戶,對符合納入監測範圍的及時納入,按照“一戶一策”“缺什麽(me) 、補什麽(me) ”的原則,及時幫扶、消除風險。截至今年10月底,2022年新納入監測對象66戶166人,采取產(chan) 業(ye) 、就業(ye) 、兜底保障等措施,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值得一提的是,中陽縣堅決(jue) 防止因災返貧致貧發生。印發《中陽縣做好8.11自然災害災後恢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十五條措施》,對種植業(ye) 受災農(nong) 戶進行差額補助,目前已發放補助資金601.1771萬(wan) 元,最大限度降低群眾(zhong) 受災損失。製定《中陽縣應對洪澇災害防止因災返貧致貧十條措施》,對受洪澇災害影響的“三類戶”和因災納入的監測對象,每戶救助1000元,共發放救助金30萬(wan) 元。對全縣受災農(nong) 戶進行大排查、大起底,對因災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農(nong) 戶,堅持應納盡納、應幫盡幫,8月份以來新識別監測對象7戶24人。解決(jue) 45戶因災房屋受損脫貧戶、監測戶住房問題,確保受災群眾(zhong) 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鞏固一個(ge) 成果——脫貧成果質量更高
2018年5月30日,暖泉鎮弓陽村村民郝貴珍一家不用出一分錢就搬進了20裏地外的弓陽新村。79平方米的獨家小院,寬敞明亮的臥室客廳,水、電、暖一應俱全的配套設施,一家人隻需拎包入住。
伴隨著喬(qiao) 遷新居的喜悅,郝貴珍內(nei) 心有著搬遷後靠什麽(me) 養(yang) 活自己的顧慮。讓她沒有想到的是,一搬家村裏馬上給她安排了打掃衛生的工作。村裏還新建了統一的養(yang) 牛廠房,讓老伴可以繼續養(yang) 牛。
搬遷後的4年時間裏,老伴養(yang) 的牛從(cong) 原先的3頭增加到如今的13頭,郝貴珍的工資也從(cong) 最初的一個(ge) 月500元增加到1200元。除此以外,“種木耳”成了村裏人的新產(chan) 業(ye) ,也給郝貴珍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到了木耳采摘的時候,我白天摘木耳,晚上打掃衛生,能多賺6000多元呢。”說到搬遷後的新生活,郝貴珍是滿滿的知足,高興(xing) 地說“兜裏的零花錢是經常有哩”。
中陽縣著力在搭建就業(ye) 平台、優(you) 化便民服務上下功夫,紮實做好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努力讓搬遷群眾(zhong) 真正“穩得住、融得進、逐步能致富”。
圍繞“穩得住”,出台《中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遷出地遷入地工作聯係製度(試行)》《中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幫辦代辦製度(試行)》,推動遷出地遷入地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協助辦理低保、救助、各類補貼和證明材料等,切實方便搬遷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
圍繞“融得進”,出台《中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在7個(ge) 移民安置點小區劃分網格11個(ge) ,構建網格黨(dang) 組織架構,實現基層治理“一網通”,全麵提升搬遷安置點基層黨(dang) 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深入開展“送戲到家”文化慰問演出,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輔導、培訓服務。開展政策大宣講、為(wei) 民大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惠農(nong) 政策走進千家萬(wan) 戶,讓文明新風惠澤廣大群眾(zhong) ,進一步增強移民群眾(zhong) 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圍繞“能致富”,在移民安置點幫扶車間配套就業(ye) 服務機構或聯絡員,精準推送就業(ye) 崗位,開展就業(ye) 幫扶。截至目前,全縣14個(ge) 幫扶車間新增安置脫貧勞動力150人,月平均工資1700元。因地製宜在安置點發展配套產(chan) 業(ye) ,弓陽、河底移民安置點圍繞木耳、旅遊產(chan) 業(ye) ,推行“互聯網+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營銷模式,打造鄉(xiang) 村e鎮,切實帶動搬遷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中陽縣統籌整合用於(yu)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財政涉農(nong) 資金1.7億(yi) 元、實施項目135個(ge) ,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5324.75萬(wan) 元,光伏發電收益分配到村資金2228.5萬(wan) 元,雨露計劃資助學生551名,確保脫貧成果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聚焦一個(ge) 發展——“特”“優(you) ”產(chan) 業(ye) 促進鄉(xiang) 村發展
2020年8月7日至9日,第五屆全國木耳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大會(hui) 暨“小木耳、大產(chan) 業(ye) ”學習(xi) 研討會(hui) 首次在中陽縣召開。種了一輩子地的暖泉鎮乾村村民武建中,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能夠參加國家級大會(hui) 。
地處呂梁山脈中部的中陽縣,49.09%的森林覆蓋率,每年森林撫育產(chan) 生的大量枝丫材為(wei) 黑木耳菌棒的生產(chan) 提供了先天支撐,是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天然寶地。利用這一優(you) 勢,中陽縣堅持把黑木耳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農(nong) 民增收的支柱產(chan) 業(ye) ,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通過政策引導、企業(ye) 帶動、種植戶參與(yu) 、市場拓展等方式,推動黑木耳產(chan) 業(ye) 發展。
2019年之前,武建中按部就班地種著玉米、穀子、土豆等作物,再加上打點零工,每年2萬(wan) 多元的收入養(yang) 活著家裏大小5口人。“村裏組織我們(men) 到外地參觀木耳種植基地,不時有專(zhuan) 家來給我們(men) 講課,還有宣傳(chuan) 員親(qin) 自上門給我們(men) 講縣裏的各項支持政策、惠農(nong) 貸款等等”,武建中算了一筆帳,就算是賠錢,有政府的各項政策、資金兜底,就算是賠也賠不了多少錢。自此,武建中成了一名真正的耳農(nong) 。2019年,武建中的中陽縣乾昇種養(yang) 殖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培育了66萬(wan) 支菌棒,1支菌棒能賺1元錢。第一年培育木耳,武建中就嚐到了甜頭。
“2022年以前,采購買(mai) 菌棒時,1個(ge) 菌棒政府補貼1元錢,將款項直接打到訂貨方的賬戶。今年采購菌棒,還可以申請貸款,1年內(nei) 還清免息,相當於(yu) 我們(men) 耳農(nong) 基本不用墊資。”武建中介紹說,縣裏聘用的食用菌專(zhuan) 家除了不定時培訓外,還建立了微信群,隻要木耳栽培遇到問題,專(zhuan) 家會(hui) 實時解答,必要時就親(qin) 自來現場指導。在專(zhuan) 家們(men) 的帶領下,如今的武建中也成了懂得木耳培育的半個(ge) 專(zhuan) 家,遇到真菌傳(chuan) 染等問題,可以自己解決(jue) 。
在武建中的合作社裏,參與(yu) 的農(nong) 戶有31戶,其中包括17戶脫貧戶。“每年到了采木耳的時節,村裏女人們(men) 在家門口就賺到了錢,一個(ge) 小時10元錢,最多的能賺7000元左右。”武建中說,能夠帶動周圍人致富,讓大家的手頭都寬裕了,是最大的幸福。
與(yu) 此同時,中陽縣引導一批優(you) 秀農(nong) 業(ye) 企業(ye) 積極投身黑木耳產(chan) 業(ye) ,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自2020年政府招商引資後,完善先進的黑木耳種植設施,便利的耳農(nong) 生活條件,優(you) 質的種植技術服務,心言生物致力於(yu) 打造成全國同行業(ye) 最大規模上下遊全鏈條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據公司董事長雷星星介紹,今年公司與(yu) 17個(ge) 大戶,包括4戶脫貧戶,簽訂了種植合同,帶動258戶農(nong) 戶增收4000元;同時,以低於(yu) 市場20%的租金租賃給農(nong) 伯伯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大棚100個(ge) ,帶動200戶脫貧戶增收3000元以上。在項目運營和黑木耳種植中,吸納8萬(wan) 餘(yu) 人次臨(lin) 時務工就業(ye) ,發放工資1000萬(wan) 元以上。截至10月底,公司吸納就業(ye) 168人,其中脫貧戶21人,人均月工資4000元以上。
一朵小木耳,正在“綻放”成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的大產(chan) 業(ye) ,中陽全縣黑木耳種植規模4340.4萬(wan) 棒,產(chan) 值1.3億(yi) 元,已成為(wei) 富民強縣的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中陽縣堅定走農(nong) 業(ye) “特”“優(you) ”之路,引領中陽縣躋身全國十大木耳基地縣,榮獲“全國黑木耳產(chan)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縣”稱號,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有力支撐。
一年又一年增長的經濟數據,一項又一項落地有聲的幫扶政策,一群又一群紮根鄉(xiang) 村的各級幹部,一村又一村的特色產(chan) 業(ye) ,一個(ge) 又一個(ge) 富起來的農(nong) 民……中陽縣有步驟分階段紮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奠定了堅實基礎,帶動全縣從(cong) 整體(ti) 脫貧摘帽,到產(chan) 業(ye) 發展、農(nong) 民增收,正在走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時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