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老一幼”托起穩穩的幸福(人民時評)
“一老一幼”,牽動億(yi) 萬(wan) 家庭。日前在遼寧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沈陽市皇姑區三台子街道的牡丹社區,同大家談起這一人們(men) 普遍關(guan) 切的問題:“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老人們(men) 越來越長壽了。要抓好老齡事業(ye) 、老齡產(chan) 業(ye) ,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強養(yang) 老服務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養(yang) 老服務。孩子們(men) 現在都是寶,要加強對下一代的養(yang) 育、培養(yang) ,確保身心健康。”
養(yang) 老托育服務業(ye) 與(yu) 群眾(zhong) 生活息息相關(guan) 。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老年人口將以年均約1000萬(wan) 人的規模持續增長;目前,約有35%的嬰幼兒(er) 家庭存在入托需求,但入托率僅(jin) 為(wei) 5.5%左右。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和三孩生育政策實施,人民群眾(zhong) 對於(yu) 養(yang) 老托育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促進養(yang) 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養(yang) 老托育服務業(ye) 麵臨(lin) 較多困難,亟待含金量高的幫扶措施。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養(yang) 老托育服務業(ye) 紓困扶持若幹政策措施》,提出房租減免、稅費減免、社會(hui) 保險、金融、防疫等支持措施,涉及6方麵、26條具體(ti) 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積極回應市場關(guan) 切,既有利於(yu) 幫助市場主體(ti) 降低成本、紓困解難,又有利於(yu) 切實幫扶養(yang) 老托育服務行業(ye) 渡過難關(guan) 、恢複發展。
老有所養(yang) 、幼有所育,承載著無數家庭的期待。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從(cong) 製定實施《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到適時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再到印發《關(guan) 於(yu) 促進養(yang) 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一係列政策舉(ju) 措陸續推出,增強了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回應養(yang) 老和托育之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專(zhuan) 章部署。一項項規劃部署,一次次製度完善,助力我國養(yang) 老托育服務政策體(ti) 係不斷健全。
“一老一幼”是民生保障的重點。近年來,從(cong)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到將3歲以下嬰幼兒(er) 照護費用納入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再到多渠道發展普惠托育服務……一係列新政策新舉(ju) 措著力減輕家庭生育、養(yang) 育、教育負擔,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同時,我國堅持補短板、增供給、提質量,擴大養(yang) 老服務社會(hui) 參與(yu) ,讓“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le) 、老有所安”邁出堅實一步。各地區各部門增加養(yang) 老托育普惠性服務供給,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也應看到,我國養(yang) 老托育服務還需進一步補齊短板。要以“一老一幼”為(wei) 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ti) 係。必須正視供給總量不足、資源配置結構性失衡、專(zhuan) 業(ye) 化程度不高、體(ti) 製機製創新相對滯後等問題,加大專(zhuan) 業(ye) 設施供給,促進養(yang) 老托育服務平衡充分、規範化專(zhuan) 業(ye) 化發展。從(cong) 長遠來看,織密養(yang) 老托育民生保障網,不斷滿足人們(men) 多元化、個(ge) 性化、品質化的服務需求,也有利於(yu) 培育經濟新動能。據預測,“十四五”時期老年群體(ti) 消費將持續迸發,逐步形成萬(wan) 億(yi) 級大市場;托育方麵還需要新增托位450萬(wan) 個(ge) ,帶動的投資和消費規模均超千億(yi) 元。搶抓機遇,發展壯大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就能在解決(jue) 好養(yang) 老托育問題的同時,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一老一幼”係民心,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ge) 地市級的城市(區)編製了整體(ti) 方案,製定土地、住房、財政、投融資、人才等政策措施。多措並舉(ju) 、不棄微末、久久為(wei) 功,積極探索新路子,高水平做好養(yang) 老托育服務工作,就一定能營造更加安心舒心的生活環境,為(wei) “一老一幼”托起穩穩的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3日 第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