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院士天團"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裝上強引擎
“畝(mu) 產(chan) 707公斤,不愧是‘院士大田’!”半個(ge) 月前,南京浦口區的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開始收割,看到水稻測產(chan) 數據,“90後”新農(nong) 人邵立昌笑開了花。這塊複墾田第一年的收成,比他預期的高。邵立昌所謂的“院士大田”,是因為(wei) 這塊田的種植有一群“院士天團”在支招。
在浦口,不僅(jin) 有“院士大田”,當地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西甜瓜、永寧青蝦、小白菜等也都享受著院士們(men) 的垂青。這源於(yu) 南京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下稱“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2018年落戶在浦口,打造了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nong) 業(ye) 院士創新基地,趙春江、鄒學校、沈其榮等中國工程院院士成了貼近當地農(nong) 人的“導師”。
在這裏,院士與(yu) “三農(nong) ”的雙向奔赴,生動呈現了他們(men)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也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高端智慧力量。
“院士大田”複墾第一年獲豐(feng) 收
南京地跨長江兩(liang) 岸,浦口地處江之北,其農(nong) 村區域占比達77%,農(nong) 村人口占到一半,在區域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上,農(nong) 業(ye) 注定是繞不開的重要一環。
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4248畝(mu) ,是浦口區連片麵積最大的一處高標準農(nong) 田。“今年夏天持續高溫幹旱,如果不是因為(wei) 配套的灌排設施強大,產(chan) 能不可能那麽(me) 高。”浦口區橋林街道黨(dang) 工委委員楊慶鬆說。
“此前,這片農(nong) 田所在區域村莊分布零散,田塊不連片,農(nong) 田基礎設施也存在短板。”楊慶鬆介紹,2021年,浦口區政府投入4300多萬(wan) 元,下大力氣將零散地平整打通,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形成了如今“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nong) 田。
2019年,邵立昌辭去在南京主城區年薪30萬(wan) 元的酒店管理工作,回到家裏幫父親(qin) 銷售大米。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後,他又聯合其他兩(liang) 家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承包了這片大田。雖然在種田上是個(ge) “新把式”,但他信心十足。
在邵立昌兒(er) 時的記憶裏,每到需要灌溉的時候,田裏掛的到處都是電線,每家每戶搭個(ge) 電,一個(ge) 個(ge) 水泵接上去。“現在耕種管收都是機械化,田裏鋪設了智能節水灌溉渠,手機點一點,水流就順著四通八達的管網流遍田間。”他笑著說,“何況我們(men) 背後還有‘院士天團’呢!”
在這塊“院士大田”,既有張洪程院士團隊的精準定量栽培技術,也用上了趙春江院士團隊的農(nong) 機智能控製係統,還采用了沈其榮院士團隊的哈茨木黴生物有機肥等關(guan) 鍵技術。
“張洪程院士經常到田裏來,他提得最多的就是‘促平衡’,因為(wei) 這是一片複墾地,過去既有農(nong) 田,也有農(nong) 房、道路,土壤肥力不均。”在邵立昌看來,成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後的第一年,蘭(lan) 花塘的水稻就取得豐(feng) 收,與(yu) 院士們(men) 的指導分不開。“今年6月底,張院士來田裏查看水稻長勢,發現有片水稻長得矮,就教我如何科學追肥。他就像一個(ge) 藝術大師,站在田埂上,對這一大片稻田精心布局。”
院士資源帶旺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今年5月,浦口區星甸街道王村村的胡守興(xing) 家庭農(nong) 場裏來了一位帶著草帽的老人,他走進一處瓜棚,不時彎腰觀察甜瓜葉片。來者是沈其榮院士,這個(ge) 瓜棚是一塊測量木黴生物有機肥的試驗田。
“沈院士,瓜葉長得肥瘦不均,這是什麽(me) 原因?”胡守興(xing) 連忙請教。沈其榮根據葉片出現的不同症狀一一講解,還對瓜田精準施肥提出了建議。
沈其榮長期從(cong) 事有機(類)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究與(yu) 推廣工作。2020年9月,他帶領團隊入駐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胡守興(xing) 是浦口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瓜大王”,院士到了家門口,他對種好瓜更有信心了。去年6月,在第三屆江蘇“好西(甜)瓜”品鑒推介活動中,他斬獲“中大果型西瓜組瓜王”稱號。
在南京新創蔬菜分子育種研究院育種試驗基地,一片形態與(yu) 顏色多樣的小白菜育種試驗田間,不同顏色的小標牌上寫(xie) 著數字序號與(yu) 字母編號。研究院負責人夏彭飛介紹,他們(men) 研究院是基於(yu) 鄒學校院士創新研究中心成立的新型商業(ye) 化蔬菜育種研究機構,2019年9月落戶南京國家農(nong) 創中心,育種試驗地也隨之落在浦口。
“在過去,單純靠科研人員做育種很難、做產(chan) 業(ye) 更難,因為(wei) 種業(ye) ‘育、繁、推’過程漫長,小規模的科研團隊難以往下遊延伸實現育種產(chan) 業(ye) 化,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夏彭飛說,“育種試驗基地的主要功能是種質資源鑒定篩選、育種材料提純、品種創新、品種測評、原種繁育,形成從(cong) 資源到品種的標準化鏈條。”
在育種試驗基地,一塊約2畝(mu) 大小的地裏種著或黃或白或粉紅的羽衣甘藍,整株酷似一朵盛開的牡丹花。近兩(liang) 年,研究院與(yu) 高校合作,製定觀賞蔬菜育種方向與(yu) 路徑,測試了上百個(ge) 羽衣甘藍新品係,經過篩選與(yu) 鑒定,已有9個(ge) 品係納入試種推廣階段。羽衣甘藍葉色豐(feng) 富又耐寒,觀賞期長,如今,浦口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正在計劃推廣種植這一作物,用於(yu) 園林觀賞和美麗(li) 鄉(xiang) 村的打造。
數字鄉(xiang) 村賦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在科技賦能下,浦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走上發展快車道,打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特色鮮明的區域品牌。星甸街道九華村(茶葉)、永寧街道聯合村(青蝦)先後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永寧青蝦成為(wei) 單品種億(yi) 元產(chan) 業(ye) ,星甸街道王村片區建設了省級萬(wan) 畝(mu) 優(you) 質果蔬基地,西甜瓜、小龍蝦等4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示範基地建成。
青蝦養(yang) 殖是浦口區永寧街道的特色產(chan) 業(ye) ,康光輝是當地的養(yang) 殖大戶。17年前,他曾經因蝦塘缺氧差點傾(qing) 家蕩產(chan) 。如今,他再也不用為(wei) 此擔憂。“打開手機就能隨時查看蝦塘的水溫、溶解氧濃度和PH值等指標,遠程就能操作設備。”他說,這有賴於(yu) 趙春江院士團隊推出的青蝦養(yang) 殖物聯網智慧係統。
無論永寧青蝦養(yang) 殖基地,還是蘭(lan) 花塘高標準農(nong) 田,其背後都有一個(ge) “聰明大腦”。走進浦口數字鄉(xiang) 村大數據中心,巨幅屏幕上是當地農(nong) 業(ye) 數字地圖。點擊耕地板塊,土壤養(yang) 分、水質和溫濕度、風力風向等數據指標清晰可見。“我們(men) 安裝了物聯網設備,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實現對稻麥生產(chan) 過程中農(nong) 事、農(nong) 情、農(nong) 機的數據化管理。”農(nong) 芯(南京)智慧農(nong) 業(ye) 研究院項目經理高亮亮介紹,該研究院亦由趙春江院士牽頭組建。
數字鄉(xiang) 村是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2020年9月,浦口區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xiang) 村試點。當地設立4700萬(wan) 元數字鄉(xiang) 村試點區建設專(zhuan) 項財政資金,搭建全區數字鄉(xiang) 村大數據中心。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對接20餘(yu) 個(ge) 省市區信息化係統,整合全區47個(ge) 部門涉農(nong) 數據,數據量達4000餘(yu) 萬(wan) 條,基本實現涉農(nong) 數據一屏全覽、一網統管。
數字大田、數字魚塘、數字溫室、數字豬場……浦口聚焦四大智慧農(nong) 業(ye) 應用場景,把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拉上了“智改數轉”的快車。當地出台農(nong) 業(ye) 物聯網建設獎補措施,對物聯網基地建設實施1:1獎補配套,年度補助超300萬(wan) 元。此外,該區還打造了5個(ge) 農(nong) 業(ye) 高標準示範基地、10個(ge) 高科技應用場景、20個(ge) 數字鄉(xiang) 村應用場景,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2021年,浦口區數字鄉(xiang) 村試點建設工作在全國排名第三,該區獲評“全國縣域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水平評價(jia) 先進區”。
“科技賦能是為(wei) 了實現更高的農(nong) 業(ye) 附加值,讓農(nong) 產(chan) 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浦口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劉飛說,“最終落腳點是讓村集體(ti) 和農(nong) 民收入提升,讓每個(ge) 參與(yu)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中的人都能獲取一份蛋糕,這是我們(men) 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的方向和願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