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天津市紅橋區和苑街: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

發布時間:2022-11-28 10:12:00來源: 天津日報

 

  小雪到,冬始俏。小雪節氣這天,記者帶著一身寒氣推開紅橋區和苑街社區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的大門,不料,屋裏卻是一片熱氣騰騰的景象。

  一條長桌,十幾把椅子,31名社區黨(dang) 員誌願者圍繞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熱烈地討論著。他們(men) 中,有人坐著,有人站著,有人頭發花白,有人花樣年華。雖然口罩遮住了大半張臉,但大家越聊越開心,越聽越暖心。

  “今天,咱們(men) 聯合會(hu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正式成立了。回去以後啊,咱們(men) 就發揮各自組織的優(you) 勢,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傳(chuan) 遞給咱的左鄰右舍。”說這話的是聯合會(hui) 會(hui) 長牛建靜。

  “牛會(hui) 長,你說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裏提到‘拓寬基層各類群體(ti) 有序參與(yu) 基層治理渠道’,咱們(men) 現在聯合會(hui) 幹的不就是這個(ge) 事嗎?”67歲的朱麗(li) 英快人快語。

  “她朱姨,你說得太對了。現在咱們(men) 街有效整合社會(hui) 資源,努力打通‘最後一米’,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基層治理共同體(ti) 。大家說咱們(men) 的工作是不是特別有意義(yi) ?”牛建靜說。

  此刻,初冬的暖陽,透過明亮的窗戶映照在大家的臉上。這讓牛建靜想起了一年多前,她第一次推開聯合會(hui) 大門時候的場景。

  地處紅橋區中西部的和苑街是全市最大的還遷房片區,下轄7個(ge) 社區,共有28000餘(yu) 人,且具有“三多”的特點,即困難群體(ti) 多、殘疾人口多、老齡人口多。如何服務好這些特殊人群成為(wei) 社區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去年5月,和苑街社區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迎來了新一任會(hui) 長──西於(yu) 莊街綺水苑社區剛剛退休的黨(dang) 委書(shu) 記牛建靜。因為(wei) 和苑街領導的一句“我們(men) 希望通過聯合會(hui) 與(yu) 社區的融合,打通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米’”,本想著回家過幾天清閑日子的牛建靜,心動了。

  退休前,她在綺水苑社區當了10年黨(dang) 委書(shu) 記。在她的帶領下,綺水苑社區獲得過多項榮譽。在她的心裏,常常最擔心的就是社區裏的老人們(men) ,“就怕老人在家有什麽(me) 事,我們(men) 不知道,不能在第一時間妥善解決(jue) 。”

  一個(ge) 社區不到十名網格員,對接的卻是五六千戶居民,工作強度之大不難想象。“如果通過聯合會(hui) 能‘盤活’街裏的居民力量,發動社區居民參與(yu) 自治,能否走出社區治理中人少事多管不過來的治理困境?”

  帶著這樣的“課題”,牛建靜來到了聯合會(hui) 。推開大門的第一眼,就看到了一抹陽光映照中忙碌的朱麗(li) 英。

  熱心腸的朱麗(li) 英是社區黨(dang) 員誌願服務隊的組織者。2016年,在西於(yu) 莊的小平房裏住了30多年的朱麗(li) 英一家,搬進了和苑街寬敞的樓房。“我搬過來第一時間就組建了誌願服務隊,因為(wei) 我們(men) 這些人打心眼裏感謝共產(chan) 黨(dang) ,沒有黨(dang) ,哪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大家都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誌願服務把這份幸福傳(chuan) 遞下去。”握著牛建靜的手,朱麗(li) 英說得情真意切。

  交流中,牛建靜了解到,和苑街社區誌願服務力量已初現雛形,下一步急需通過規範化管理做大做強,成為(wei) 社區工作的有益補充。

  方向已定,動力十足。

  迅速了解、核實全街3000多名誌願者的基本信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團隊整合重組;聯合公共服務力量、共建企業(ye) 、愛心企業(ye) 形成社區服務合力……

  針對全街“三多”的特點,去年6月,聯合會(hui) 又組建了“空巢守護·情暖夕陽”誌願服務隊。66名黨(dang) 員、誌願者被分為(wei) 33個(ge) 小組,針對全街224戶80歲以上的獨居、重殘、失能、失智、失獨群體(ti) 進行結對認領幫扶,提供親(qin) 情陪護、居家安全、生活照料、疫情防護、應急救助、買(mai) 菜取藥等多項服務,徹底解決(jue) “最後一米”的難題。

  在工作中,誌願服務隊形成了“3個(ge) 必到”的工作機製──突發事件必到、有困難時必到、傳(chuan) 統節日必到。

  “之前,我們(men) 有8個(ge) 黨(dang) 員誌願者,大家自發地效仿著‘早看窗簾晚看燈’的工作方法,關(guan) 注著社區裏的一些重點老人。但畢竟人員有限,也都是‘單打獨鬥’,沒有形成合力。”成為(wei) 服務隊隊長的朱麗(li) 英感觸頗深,現在服務隊開展的是常態化、製度化、精準化,並且是零距離、短平快的“點單”服務。

  在聯合會(hui) ,一排排檔案盒被整齊地碼放在櫃子中。裏麵是224戶幫扶對象的具體(ti) 情況和每日探視、幫扶記錄。

  記者翻開他們(men) 的手寫(xie) 檔案,仿佛看到了66名誌願者忙碌的背影──

  502王奶奶的藥不夠了,按照她提供的藥品清單立即采購。

  2104劉爺爺家下水管堵了,已聯係專(zhuan) 業(ye) 人員疏通完畢,並上報了網格員。

  301李奶奶說最近吃不下飯,陪她聊了一上午,老人想念在外地的兒(er) 子了,下午網格員跟李奶奶的兒(er) 子通了電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聯合會(hui) 與(yu) 社區的重點工作開始走向深度融合,同頻共振,也形成了信息互聯互通、資源整合共享、工作協調聯動的新局麵──牛建靜找到了破題之法。

  “黨(dang) 的二十大為(wei) 我們(men) 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接下來,我希望跟街道社區一起把咱們(men) 的聯合會(hui) 打造成群眾(zhong) 生活的便民服務站、小區治理的問題收集站、社會(hui) 組織的公益聯絡站、政策法規的集中宣傳(chuan) 站。同時,也正在考慮建設誌願者積分銀行,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yu) 社區自治,把和苑街建設得更加美麗(li) 。大家說,好不好?”

  “好!”牛建靜的話得到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這掌聲,迸發於(yu) 每個(ge) 人的心底;

  這掌聲,充滿著大家對美好生活與(yu) 未來的無限憧憬……

  記者手記

  從(cong) “最後一公裏”到“最後一米”

  社區是社會(hui) 治理的最基本單元,也是服務群眾(zhong) ,造福群眾(zhong) 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如何才能不讓群眾(zhong) 的需求“堵”在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上?除了需要更多的愛心、細心、耐心,還需要有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協同作戰,真正打通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米”。

  在和苑街,退休後重新披掛上陣的牛建靜,帶領著街道社區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不斷地盤活區域內(nei) 黨(dang) 員、誌願者力量,與(yu) 社區形成合力,積極打造基層治理共同體(ti) 。搬離棚戶區,遷居於(yu) 此的居民們(men) ,在和苑街畫出了社區治理“同心圓”,也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從(cong) 曾經的“最後一公裏”到如今的“最後一米”,服務陣地在前移,服務力量在擴大,服務效能在提升。

  ──這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記者 張雯婧)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