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江戲曲節開啟線上展演,“舊曲賦新詞”為滬劇注入新活力
“滾滾浪潮,大江北望,三十而立的新閔行。創新又開放,生態人文強,建設現代化的新征程,攜手奔赴譜輝煌……”舞台上,京劇、滬劇、越劇、黃梅戲四劇種聯動,共同唱響紫竹調《大江北望》。
這是第九屆上海浦江戲曲節上的精彩一幕。11月27日,由上海市民文化節指導委員會(hui) 、長三角戲劇發展聯盟指導,上海市群眾(zhong) 藝術館、上海市戲劇家協會(hui) 、閔行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聆聽上海聲音”第九屆上海浦江戲曲節線上展演在上海文化雲(yun) 平台直播,並申報國家文化雲(yun) 錄播。
以舊曲賦新詞,為(wei) 滬劇注入新活力
據介紹,為(wei) 進一步推動本土戲曲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參與(yu) 感、幸福感,今年的上海浦江戲曲節以“聆聽上海的聲音”為(wei) 主題,對上海市地方傳(chuan) 統戲劇——滬劇的常用曲牌《紫竹調》征集原創填詞,展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的發展理念”。延續“訓、賽、秀”機製,賽事還邀請了四位特別導師對學員展開指導。
本次導師之一,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孫徐春先生也在展演當天亮相,親(qin) 唱《陳毅在上海·望浦江》選段。該劇講述了上海解放後陳毅同誌大刀闊斧為(wei) 上海的複興(xing) 與(yu) 發展打開一個(ge) 新局麵的故事,重述上海這座光榮城市的紅色傳(chuan) 奇。
滬劇作為(wei) 上海地區特色戲曲劇種,有著深厚的群眾(zhong) 基礎。依托上海浦江戲曲節平台,主辦方八年來通過連續舉(ju) 辦“鄉(xiang) 音和曲” 滬劇邀請賽,積極打破文化壁壘,建立群文陣地。
今年,滬劇邀請賽的賽製較往屆有了更大創新,除自選曲目外,麵向各區館及社會(hui) 層麵征集紫竹調填詞作品是本屆滬劇邀請賽的一大亮點,十分考驗參賽團隊及選手的創作功底。同時,這也是首次向社會(hui) 層麵開放參賽報名渠道。從(cong) 愛滬劇、聽滬劇到自己親(qin) 自參與(yu) 創作、大膽展示,對推動滬劇藝術在群眾(zhong) 中普及起到了良好作用。
征集令一經推出,就收到了多方響應。其中,來自區館通道成人組選送的紫竹調填詞作品16個(ge) ,少兒(er) 組13個(ge) ,社會(hui) 通道的紫竹調填詞作品14個(ge) 。在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亮眼的優(you) 秀作品。展演當天,主辦方對“鄉(xiang) 音和曲”滬劇邀請賽區館通道成人組紫竹調填詞最佳創作獎、自選曲目優(you) 秀演唱獎以及社會(hui) 通道紫竹調填詞最佳人氣獎和自選節目最佳人氣獎代表進行了頒獎。少兒(er) 組紫竹調填詞最佳演唱獎的徐紫恬以及其他12位獲獎選手共同帶來《家鄉(xiang) 美》,用上海人最熟悉的聲音,表達了對家鄉(xiang) 的深情與(yu) 驕傲。
評審專(zhuan) 家及導師們(men) 表示,以舊曲賦新詞的形式,極大激發了廣大滬劇愛好者的創作活力與(yu) 激情,在繼承和發展中又有創新,為(wei) 滬劇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演當天,琵琶合奏、紫竹調填詞優(you) 秀作品及多戲種聯唱輪番上陣,不同的演繹方式,同心共奏《紫竹調》,讓觀眾(zhong) 們(men) 感受到了“上海聲音”的獨特魅力。
百花齊放,曲盡其妙
據介紹,多年來,上海浦江戲曲節始終堅持以傳(chuan) 播市民喜聞樂(le) 見的戲曲文化為(wei) 初衷,以弘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己任,在傳(chuan) 承滬劇的同時,也在積極搭建長三角戲曲交流互鑒的平台,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
朗朗上口的戲歌《探窗》,將戲曲唱腔融入通俗歌曲的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邁出了解戲曲的第一步。
上海越劇團帶來越劇經典名段聯唱《流光溢彩》以及上海新藝民族室內(nei) 樂(le) 團改編《紫竹調》與(yu) 上海老歌《天涯歌女》,帶來新民樂(le) 《上海回憶》《江南》,熟悉的旋律一響起,就瞬間喚醒了無數人的回憶。
做戲曲文化的傳(chuan) 承者和傳(chuan) 播者,讓戲曲之美在世界傳(chuan) 遞——如今,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國友人喜歡上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這句話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漸漸變為(wei) 了現實。
當天,上海小熒星藝術團的小演員們(men) 來自不同國家,卻用不同劇種、不同流派,唱響《國粹熒星》。本屆少兒(er) 組自選節目最佳演唱獎的獲得者付佳怡和曆屆上海浦江戲曲節暨鄉(xiang) 音和曲滬劇邀請賽的獲獎選手潘子軒、徐一丁,共同帶來滬劇聯唱《出燈.陽告.繡荷包》,贏得不少掌聲。當新生代成了主力軍(jun) ,人們(men) 不禁讚歎戲曲藝術的未來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