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生態家底 守護綠水青山(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近年來,多地持續開展生態調查工作,創新調查技術手段,調查成果廣泛應用於(yu) 資源普查、政策製定、公眾(zhong) 科普教育等方麵,有力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聲聲鳥鳴,令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愈顯幽靜。
蹲下身,羅春首解開安裝在樹幹低處的紅外相機,小心翼翼地將存儲(chu) 卡放進背包。“能不能記錄到新物種,就看它了。”羅春首說。
跋山涉水、采集數據,這是羅春首一天最主要的工作。作為(wei) 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除了出差和開會(hui) ,羅春首幾乎都在山上。
2017年,羅春首調到龍棲山保護區管理局擔任科技科科長。他發現,保護區先前的資源調查多依賴第三方,項目結束,調查隊員就走了,日常的生物資源調查幾乎空白。“保護生物多樣性,摸清家底是前提。”羅春首說,帶著這樣的認識,他主動承擔起這項工作。
持續監測,完善本底資源檔案
福建森林覆蓋率高達66.8%,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作為(wei) 福建省16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龍棲山保護區保存著較完整的森林植被及森林生態係統。
早上7點,背上相機,帶上幹糧和水,羅春首出發了。“鳥類活動在上午9點和傍晚較為(wei) 頻繁,這兩(liang) 個(ge) 時間是調查的最佳時間;蝴蝶怕熱,中午時會(hui) 從(cong) 高高的樹梢上落到路邊,剛好可以做蝴蝶調查。”羅春首說。晚上有時間時,他還會(hui) 開展兩(liang) 棲和爬行類生物調查。
如今,紅外相機監測等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人力的不足。羅春首對於(yu) 兩(liang) 山坳口處、水源地附近、不同林分間隔處格外關(guan) 注,“這些區域動物活動頻繁,是布設紅外相機的理想位置。”羅春首介紹,一旦有動物經過,紅外相機便會(hui) 自動拍攝。
回到辦公室,羅春首打開電腦,讀取存儲(chu) 卡,成千上萬(wan) 的照片和視頻裏,黑熊、中華鬣羚等野生動物不時出現。
“最開心的就是拍到新物種的時候。”羅春首說,“隨著近年來保護工作的開展,出現在鏡頭前的動物越來越多。對生物家底心中有數,有利於(yu) 為(wei) 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2021年10月,《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印發,提出到2025年,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ou) 先區域和國家戰略區域的本底調查與(yu) 評估,構建國家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和相對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2017年以來,在羅春首的帶領下,龍棲山保護區已發現動物分布新記錄125種、植物分布新記錄27種。出版生物圖鑒、建設博物館、組織自然研學……龍棲山保護區通過形式豐(feng) 富的科普教育,讓越來越多的人親(qin) 近自然。
“水陸空天”一體(ti) 化,探測江河湖海
“準備,出發!”一架無人機從(cong) 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的一處親(qin) 水平台緩緩升空。在傳(chuan) 回的畫麵中,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測中心生態遙感監測部生態調查員張悅看到陽光下的長江碧波翻滾。此行,她和同事們(men) 要對長約8公裏、總麵積約5平方公裏的岸線進行生態調查。
剛剛起飛的是“五鏡頭三維建模無人機”,用於(yu) 對長江岸線進行生態實景三維建模。在等待期間,張悅和同事們(men) 又放飛了“采水樣無人機”。確認位置後,張悅控製無人機放下采樣瓶收集1升左右的長江水,然後將采樣瓶收回無人機機艙中。
與(yu) 此同時,“多光譜小型無人機”也出發了。“自然岸線對水生態環境有著重要作用,這台無人機就是對沿岸植被進行‘體(ti) 檢’的。”張悅解釋。從(cong) 傳(chuan) 回的數據來看,五山及沿江片區的植被覆蓋率已達到80%以上,長江岸線生態修複情況良好。
“生態調查是通過專(zhuan) 業(ye) 技術手段對各類生態係統、不同生物開展調查、監測、評估的一項工作,是摸清生態家底、變化趨勢,評估問題短板與(yu) 保護成效的關(guan) 鍵舉(ju) 措。”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生態遙感監測部部長薑晟介紹,目前江蘇水生態調查領域初步建立起“水陸空天”一體(ti) 化技術體(ti) 係,綜合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與(yu) 地麵監測等技術手段,獲取各類生態環境指標數據,並用於(yu) 分析評估。
回到實驗室,張悅的任務是進行生態實景三維建模。“將三維建模無人機拍攝的6000多張照片導入軟件,就可以自動建立該片區的三維實景模型,然後再進行人工檢查和完善。”她告訴記者,每一次模型都可以縱向對比,就連公園裏新栽了幾棵樹都看得一清二楚。另一組同事則著手分析無人機帶回的水樣,一部分水樣用於(yu) 水質檢驗,另一部分進行環境DNA檢測——根據魚蝦等經過時留下的生物信息,分辨水生物的類型。
“這種‘水陸空天’一體(ti) 化的生態調查模式,每年要進行多次,範圍包括省內(nei) 重點的江河湖海。”薑晟介紹。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出台了《關(guan) 於(yu) 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等一係列重要文件,批準並發布了《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範——生態係統遙感解譯與(yu) 野外核查》等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指導和規範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目前,生態質量監測與(yu) 評價(jia) 結果已納入汙染防治攻堅戰考核指標體(ti) 係,也是生態保護監管、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依據。
數據為(wei) 媒,生態調查助力生態治理
“這是肥牛草,今年開展草原樣地外業(ye) 調查時,我們(men) 都沒認出來,拍照發給專(zhuan) 家辨識才確認。”廣西林業(ye) 勘測設計院調查分院生態調查員蘇樹祥說,“今年的草原樣地外業(ye) 調查已經結束,現在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數據、加強學習(xi) 、總結經驗,為(wei) 明年的草原生態調查監測做準備。”
草原生態係統是廣西最重要的生態係統之一。過去,廣西的草原資源與(yu) 生態監測主要側(ce) 重於(yu) 草原資源的生產(chan) 狀況,為(wei) 畜牧業(ye) 生產(chan) 服務;2016年後,監測主要側(ce) 重於(yu) 全區草地生態服務價(jia) 值評估和生態質量評價(jia) 。
蘇樹祥從(cong) 2020年開始參與(yu) 草原調查工作,帶領團隊完成了廣西14個(ge) 地市、101個(ge) 縣區、1903個(ge) 草原樣地調查。蘇樹祥說,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進步,草原調查監測從(cong) 原來的手繪、手寫(xie) 為(wei) 主,過渡到數字化信息采集、分析模式。
據介紹,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廣西全區草地資源普查以人工踏查為(wei) 主,部分地區運用遙感和航拍資料;2020年以來,則全麵使用衛星影像和草原底圖進行樣地布設,以長期定位樣地結合空間路線的方式,觀測草原群落及生態因子變化,進而分析草原資源生態現狀和年際變化規律。“這樣一來,植物覆蓋度等部分數據的采集就比以前簡單多了。”廣西林業(ye) 局草地監理中心草原資源監測科科長李天賜說。
來自國家林草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各級林草部門共投入1.7萬(wan) 調查監測人員,完成31個(ge) 省份45.7萬(wan) 個(ge) 樣地監測、4.7億(yi) 個(ge) 圖斑監測,首次實現了以國土“三調”為(wei) 統一底版的森林、草原、濕地資源全覆蓋監測。
目前,廣西的草原生態調查結果,不僅(jin) 為(wei) 廣西生態服務價(jia) 值評估、綠色發展指標體(ti) 係、林長製考核提供了數據參考,還為(wei) 有關(guan) 部門製定草原保護修複政策、編製草原有關(guan) 規劃等提供基礎依據。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9日 第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