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添綠 茶園飄香(美麗中國·國家公園設立一年來⑤)
茶葉是武夷山的一張名片。去年10月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茶山建設和管理成為(wei) 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重要工作內(nei) 容之一。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當地科學建設生態茶園、發展林下經濟,讓生態保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一盞武夷岩茶入口,花香四溢,甘甜醇厚。武夷山以茶聞名,當地人種茶、製茶,茶葉成了武夷山的一張名片。
茶是大自然的饋贈。保存著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麵積最大的中亞(ya) 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係統的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guan) 鍵地區。
過去,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yu) 茶農(nong) 生產(chan) 經營一度存在矛盾。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科研人員助力下,武夷山國家公園積極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如今,這裏的生態更好,茶葉品質更高。生態茶園還帶動了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茶產(chan) 業(ye) 與(yu) 生態的和諧統一,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心中的共識。
探索生態保護與(yu) 茶產(chan) 業(ye) 增產(chan) 增效相統一
廖紅至今記得,自己2001年第一次來到武夷山時那宛如仙境的自然風光和空氣中醉人的茶香。
廖紅是福建農(nong) 林大學根係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當她再次來到武夷山時,卻發現當時的武夷山與(yu) 她記憶中的出入很大。“生態沒有以前好了,茶的品質也有所下降。”廖紅說。
原來,隨著茶產(chan) 業(ye) 發展,人們(men) 開始追求產(chan) 量的提高。“傳(chuan) 統種植模式下,增加茶葉產(chan) 量,主要靠擴大種植麵積和使用化肥。因此,過度開墾茶山、過量使用化肥農(nong) 藥的情況時有發生,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茶葉品質的下降。”廖紅介紹。
2016年,武夷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保護與(yu) 發展的矛盾一時間更為(wei) 凸顯。”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部部長廖傳(chuan) 平介紹,近5萬(wan) 畝(mu) 茶山被劃入國家公園保護範圍,“茶葉是當地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可國家公園建設意味著對生態環境的嚴(yan) 格保護。”一邊是生態要保護,一邊是茶農(nong) 要發展。怎麽(me) 辦?
對初期的矛盾,武夷山國家公園星村執法大隊隊員廖瑞均感受深切。作為(wei) 執法人員,頭幾年,廖瑞均幾乎泡在了茶山上。當時,當地將茶山建設和管理列為(wei) 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重要工作內(nei) 容,打擊開墾茶山、拔除違規茶苗……“起初,一半以上的執法案件都與(yu) 毀林種茶有關(guan) 。”廖瑞均說,自己明明是國家公園執法人員,怎麽(me) 更像茶園管理員?
與(yu) 此同時,隨著市場對茶葉品質要求的提高,一些茶農(nong) 茶企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如何在種植環節提高茶葉品質。這一背景下,當地政府和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通過探索科學種植技術,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讓茶產(chan) 業(ye) 增產(chan) 又增效?
改良種植技術,在國家公園推廣生態茶園模式
保護生態的同時,還要增產(chan) 又增效,廖紅想:自己就是研究這個(ge) 的,能不能發揮自身專(zhuan) 長,創新出一種生態茶園模式?
帶著這樣的願望,廖紅開始在福建多個(ge) 茶葉主產(chan) 區調研。2015年11月,廖紅作為(wei) 高層次人才,從(cong) 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被引進到福建農(nong) 林大學,新的一個(ge) 研究方向正是“改良茶業(ye) 種植技術”。
那幾年,廖紅幾乎跑遍了武夷山的山坑鳥澗、溝溝渠渠。2015年,正是在茶山上,她遇到了製茶師何世安。兩(liang) 人在生態種茶的理念上一拍即合。第二年,廖紅就在何世安的邀請下開展了一係列試驗,探索建設優(you) 質安全高效的生態茶園。在試驗中,廖紅通過大豆根瘤固氮,並以大豆作為(wei) 綠肥就地掩埋等方法改良土壤。秋末冬初播撒油菜種子,來年春天,茶山上便是另一種金黃和翠綠,油菜開花後就地回田補給土壤磷和鉀。
“冬種油菜,夏種大豆,配上專(zhuan) 門研發的茶樹有機肥,當年茶葉產(chan) 量和品質就有了明顯提高。”廖紅介紹,不僅(jin) 茶山看起來更健康,做出來的茶鮮爽度更高、茶味更甜,也更耐泡。
生態茶園出了名。2018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廖紅將生態茶園模式帶到武夷山國家公園內(nei) 的燕子窠進行大麵積推廣,受到茶農(nong) 的歡迎。燕子窠生態茶園實現了生態保護和增產(chan) 提質雙贏。
初冬時節,漫步燕子窠生態茶園,滿目蒼翠,茶香幽幽。清澈透亮的溝渠內(nei) ,魚兒(er) 遊來遊去;一壟壟茶樹間,有各種各樣的鳥類、昆蟲,一個(ge) 個(ge) 微型的生態鏈在這裏構建起來。
配合廖紅的生態茶園模式,2018年3月起,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發揮自身優(you) 勢,每年投入幾十萬(wan) 元至上百萬(wan) 元不等,在國家公園的茶園內(nei) 套種鄉(xiang) 土珍貴苗木,推廣茶—林、茶—草模式,對茶園進行生態改造。廖傳(chuan) 平介紹,近一年來,國家公園內(nei) 又有300畝(mu) 茶園種上了櫻花。如今,生態茶園建設已在國家公園內(nei) 全麵鋪開。
茶旅融合,帶動當地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
茶香混合著花香,景觀樹立在兩(liang) 旁,走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nei) 的生態茶園,廖傳(chuan) 平總有種在公園漫步的感覺。在茶園裏拍下一張張美景,到茶舍品一盞工夫茶,感受山間的舒適愜意,正成為(wei) 不少茶客的新選擇。
星村鎮大坪洲的一處生態茶園示範點位於(yu)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nei) ,是茶農(nong) 方舟家的山場。茶園裏,方舟與(yu) 記者分享生態茶園建設的感受:“好生態帶來好品質,好品質帶來好價(jia) 格。”
隨之而來的,還有觀念的改變。方舟注意到,近一年來,不少茶農(nong) 自發在山場裏種上了鄉(xiang) 土落葉樹,“茶葉的好價(jia) 格,也讓我們(men) 更加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保護生態的積極性更高了。”
如今,村民見到執法人員,會(hui) 熱情地招呼他們(men) 去家裏喝茶。“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強了,相關(guan) 執法工作也已經變為(wei) 管理站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大家有了更多時間參與(yu) 社區管理。”廖瑞均說。
生態茶園建設,也帶動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茶園內(nei) 套種的櫻花樹,不僅(jin) 改善了生態狀況,也讓茶園景觀更豐(feng) 富,更讓茶旅融合成為(wei) 可能。”方舟說,自己的願望就是茶園變公園,如今這一願望正在慢慢實現。
春有櫻花,秋有銀杏。方舟介紹,茶園內(nei) 的樹木開花時,遊客們(men) 就會(hui) 慕名而來,有散步的、拍婚紗照的、體(ti) 驗製茶的……茶園內(nei) 還有一座小型科教館,館內(nei) 陳列著烏(wu) 龍茶製作所需的工具。炒青、搖青、揉撚……幾十分鍾前,一群小朋友剛剛體(ti) 驗完製茶離開。
生態種茶、以茶促產(chan) 、茶旅融合,隨著生態茶園模式的不斷完善,探索保護與(yu) 發展平衡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正開啟更多可能……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8日 第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