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西萬載:以“綠”為先興產業

發布時間:2022-11-29 23:19:00來源: 人民網-江西頻道

  “踏上赤興(xing) 的土地,空氣就變得甜潤起來。”江西省環保廳派駐萬(wan) 載縣赤興(xing) 鄉(xiang) 皂下村的工作隊員熊心雨經常向朋友如此介紹駐村的地方。她口中的赤興(xing) ,轄區內(nei) 山多林密,森林覆蓋率達到76.25%。

  綠色是赤興(xing) 的底色,守著青山綠水如何過好日子?如何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赤興(xing) 走出了一條“複綠”“蓄綠”“護綠”,發展“綠”產(chan) 業(ye) 之路。

  “複綠”:工礦企業(ye) 轉型發展

  “這裏原先都是裸露的泥土,晴天沙塵暴,雨天泥石流,群眾(zhong) 反映強烈。”該鄉(xiang) 工辦主任張柱貴全程見證了企業(ye) 的變化,“現在全部完成綠色礦山建設,企業(ye) 的生產(chan) 合規了,群眾(zhong) 也受益了。”該鄉(xiang) 瓷土儲(chu) 量豐(feng) 富,品質高,以前存在無序開發的問題,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引發不少群眾(zhong) 糾紛。

  近年來,該鄉(xiang) 動真碰硬打非治違,淘汰落後產(chan) 能,把全鄉(xiang) 瓷土開采整合為(wei) 3家規模較大企業(ye) ,並積極支持企業(ye) 合規經營,集中資源投入到綠色礦山的建設中來。

  “廠區的苗木和草皮總的花費一百多萬(wan) ,雖然今年天氣幹燥,但是我們(men) 管護得好,全部都成活了。”新藝礦業(ye) 負責人黃總指著滿山的綠色說。

  該鄉(xiang) 還淘汰效益較差的花炮生產(chan) 企業(ye) 5家,引線企業(ye) 3家,全力扶持剩餘(yu) 2家花炮廠和1家黑火藥廠擴大經營規模,轉型升級為(wei) 安全綠色企業(ye) 。

  “養(yang) 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有規模

  “七年前,這裏都是荒坡,石頭遍地,雜草叢(cong) 生,耕不了田,也種不了地。”望著1800畝(mu) 沉甸甸的果樹基地,皂下村村委副主任陳厚文滿懷感慨。

  種植業(ye) 是山區群眾(zhong) 因綠而生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小農(nong) 經營,規模小、效益差。如何變種植業(ye) 為(wei) 富民產(chan) 業(ye) ?該鄉(xiang) 經過廣泛征求黨(dang) 員、鄉(xiang) 賢、致富能手意見,最終選擇茶葉、果樹、黃精種植為(wei) 發展重點,有針對性引進企業(ye) ,或者集體(ti) 成立合作社規模經營,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皂下村就是集中民智、凝聚民力,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的代表。

  “如今,我們(men) 的砂糖桔已經進入盛產(chan) 期,既綠了山,也富了民。”陳厚文說。

  該鄉(xiang) 還注重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引進在外創業(ye) 成功人士投資建設黃精加工廠,打通從(cong) 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產(chan) 業(ye) 鏈,提高了黃精產(chan) 業(ye) 抵禦風險能力。當前,該鄉(xiang) 已經形成皂下的果樹、花橋的茶葉兩(liang) 個(ge) 千畝(mu) 種植基地,樓山的油茶、新華的黃精、鏡山的刀豆三個(ge) 百畝(mu) 種植基地,每年吸納300多名勞動力就近就業(ye) 。

  “護綠”:新進項目提速

  “這裏環境好,包吃包住,每個(ge) 月工資也有4000多元。”書(shu) 堂村劉冬仔從(cong) 一個(ge) 伐木工變成了“打工人”,角色的轉變讓他精氣神更足,“周邊還有不少人到了城裏,在城裏買(mai) 了房安了家。”

  靠山吃山,這是山區人的傳(chuan) 統。但是山區的承載力是有限的,隻有提供更多就業(ye) 崗位,轉移剩餘(yu) 勞動力,才能更好涵養(yang) 山區生態。為(wei) 此,該鄉(xiang) 專(zhuan) 門成立招商安商小組,由主要領導掛帥出征,引進有實力的企業(ye) 落戶縣工業(ye) 園,優(you) 先吸納赤興(xing) 籍勞動力就業(ye) 。

  近年來,該鄉(xiang) 招商引資成果豐(feng) 碩。截至目前,共引進10家企業(ye) 落戶縣工業(ye) 園,總投資16億(yi) 元,增加就業(ye) 崗位890餘(yu) 個(ge) 。投資3.5億(yi) 元的風電項目12台風機已經全部並網發電,為(wei) 千家萬(wan) 戶送去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該鄉(xiang) 還在嚴(yan) 格保護轄區內(nei) 涵養(yang) 區、生態紅線區的基礎上,盤活有限的建設用地資源,在鏡山村分批建設占地70餘(yu) 畝(mu)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園,並投資440餘(yu) 萬(wan) 元建成4家“微工廠”,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歐陽思偉(wei)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