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讓群眾過上幸福好日子
安平縣台城村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讓群眾(zhong) 過上幸福好日子
【關(guan) 鍵詞】
以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抓黨(dang) 建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強城市社區黨(dang) 建工作,推進以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dang) 組織,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成為(wei) 有效實現黨(dang) 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
【新聞現場】
初冬的田野上,油菜苗為(wei) 冬閑的土地披上綠裝,金銀花已經破土發芽。整齊劃一的青磚房分布在街道兩(liang) 旁,載著絲(si) 網的貨車不時從(cong) 眼前駛過……一幅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圖撲麵而來。
安平縣台城村村口,一麵巨型背景牆上的醒目大字——“全國第一個(ge) 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顯示出這個(ge) 小村的不同尋常。
1923年,共產(chan) 黨(dang) 員弓仲韜在這裏成立了全國第一個(ge) 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中共台城特別支部,自此掀開了中國農(nong) 村革命嶄新的一頁。紅色基因百年傳(chuan) 承,在曆屆村黨(dang) 支部帶領下,台城人艱苦奮鬥,開拓創新,小村莊舊貌換新顏,家家過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我們(men) 經過接續奮鬥,實現了小康這個(ge) 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曆史起點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字字句句振奮人心。“越聽越暖心,越聽越振奮,越聽越有幹勁!”村民崔林說,隻要堅定信心跟黨(dang) 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好日子還在後頭。
“大娘,農(nong) 村合作醫療每年都要參加,能大大減輕咱們(men) 農(nong) 民的看病負擔。”“叔,我幫你進行養(yang) 老認證,通過了就可以正常繳納社保了。”11月18日,台城村綜合服務站內(nei) ,不時走進前來谘詢政策的老人,社保查繳、生活繳費……村委會(hui) 副主任弓富坦一一耐心地講解幫辦。
為(wei) 村民提供幫辦代辦服務,入戶走訪老人需求,為(wei) 園區協調解決(jue) 難題……每天的工作忙忙碌碌,弓富坦卻樂(le) 此不疲。“作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誕生地的一名黨(dang) 員,竭盡全力為(wei) 群眾(zhong) 服好務,是我的責任!”
為(wei) 確保“氣代煤”施工質量,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楊新傑帶頭監工,經常忙到深夜。經營農(nong) 資店的趙廣暈,免費給村民們(men) 提供噴霧器和技術谘詢。年過七旬的老黨(dang) 員弓建波定期為(wei) 村裏打掃衛生,已成為(wei) 生活習(xi) 慣……
今年,台城村黨(dang) 支部以傳(chuan) 承弘揚“敢為(wei) 人先、勇於(yu) 奉獻”精神為(wei) 主題,深入開展“1+10”黨(dang) 員聯係戶活動,“家有病人過去看看,家有急活幫忙幹幹,家有糾紛出麵勸勸,有事沒事常去轉轉”,黨(dang) 員成了群眾(zhong) 信賴的“紅色管家”。
“柏油路鋪到了家門口,路燈照亮了出行路。”70歲老黨(dang) 員弓平均說,正是有了黨(dang) 員的模範帶頭,台城村成了人人羨慕的富裕村。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成為(wei) 有效實現黨(dang) 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望著矗立在村子裏的全國第一個(ge) 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紀念館,楊新傑信心滿懷,“我們(men) 將繼續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激勵黨(dang) 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讓台城村87名黨(dang) 員成為(wei) 87麵先鋒旗幟,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高高飄揚。”
黨(dang) 員帶頭幹,幹群齊心幹,村黨(dang) 支部帶領大家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絲(si) 網產(chan) 業(ye) 是安平縣的特色產(chan) 業(ye) ,也是富民產(chan) 業(ye) 。在台城村,織網設備“噠噠噠”的響聲不絕於(yu) 耳,對台城人來說,轟鳴的機器聲就像催人奮進的交響曲。
村民崔小虎的絲(si) 網生產(chan) 車間裏,電焊網機、製篩機馬力全開。“我們(men) 能生產(chan) 加工圓孔篩、雙層篩等數十個(ge) 種類的分樣篩產(chan) 品。”崔小虎一邊說一邊熟練地將產(chan) 品打包,訂單標簽上顯示收貨地址為(wei) 廣州。
在創業(ye) 之初,崔小虎隻有兩(liang) 台二手織網機,機器還因老舊總出毛病。村黨(dang) 支部組織經營絲(si) 網加工的黨(dang) 員成立了絲(si) 網協會(hui) 。絲(si) 網協會(hui) 不光上門為(wei) 他幫忙解決(jue) 問題,還用信譽聯保的形式,幫他貸款擴大了規模。“如果不是村黨(dang) 支部的幫助,我可能已經幹不下去了。”崔小虎說,有了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他的企業(ye) 漸漸擴大生產(chan) 規模,年銷售額超過百萬(wan) 元。
如今,台城村80%以上的村民都從(cong) 事絲(si) 網加工,村裏大大小小的絲(si) 網加工企業(ye) 達200多家。“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一直是我們(men) 謀劃的工作。”楊新傑說,今年不光要搭建絲(si) 網產(chan) 銷平台,還要注冊(ce) 自己的品牌,助推絲(si) 網企業(ye) 實現規模化發展。
既要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還得生態宜居。這幾年,台城村黨(dang) 支部積極探索促進轉型發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新路徑。依托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確定了“黨(dang) 建引領+紅色文旅+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路子。
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不僅(jin) 改變了村容村貌,也為(wei) 村民帶來增收致富路。景區餐飲娛樂(le) 、生態采摘等項目,村民們(men) 都能參與(yu) 其中。“工作不累,每月還能有近2000元的工資。”65歲的弓軍(jun) 色每天到景區打掃衛生,丈夫到農(nong) 業(ye) 園區打工,她告訴記者:“這樣的好日子,都是村黨(dang) 支部領著大夥(huo) 兒(er) 幹出來的。”
楊新傑鋪開一張規劃圖,向記者描述著台城村的美好未來:“今年,我們(men) 要將村裏的街道進行拓寬改造,改善村民人居環境。同時提升完善‘星火台城’紅色文旅景區,建設紅色主題農(nong) 家樂(le) 和鄉(xiang) 村民宿,將台城村打造成紅色文旅主題村落。”
【記者手記】
記者曾多次到台城村采訪,如今再次探訪,所聞所見耳目一新。除了絲(si) 網產(chan) 業(ye) 一如既往的紅火外,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正在快速發展,油菜花、金銀花、芍藥花等特色種植項目也在這裏落地紮根,不由令人感歎台城村的發展活力。
一個(ge) 個(ge) 富民項目的成功,一張張村民幸福的笑臉,正是台城村黨(dang) 支部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堅持黨(dang) 建引領,不斷提升基層黨(dang) 組織凝聚力、黨(dang) 員幹部戰鬥力的優(you) 異成績單。
台城村用實踐作筆,書(shu) 寫(xie) 了一份黨(dang) 建引領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答卷。(記者焦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