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特別策劃:他們把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

發布時間:2022-12-01 22:0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們(men) 要埋頭苦幹、擔當作為(wei) ,以更加強烈的曆史主動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不斷譜寫(xie)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篇章,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擲地有聲。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逐夢路上,奮鬥者正青春:他們(men) 是80後、90後、00後,風華正茂,踔厲奮發,蓬勃青春與(yu) 家國情懷同頻共振;他們(men) 守望鄉(xiang) 村、探索太空、躬身田野、拚搏賽場,將個(ge) 人發展與(yu) 祖國前途命運緊密結合。

  “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把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方能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編 者

  河南省太康縣清集鎮二郎廟小學校長張鵬程——

  “用愛心澆灌每一株幼苗”

  本報記者 畢京津

  “爺爺,我渴了”“爺爺,看這個(ge) ”……在河南省太康縣清集鎮二郎廟小學,隨著下課鈴聲響起,一群孩子爭(zheng) 先恐後衝(chong) 向校長張鵬程,有的抱腿,有的拽胳膊,圍著他說個(ge) 不停。

  二郎廟小學校長張鵬程,是個(ge) 80後。因為(wei) 頭上白發多,被孩子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校長爺爺”。

  擔任二郎廟小學校長4年多,張鵬程對初來學校時的情景一直印象深刻——全校隻有27名學生,校園雜草叢(cong) 生,教室沒有照明燈具,且漏水嚴(yan) 重。

  “一定要把學校的教學環境搞上去。”張鵬程暗暗下定決(jue) 心。做樓頂防水、改造供電線路、更換教室門窗和黑板……沒有資金,張鵬程就把家裏準備蓋房用的錢先拿來墊上;沒有工人,張鵬程就自己上。學校環境越來越好,張鵬程的白發也越來越多。

  別看張鵬程家離學校隻有100米,他卻很少在家住。因為(wei) 二郎廟小學是寄宿製,他晚上總是在宿舍陪學生。每晚,張鵬程都要起來一兩(liang) 次,看看哪個(ge) 孩子蹬掉了被子,叫醒容易尿床的孩子。

  翻開張鵬程的筆記本,上麵記錄了每名學生的生日。“每到孩子生日,我就給學生發點零食,或買(mai) 一個(ge) 布娃娃之類的小禮物,向孩子表示一下祝福。別看事情小,能讓孩子感到溫暖,安心讀書(shu) 、快樂(le) 上學。”張鵬程說。

  讓張鵬程欣喜的是,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二郎廟小學新建了宿舍樓、餐廳,硬化了路麵地麵,美化了校園,增添了體(ti) 育設施設備,圖書(shu) 室、學生浴室一應俱全,並在每個(ge) 教室和學生宿舍安裝了空調。良好的教學環境,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就讀。目前,學校學生已從(cong) 最初的27人增加到280人,教職工30人。

  “教育之路還很長,我會(hui) 永遠記住自己肩負的責任,要用愛心澆灌每一株幼苗,用智慧培育每一個(ge) 孩子。在鄉(xiang) 村教育這個(ge) 大舞台上繼續奮鬥,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添磚加瓦。”談到未來,張鵬程憧憬滿懷。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體(ti) 主任設計師馮(feng) 文婧——

  “衛星一舉(ju) 一動深深牽引我的心”

  本報記者 婁霄霄

  “當北鬥三號係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上天,太陽翼成功展開,在陽光照射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芒,那一刻,真是華麗(li) 又震撼。”時隔兩(liang) 年多,回想起北鬥三號星座組網任務圓滿成功的那天,馮(feng) 文婧仍十分振奮。收官之星閃耀蒼穹,作為(wei)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總體(ti) 主任設計師,她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讓世界領略到北鬥衛星的風采。

  2010年碩士畢業(ye) 參加工作,馮(feng) 文婧剛好趕上北鬥二號衛星密集研製與(yu) 發射。“當我第一次進入衛星廠房,看到碩大的衛星矗立在麵前時,深感震撼,也意識到了身上的責任重擔。”馮(feng) 文婧說。

  工作之初,馮(feng) 文婧每天要處理上萬(wan) 個(ge) 遙測數據。遙測遙控就相當於(yu) 衛星的耳朵和嘴巴,衛星在天上看不見也摸不著,隻能通過遙測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隻有對每個(ge) 遙測數據的含義(yi) 了然於(yu) 胸,才能在關(guan) 鍵節點做出準確判斷,成為(wei) 給衛星看診把脈的好醫生。”馮(feng) 文婧說,“真的是把衛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衛星一舉(ju) 一動深深牽引我的心。衛星狀態好,我就能睡個(ge) 安穩覺。”

  “北鬥研究走的是長征路,需要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傳(chuan) 承。很多北鬥人都認為(wei) 自己很平凡,但他們(men) 創造出了不平凡的北鬥係統。”馮(feng) 文婧憶起,老航天人和年輕人在一線並肩奮戰,彎下腰擦拭衛星的包裝箱,在測試現場連接電纜分析數據……他們(men) 對航天的執著信念、對科學的嚴(yan) 謹態度、對事業(ye) 的奉獻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新一代航天人。目前,馮(feng) 文婧所在團隊平均年齡30多歲,作為(wei) 年輕的航天人,他們(men) 立誌傳(chuan) 承好航天精神和嚴(yan) 慎細實的工作態度,為(wei) 航天事業(ye) 奉獻青春力量。

  在馮(feng) 文婧看來,能夠為(wei) 航天事業(ye) 添磚加瓦,是自己的榮耀。“個(ge) 人的事業(ye) ,如果能同國家的發展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是一件非常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的事情。”馮(feng) 文婧說,她和團隊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wei) 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導航定位授時體(ti) 係而努力。

  雲(yun) 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猛養(yang) 管護所巡護員董瑞——

  “守護人象和諧,守護美好生態”

  本報記者 沈靖然

  “父親(qin) 是保護區的巡護員,我在大山裏長大,學的專(zhuan) 業(ye) 也是林業(ye) ,一畢業(ye) 就來幹生態巡護了。”董瑞今年38歲,是雲(yun) 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猛養(yang) 管護所巡護員。從(cong) “巡二代”到如今的技術骨幹,18年來,董瑞始終堅守在保護區的第一線。

  去年短鼻象群“北上南歸”,讓亞(ya) 洲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guan) 注,董瑞正是一線監測隊伍中的一員。“去年底回到保護區後,今年年初短鼻象家族又添了新寶寶!”談起短鼻象家族,董瑞難掩興(xing) 奮。

  雲(yun) 南是我國野生亞(ya) 洲象唯一的棲息地。在全球大象數量不斷減少的背景下,過去近40年間,雲(yun) 南野生亞(ya) 洲象的種群數量從(cong) 150頭左右增至300頭以上。“種群數量提升,正是我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縮影。”董瑞說,“今年6月我們(men) 監測發現,去年在墨江出生的象寶寶體(ti) 格大了約1/3,今年剛出生的幼象也大了一圈!象群目前身體(ti) 健康、狀態良好,旅途中出生的象寶寶已經逐漸長大,擁有一定的獨立能力,遷移並沒有為(wei) 象群帶來不良影響。”

  “守護人象和諧,守護美好生態,是我們(men) 共同的願望。”為(wei) 提升村民的保護意識,除了開展保護區日常巡護工作,董瑞和同事每年都要到附近村莊給村民們(men)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講解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森林法,辨識保護動植物……這樣的生態科普課堂,董瑞每年要講授三四十場。

  “起初一些村民無法理解為(wei) 什麽(me) 這個(ge) 不能砍、那個(ge) 不能捕,我們(men) 就反複給他們(men) 講案例、說道理,讓村民們(men) 明白生態係統是一個(ge) 整體(ti) ,每個(ge) 生物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價(jia) 值。”董瑞說,“例如亞(ya) 洲象,他們(men) 排出的糞便是很多中小型野生動物的食物,也為(wei) 植物種子傳(chuan) 播提供了途徑;大象在密林中踏出的象道,還能促進動物的擴散。我們(men) 把這些知識科普給村民,如今,大夥(huo) 都知道了生物多樣性,知道了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生態保護觀念逐漸加深。”

  “共同建設美麗(li) 家園,不僅(jin) 是我們(men) 生態保護一線工作人員的心聲,也是老百姓共同的夢想!”董瑞說。

  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

  “俯身於(yu) 田野,是我無悔的選擇”

  本報記者 王明峰

  入冬後,天黑得早了,冉宏林覺得時間明顯不夠用。作為(wei) 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忙完一天的考古發掘,他又匆匆趕回所裏,繼續投入工作。辦公室裏,桌上和地上都擺滿了修複過的陶俑和壇壇罐罐,還有一些帶著編號的殘片。“這可都是真文物喲。”冉宏林認真地提醒記者小心。正在趕編考古報告的他,需要隨時觀察研究文物。

  “從(cong) 小到大,我對曆史最感興(xing) 趣。小時候常翻小人書(shu) 看曆史故事,看電視也喜歡曆史劇,也許那時起就為(wei) 今天埋下了種子。”高考填報誌願時,冉宏林毅然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考古文博學院師生親(qin) 密無間,如同一個(ge) 大家庭,融洽的學習(xi) 氛圍讓他全身心投入考古研究。

  “俯身於(yu) 田野,是我無悔的選擇;能與(yu) 三星堆結緣並相伴一生,是我莫大的榮幸。”2013年研究生畢業(ye) 後,冉宏林來到三星堆遺址工作站,每天拿著小刷子小鏟子刨土挖土、刮地畫圖、清理文物。考古發掘工作看似簡單重複、枯燥無味,冉宏林憑著對考古的熱愛與(yu) 執著,不但堅持了下來,還找到了新的研究思路。他將三星堆一、二號坑所有的出土器物反複“攤開”、拚對,進行細致的排列組合分析後,發現了互補現象,解決(jue) 了兩(liang) 個(ge) 坑的年代問題。

  “現代化的考古發掘大棚、恒溫恒濕的考古發掘艙、多功能的考古發掘操作係統……簡直是將實驗室搬到了現場。”讓冉宏林開心的是,最近幾年,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新發現驚喜不斷。同時,借助新媒體(ti) 等傳(chuan) 播方式,三星堆考古掀起了一撥又一撥文博熱,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捧。就連冉宏林,也從(cong) 默默探索的幕後發掘者,成為(wei) 聚光燈下的文物宣講人、用熱愛傳(chuan) 播曆史的考古界“網紅”。

  “我想徹底解開三星堆遺址的謎團,揭開它那神秘的麵紗。”冉宏林說,考古是曆史的顯影劑,讓中國悠久的文化曆程可觀可感,也讓大家體(ti) 會(hui) 到我們(men) 古代文明的偉(wei) 大。致力考古發掘,還原曆史圖景,冉宏林將個(ge) 人的考古夢想融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為(wei) 增強國人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北京冬奧會(hui) 冠軍(jun)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運動員徐夢桃——

  “更專(zhuan) 注、更努力,勇攀最高峰”

  本報記者 張 曄

  北京冬奧會(hui)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決(jue) 賽現場,當108.61分的成績出現在記分屏幕上,徐夢桃在焦急與(yu) 興(xing) 奮中反複追問:“我是第一嗎?”確認後的她高舉(ju) 著五星紅旗放聲呼喊,眼淚與(yu) 笑容一起綻放。

  二十年滑雪,四戰冬奧。這次奪冠,不僅(jin) 是徐夢桃運動生涯中的“圓夢時刻”,也實現了中國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隊冬奧金牌零的突破。

  生於(yu) 體(ti) 育氛圍濃厚的家庭,4歲學體(ti) 操,12歲學滑雪,徐夢桃從(cong) 小就展現了對體(ti) 育的熱愛和天賦。“小時候,家裏電視常常放著體(ti) 育頻道,一看到升國旗奏國歌就激動不已。”徐夢桃說,練體(ti) 操時,她就已認定體(ti) 育是未來的事業(ye) 。後來從(cong) 零開始轉練滑雪,也隻有“更專(zhuan) 注、更努力,勇攀最高峰”。

  在冬季項目遠不如現在紅火時,徐夢桃就早早定下了一個(ge) 個(ge) 大目標——“想突破紀錄、創造曆史,想拿奧運冠軍(jun) 、拿大滿貫……”再後來,隊伍的使命和祖國的榮譽讓夢想的藍圖越畫越清晰——“我想做一個(ge) 能支撐隊伍的人,我想和我的隊友們(men) 一起,把中國人的名字記載到國際雪聯空中技巧的長河史冊(ce) 中。”

  在北京冬奧會(hui) 之前,徐夢桃已經參加了3屆冬奧會(hui) ,溫哥華冬奧會(hui) 第六,索契冬奧會(hui) 第二,平昌冬奧會(hui) 第九。一次次遺憾之後,她依然保持著頑強拚搏的韌性和矢誌不渝的信念,“每一屆都選擇了女子最高難度參賽,我不會(hui) 給自己退路。”

  日常訓練,她習(xi) 慣“拿吃苦當找補”,一遍遍把基礎動作做到最好,一次次衝(chong) 擊更難的技術動作。競技生涯,徐夢桃多次韌帶斷裂,做過4次大手術,左膝內(nei) 外側(ce) 半月板切除比例高達百分之六七十……傷(shang) 病沒有阻擋她追求卓越的腳步,“尋找方法、不斷突破、挑戰自我、勇攀高峰,這就是我心中真正的體(ti) 育精神。”

  冬奧會(hui) 閉幕式上,身為(wei) 旗手的徐夢桃坐在奧運冠軍(jun) 高亭宇肩上,揮舞國旗昂然入場。“高”舉(ju) 中國“夢”的瞬間,成為(wei) 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印象深刻的畫麵。“我們(men) 在家門口取得了好成績,更想把好運傳(chuan) 遞給米蘭(lan) 冬奧會(hui) 上的運動員!將個(ge) 人夢與(yu) 中國夢緊密相連,是我永遠不懈的追求。”徐夢桃說。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