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上博公布展覽計劃 "何以中國"第二展明年七月見

發布時間:2022-12-02 10:58:00來源: 解放網

  上海博物館公布明年展覽計劃

  “何以中國”第二展明年七月見

  本報訊(記者 簡工博)朱克柔緙絲(si) 《蓮塘乳鴨圖》,波提切利、拉斐爾、卡拉瓦喬(qiao) 和梵高等人的原作,山西博物院所藏西周兔尊等,從(cong) 今年年底至明年10月,將在上海博物館悉數展出。

  昨天,上海博物館公布2023年度展覽計劃,目前公布的展覽數較往年有所減少。據介紹,上海博物館預計明年年底將啟用位於(yu) 浦東(dong) 的東(dong) 館,人民廣場館舍預計將於(yu) 10月閉館進行文物搬遷等準備工作,因此展覽周期較往年縮短,屆時“何以中國”第二展“長江下遊早期文明大展”將成為(wei) 明年人民廣場館舍最後一個(ge) 大展。

  據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透露,上海博物館東(dong) 館開館後將推出開館大展,東(dong) 館的常設展空間、內(nei) 容也將有很大提升。

  中外頂級文物藝術品亮相

  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登場的首個(ge) 展覽是“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館秘藏緙絲(si) 蓮塘乳鴨圖特展”,將於(yu) 12月17日至明年1月1日在上海博物館第三展覽廳展出上博鎮館之寶之一的《蓮塘乳鴨圖》。褚曉波介紹:“我們(men) 邀請了當代非遺傳(chuan) 承人複製《蓮塘乳鴨圖》擺放於(yu) 東(dong) 館,但傳(chuan) 承人說最多能複製出70%,而這件作品誕生於(yu) 近千年之前,可見工藝之珍貴。”

  《蓮塘乳鴨圖》是朱克柔唯一一件巨幅傳(chuan) 世作品,因絲(si) 織品保存展示難度要求極高,常年藏在上博文物庫內(nei) “休息”。上海博物館建館七十周年時,這件珍貴文物將與(yu) 公眾(zhong) 見麵。不過,為(wei) 確保文物安全,展期隻有16天。

  此外,備受期待的“從(cong) 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也將於(yu) 明年1月17日—5月7日在上海博物館第一展覽廳展出。據介紹,這是上海博物館“對話世界”文物藝術係列大展的第二個(ge) 展覽,也是中國大陸有史以來陣容最強的歐洲美術史展覽。

  “展覽精選的52件/組展品,目前已有51件打包完成,隻有梵高的《長草地和蝴蝶》仍掛在英國國家美術館的牆上展出。”褚曉波介紹,展出作品將於(yu) 12月19日起分7批到達上海布展,未來上博將在小紅書(shu) 等社交媒體(ti) 開設賬號,介紹展覽背後的故事。

  既有“小而美”又有“專(zhuan) 而精”

  每年春節之際舉(ju) 辦一場以當年生肖為(wei) 主題的展覽已成上博傳(chuan) 統。“玉兔精靈:上海博物館兔年迎春展”將於(yu) 明年1月18日—2月26日在上海博物館大廳及中國曆代繪畫館展出。

  展覽以上海博物館5件兔形象館藏文物為(wei) 主,並向山西博物院和衢州市博物館分別借展文物,觀眾(zhong) 可以欣賞到從(cong) 西周到清代、從(cong) 青銅到水晶等跨越時代、材質不同的“兔子”形象。青銅兔尊、水晶兔等在兔類題材文物中十分罕見,其中水晶兔還是“本地產(chan) ”——發現於(yu) 上海鬆江區的圓應塔地宮。

  而明年4月—7月展出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暫定名)”將聚焦宋元時期的古籍。

  依托手寫(xie) 傳(chuan) 抄、雕版刷印及刻石拓印,宋元時期書(shu) 籍得以快速發展。上海博物館將館藏宋元古籍60餘(yu) 部按寫(xie) 本、刻本、拓本三種類型進行展示,這是上海博物館首次舉(ju) 辦古籍專(zhuan) 題特展。褚曉波介紹,博物館既要辦普及度高、普通參觀者喜聞樂(le) 見的展覽,也要從(cong) 學術研究角度推出專(zhuan) 業(ye) 性展覽。據透露,上博正在策劃一個(ge) 與(yu) “書(shu) 寫(xie) ”相關(guan) 的更大型的展覽。

  此外,同期在上海博物館第三展覽廳舉(ju) 辦的“與(yu) 時偕行:金石傳(chuan) 拓的技藝(暫定名)”,將介紹這一中國古代的“複印”技術,據介紹,該展規模不算大,但非常獨特。

  “何以中國”第二展尚未命名

  剛剛結束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係列首展“宅茲(zi) 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疫情限流的情況下吸引了逾20萬(wan) 參觀者觀展,收獲好評。而“何以中國”第二展將於(yu) 明年7月—10月在上海博物館第一展覽廳舉(ju) 辦。

  據悉,此次展覽將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的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為(wei) 代表的長江下遊史前文明,計劃匯聚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大博物館、考古機構珍藏的出土文物,特別是淩家灘、東(dong) 山村、良渚、福泉山等考古遺址近年重要的考古發現,將是國內(nei) 首次以展覽形式係統呈現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豐(feng) 碩成果,“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印證,中華文明不僅(jin) 源於(yu) 黃河,也起於(yu) 長江。”

  “這一次展覽尚沒有正式命名。”褚曉波介紹,一個(ge) 成熟的展覽一般要籌備一至兩(liang) 年,但考慮到暑假期間不能缺少高品質的展覽,“我們(men) 將拚盡全力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一個(ge) 精彩的展覽。”

  據悉,“何以中國”第二展將是明年上海博物館在人民廣場館舍的收官之作,預計明年10月上海博物館將閉館進行搬遷等工作,人民廣場館舍也將在東(dong) 館開館後進行修繕。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