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三縣成企業投資集聚新高地

發布時間:2022-12-06 09:16:00來源: 北京日報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八年來,三地從(cong) “地緣相接”走向“深度相融”,在實踐中勾勒出由通勤圈、功能圈、產(chan) 業(ye) 圈構成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雛形。

  “作為(wei) 經濟複雜係統中的微觀主體(ti) ,企業(ye) 是觀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窗口。”市政協常委、龍信研究院院長屈慶超,長期專(zhuan) 注於(yu) 數據科學與(yu) 經濟學交叉研究,致力於(yu) 運用大數據發現事物背後的客觀規律。他帶領團隊通過分析三地企業(ye) 要素聚集、分工布局、新增數量、投資變化等大數據,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畫像”。他提出,京津冀地區以全國2%的國土麵積承載了9%的企業(ye) ,創造了10%的GDP。目前,三地存量企業(ye) 達490.8萬(wan) 戶,八年間新增企業(ye) 保持15.1%年均增速,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廊坊北三縣(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加速一體(ti) 化,已成為(wei) 企業(ye) 投資集聚的新高地,以產(chan) 業(ye) 協同為(wei) 依托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架構加速形成。

  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主幹架構加速形成

  “三地集聚效應凸顯,要素匯聚優(you) 勢正在加速形成。”屈慶超用一組數據勾勒出京津冀協同發展八年來三地企業(ye) 的總體(ti) 變化。這八年間,京津冀三地存量企業(ye) 總量達490.8萬(wan) 戶,企業(ye) 空間密度提升近1倍,高知高智創業(ye) 人才高度集聚,三地企業(ye) 跨地互投總額突破3.6萬(wan) 億(yi) 元,相當於(yu) 協同前的3.2倍。

  “以產(chan) 業(ye) 協同為(wei) 依托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架構正在加速形成。”屈慶超說,基於(yu) 企業(ye) 空間密度數據可以發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八年來,企業(ye) 空間密度由2014年的每平方公裏556戶提升至目前的每平方公裏1045戶,提升了88個(ge) 百分點。三地在空間上形成了京津、京雄、京保石、京唐秦、京張等多條企業(ye) 集聚廊道,湧現出了雄安、保定、張家口、濱海新區等一批新的重要企業(ye) 集聚節點。

  屈慶超提出,經濟增長體(ti) 現在地域空間上的形態演化,遵循著“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發展帶”的一般演化規律。都市圈作為(wei) 銜接中心城市、城市群的重要支撐和帶動力量,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建設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必經階段,“通過加快推動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形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已經成為(wei) 破解三地協同發展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他說。

  雄安新區和城市副中心

  形成“兩(liang) 翼”聯動新格局

  基於(yu) 新增企業(ye) 數據來看,京津冀城市群的創業(ye) 活力持續迸發,八年間三地新增企業(ye) 保持了15.1%的年均增速,區域創業(ye) 生態係統得到明顯改善。“特別是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了‘兩(liang) 翼’聯動的新格局。”屈慶超分析說。

  據相關(guan) 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在京津冀199個(ge) 縣(市區)創業(ye) 隊列中,雄安新區由2014年的第67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18位,提高了近50個(ge) 位次,尤其在雄安新區本級注冊(ce) 的北京投資來源企業(ye) 已近4000戶,100餘(yu) 家央企在雄安新區設立分支機構。

  公開資料還顯示,近兩(liang) 年,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三縣一體(ti) 化發展的加速,新增企業(ye) 合計數量位居北方1444個(ge) 縣(市區)之首,已成為(wei) 企業(ye) 投資集聚的新高地。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累計落地三峽集團二三級企業(ye) 24家、中石油二三級公司3家、中國電力二三級公司5家,首旅集團、華夏銀行、北建院、北谘公司等市屬企業(ye) 新總部實現供地。北三縣創新型企業(ye) 和研發平台數量得到大幅提升,目前高新技術企業(ye) 達31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達2973家,各類研發平台達268個(ge) 。此外,北京城市副中心與(yu) 雄安新區聯合印發了城市副中心管委會(hui) 與(yu) 雄安新區工作對接機製,為(wei) “兩(liang) 翼”搭建起對接交流平台。

  北京對津冀投資增幅達209%

  三地互設分子公司超9萬(wan) 戶

  投資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三地企業(ye) 資本互投數據顯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北京企業(ye) 對天津和河北的投資額實現倍增,增幅達209%,投資比重由協同前的10%增長至目前的22%。屈慶超分析說,“北京對城市群的資本輻射力正在進一步增強,以資本鏈為(wei) 紐帶驅動區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他同時提出,從(cong) 全球看,現代城市間的競爭(zheng) 越來越成為(wei) 城市群之間的競爭(zheng) ,在跨地資本驅動上,京津冀還需要繼續縮小與(yu) 長三角城市群的差距。這需要充分發揮北京的輻射影響力,帶動京津冀城市群加快發展,使之有能力參與(yu) 世界更高水平競爭(zheng) 。

  從(cong) 企業(ye) 設立分子公司數據來看,協同發展八年多來,三地企業(ye) 累計在京津冀區域互設分子公司超過9萬(wan) 戶,其中互設子公司5.4萬(wan) 戶,互設分公司3.6萬(wan) 戶。“這說明,三地企業(ye) 不斷加大加深在京津冀市場的布局與(yu) 互動。”屈慶超說。

  具體(ti) 而言,北京企業(ye) 在天津、河北兩(liang) 地共設立分子公司4.1萬(wan) 戶,僅(jin) 子公司數量就達3.8萬(wan) 戶,占比超過90%。天津、河北企業(ye) 在北京設立分公司的數量超過2.8萬(wan) 戶,占三地互設分公司的比重達77.8%。“北京企業(ye) 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不斷從(cong) 深度上強化在京津冀區域的市場布局。天津和河北兩(liang) 地企業(ye) 則更注重擴大京津冀區域市場布局的廣度,以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加大與(yu) 北京市場的協同。”屈慶超說。

  三地共吸引35.5萬(wan) 名高知高智創業(ye) 者

  知識產(chan) 權密集型企業(ye) 是協同前的1.8倍

  地區發展,人才是關(guan) 鍵。創業(ye) 人才數據顯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八年來,三地共吸引35.5萬(wan) 名具有碩博以上學曆的高知高智創業(ye) 者,累計創立了29.3萬(wan) 戶企業(ye) ,分別相當於(yu) 協同前的2.7倍和2.6倍。知識產(chan) 權密集型企業(ye) 由協同前的14.5萬(wan) 戶提升至目前的25.8萬(wan) 戶,是協同前的1.8倍。屈慶超提出,區域產(chan) 業(ye) 鏈與(yu) 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實質是知識、技術、能力等要素的互享融通聯動,其關(guan) 鍵基礎來自於(yu) 優(you) 質創業(ye) 人才和優(you) 勢企業(ye) 群體(ti) 的高效支撐。“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鏈接,不斷為(wei) 京津冀實現以創新為(wei) 引領的高水平協同發展、打造經濟發展高地注入新動力。”他分析說。

  此外,京津冀區域產(chan) 業(ye) 分工布局凸顯新特征。產(chan) 業(ye) 結構數據顯示,北京產(chan) 業(ye) “瘦身提質”,生產(chan) 製造、研發設計、生產(chan) 性服務和批發零售等產(chan) 業(ye) 環節的區域占比均呈下降趨勢,尤其隨著北京一般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疏解,生產(chan) 製造環節在京津冀區域的占比由協同前的24%下降至協同後的6%;天津服務業(ye) 加速發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區域占比由協同前的12%提升至目前的43%;河北製造業(ye) 迅猛集聚,製造業(ye) 區域占比由協同前的46%提升至目前的80%。“區域產(chan) 業(ye) 分工愈發明朗,三地逐步形成功能互補、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屈慶超說,三地產(chan) 業(ye) 鏈協調聯動也在不斷增強、產(chan) 業(ye) 配套更加緊密,在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工業(ye) 互聯網等領域加速推進全產(chan) 業(ye) 鏈布局。

  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億(yi) 元

  城市間企業(ye) 創新聯係度提升1.8倍

  技術合同成交額是衡量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指標。相關(guan) 數據顯示,協同八年來北京輸出到津冀兩(liang) 地的技術成交額累計達1760.4億(yi) 元,年均增長率超兩(liang) 成;僅(jin) 去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54億(yi) 元,同比增長69%,“三地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加速異地轉化步伐。”屈慶超說。

  “京津冀創新鏈加速釋放協同效應。”屈慶超說,基於(yu) 知識產(chan) 權數據發現,協同發展以來,三地企業(ye) 聯合知識產(chan) 權成果產(chan) 出9.7萬(wan) 件,是協同前的2.5倍,其中北京企業(ye) 在三地聯合創新中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聯合知識產(chan) 權成果產(chan) 出數量占比達44.3%。保定、天津、唐山、廊坊、石家莊、邯鄲、衡水等地企業(ye) 的聯合知識產(chan) 權產(chan) 出量實現了翻番增長,尤其保定增長速度最快,較協同前增長了230.4%。

  從(cong) 三地聯合創新城市結對情況看,八年來城市之間的企業(ye) 創新聯係度提升了1.8倍。聯合創新城市結對數量由54對增加至65對,滄州與(yu) 唐山、保定與(yu) 邢台、邯鄲與(yu) 張家口、石家莊與(yu) 秦皇島等11對城市之間,實現了企業(ye) 聯合創新“從(cong) 無到有”的突破,城市與(yu) 城市之間加速走向“創新相融”。從(cong) 京津冀區域創新網絡看,屈慶超說,目前在整體(ti) 上已經形成了以北京為(wei) 創新網絡中心,天津、石家莊為(wei) 次中心,保定、滄州、廊坊等為(wei) 重要節點的協同創新網絡,呈現出了“多中心、多節點、多元化”的顯著特征。

  三地供應鏈呈4:4:2格局

  產(chan) 業(ye) 聯動協作進入“快車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和提升“4+N”產(chan) 業(ye) 合作格局,“4”即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新機場臨(lin) 空經濟區、張(家口)承(德)生態功能區、天津濱海新區等4個(ge) 戰略合作功能區;“N”即產(chan) 業(ye) 轉移承接平台組團。屈慶超表示,三地以“4+N”產(chan) 業(ye) 合作平台為(wei) 抓手,通過4個(ge) 戰略合作功能區,寧河京津合作示範區、武清京津產(chan) 業(ye) 新城及滄州、正定、北戴河等一批特色產(chan) 業(ye) 園區和專(zhu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合作平台,持續將三地產(chan) 業(ye) 聯動協作引入“快車道”。例如,目前河北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已完工投產(chan) 北京項目達到134個(ge) ,北京城市副中心與(yu) 北三縣近年累計簽約161個(ge) 合作項目和事項,意向投資1080億(yi) 元,建成投產(chan) 了有研稀土新材料、中航試金石、韻達電商華北基地等48個(ge) 項目,落地實施了中冶總部基地、中視科創園等22個(ge) 項目。

  “還可以從(cong) 商品交易數據來觀察京津冀供應鏈網絡的變化。”屈慶超以58萬(wan) 戶抽樣企業(ye) 為(wei) 樣本分析,近五年三地供應鏈呈現4∶4∶2格局,供應金額北京占比為(wei) 41%、天津占比為(wei) 39%、河北占比為(wei) 20%。在具體(ti) 交易品類上呈現出鮮明的區域特色,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品是三地重要交易商品;北京以金融、技術服務輸出為(wei) 主;天津港口優(you) 勢明顯,大宗商品交易突出;醫藥類商品是河北供應的亮點。

  他說,基於(yu) 供應鏈數據發現,京津冀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供應鏈網絡得到不斷完善,加速向世界級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集群邁進,從(cong) 抽樣數據看,2021年京津冀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跨地供應鏈交易總額達618.9億(yi) 元,圍繞化藥製劑、化學藥、中成藥、生物製品、醫療器械等領域,集聚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質企業(ye) 。

  首都都市圈已形成緊密的通勤圈

  道路網密度較上年提升2.2個(ge) 百分點

  首都都市圈呈現明顯圈層結構。屈慶超說,從(cong) 以北京為(wei) 中心的50km範圍看,已經形成了職住聯係緊密的通勤圈;從(cong) 100km範圍看,形成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良好的功能圈;從(cong) 150km範圍看,集聚形成了鋼鐵、汽車、醫藥等生態相融的產(chan) 業(ye) 圈。

  “從(cong) 道路網密度監測數據看更加直觀。”屈慶超說。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道路網密度監測數據顯示,目前京津冀道路網密度為(wei) 每平方公裏4.5km,較上年提升2.2個(ge) 百分點。通信大數據監測統計結果顯示,環京17個(ge) 市區縣(包括廊坊的三河、廣陽、大廠、香河、固安、安次、永清7市區縣,保定的涿州、淶水、高碑店3市縣,張家口的懷來、張北、崇禮3區縣,承德的灤平、興(xing) 隆2縣,天津的武清、薊州2區)來京工作人口規模在25萬(wan) -45萬(wan) 區間周期性波動,日常穩定在40萬(wan) 人上下,峰值規模可達46.7萬(wan) 人,尤其北三縣是環京地區來京工作人口的主要來源地,已經初步形成了與(yu) 北京緊密聯係的通勤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