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上海航天夢天實驗艙試驗隊披荊斬棘攻關克難

發布時間:2022-12-06 10:06:00來源: 解放網

  上海航天夢天實驗艙試驗隊披荊斬棘攻關(guan) 克難,圓滿完成發射任務、打贏空間站建造收官之戰

  “追夢”十二年,“夢天人”用行動踐行誓言

  ■本報記者 俱鶴飛

  “點火,起飛!”金秋十月,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承載著夢天實驗艙點火升空。其中,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長征五號B助推器也由上海航天研製。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dang) 委高度重視此次任務,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孫剛擔任空間站試驗隊臨(lin) 時黨(dang) 委書(shu) 記,並選優(you) 配強試驗隊臨(lin) 時黨(dang) 組織人員。試驗隊臨(lin) 時黨(dang) 委深入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為(wei) 圓滿完成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打贏空間站建造收官之戰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夢開始的地方

  2011年冬,上海飄起了雪。在閔行航天城的辦公室裏,簇擁著這樣一群人,他們(men) 時而熱烈討論、爭(zheng) 吵,時而安靜得隻剩下鍵盤的敲擊聲,直到“積木組合+有限桁架”和“雙自由度對日定向”方案論證出世,房間裏響起了久久不息的掌聲。該方案不僅(jin) 順利成為(wei) 了空間站的基本構型,並且為(wei) 上海航天爭(zheng) 取到了在載人航天領域的首次抓總任務——夢天實驗艙。

  多年後,型號責任總師羅斌回想起那段帶著團隊“封閉論證”的日子,不禁感慨,中國空間站點燃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這裏,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夢天實驗艙經曆了4年方案論證、6年初樣研製、2年正樣研製,一路披荊斬棘、攻關(guan) 克難。

  “我們(men) 要做一個(ge) 有溫度的艙。”805所載人航天總體(ti) 專(zhuan) 業(ye) 副總師周濤,帶領隊伍打破地域壁壘、專(zhuan) 業(ye) 壁壘,嚐試智能總體(ti) 設計,解決(jue) 了多個(ge) 研製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有力推動了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總體(ti) 研製工作。

  “不錯判、不誤判、不漏判,不發生誤操作。”這是副總師樊蓉對飛控團隊“鐵的紀律”。她把飛行程序深深刻在腦海,帶領飛控團隊詳細製定了1300餘(yu) 份故障處理預案和34項應急飛行程序。每天,她第一個(ge) 到達飛控測試現場,指揮每一項工作的有序開展,所有的努力和堅守,都是為(wei) 了迎接那一句響徹太空的“我感覺良好”。

  “夢”的成長,就是這樣被滋養(yang) 守護。

  不停奔跑的追夢人

  為(wei) 配套夢天實驗艙測發工作,上海航天需要自主研製一套全新綜合測試係統。從(cong) “一無所有”到研製269台/套地麵設備、開發57個(ge) 地麵軟件,王秉臣用十二年的默默堅守,為(wei) 夢天實驗艙測發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工作日誌上,王秉臣仔細記錄下這些數字:“初樣產(chan) 品加電時長2777小時”“截至9月27日,正樣產(chan) 品加電時長3025小時”……對王秉臣而言,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組簡單數字,更是他從(cong) 航天新人成長為(wei) 綜測主任設計師的密碼。

  如今,他處理工作經驗豐(feng) 富、遊刃有餘(yu) ,一邊指揮電測現場,一邊與(yu) 協作單位溝通技術細節,但一直不變的是嚴(yan) 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和對載人航天精神的堅定信仰。

  從(cong) 夢天實驗艙立項開始,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孟瑤便擔負起研製技術流程、各階段狀態確認和風險識別工作,每次轉階段前的報告梳理工作都如大考一般。

  “每一次質量確認點,都要對其狀態的正確性進行一輪完整確認。”孟瑤說,特別是在出廠評審前,為(wei) 了保障按計劃順利出廠,報告準備工作和熱控試驗需要同步開展。

  深夜裏,孟瑤總是一邊值班、一邊準備報告,趕在清晨前把報告歸檔,等待型號兩(liang) 總反饋意見的間隙返回宿舍補覺,醒來繼續值班、改報告,就這樣堅持了半個(ge) 多月的時間,最終迎來夢天實驗艙順利出廠的好消息。

  這半年,其實隻是夢天實驗艙研製曆程中一個(ge) 縮影。在這十二年裏的每一個(ge) 日夜都有“追夢人”的故事。

  扛起收官大旗

  試驗隊進場動員會(hui) 上,試驗隊隊長兼臨(lin) 時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甘克力擲地有聲地說:“希望全體(ti) 試驗隊員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同舟共濟、克服困難,發揚嚴(yan) 慎細實的工作作風,誓奪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為(wei) 續航天夢、鑄強軍(jun) 夢、圓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是對全體(ti) 試驗隊員發出的號召。

  送“天和”、護“問天”,而今“夢天”再啟航,甘克力親(qin) 曆了“築夢天宮”的全程。2022年7月30日,夢天實驗艙搭乘輪船從(cong) 天津港啟程,甘克力決(jue) 定親(qin) 自護送夢天實驗艙奔赴“趕考路”。經過6個(ge) 晝夜1720海裏的海上航行,遭遇了2次台風,途經渤海、黃海、東(dong) 海、台灣海峽、南海等海域,抵達海南文昌清瀾港碼頭。而此時的甘克力,站在瞭望台上遲遲不願離去。暈船、厭食、無法入睡,一路的疲勞和不適仿佛都被拋在腦後,直至親(qin) 眼看到夢天實驗艙被成功起吊轉運,他才緩緩走下船。

  如果說一個(ge) 人的努力是加法,那麽(me) 一個(ge) 團隊的努力就是乘法。

  夢天實驗艙是上海航天在載人航天領域的首次抓總,麵對多條線並舉(ju) 、多階段並行、係統複雜協調麵廣、進度極為(wei) 緊迫的形勢,項目辦主任王華帶領團隊秉承“一張藍圖抓到底”的工作理念,實施全要素項目管理。夢天實驗艙先後經曆初樣階段結構熱控艙和電性艙並行、鑒定件和正樣產(chan) 品並行,進入正樣階段後,項目辦從(cong) 時間、層次兩(liang) 個(ge) 維度建立了係統完整的計劃體(ti) 係,先後召開100多期調度會(hui) ,組建了4支試驗隊,采用並行工程和目標管理的措施,確保了夢天實驗艙15個(ge) 分係統成為(wei) 縱橫有序、協調一致的有機整體(ti) ,最終,夢天實驗艙按時完成研製發射。

  為(wei) 保障三艙並行研製的節點交付,自2016年天和核心艙初樣交付電測後至今,上海航天空間站團隊就一直在上海、天津、北京、海南三線四地作戰。“前兩(liang) 個(ge) 艙的成功對團隊而言僅(jin) 僅(jin) 是完成了三分之二,夢天實驗艙是‘天宮’的最後一塊拚圖,隻有夢天成功,才真正圓滿完成任務。”總體(ti) 調度秦凱說。

  圓夢天宮,“夢天”肩負起了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收官之戰。

  用奮鬥圓夢

  2018年12月25日,總裝技術負責人欒浩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夢天實驗艙工作艙結構初樣產(chan) 品。從(cong) 那天開始,一個(ge) 平均年齡僅(jin) 有27歲的總裝團隊誕生了。

  為(wei) 了在艙內(nei) 狹小空間敷設通風係統,他們(men) 可以一整天蜷縮在工作艙內(nei) 連續工作;為(wei) 了按節點交付900多台單機的安裝,他們(men) 自願放棄周末休息、探親(qin) 假和年休假;為(wei) 了保障計劃節點“後牆不倒”,他們(men) 有人將婚期一拖再拖。麵對攻關(guan) 的苦、長期出差的累,這群“95後”從(cong) 未抱怨,而是說:“能參加到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研製過程就是一名幸運兒(er) 。”

  “夢天實驗艙工作艙是上海航天首次承擔密封艙的總裝任務,不同於(yu) 以往非密封艙段的總裝要求,不僅(jin) 是複雜程度的升級,對艙內(nei) 潔淨度、環境微生物指標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副總師柏合民說。

  麵對攻關(guan) 難題,柏合民帶領總體(ti) 總裝團隊緊急開展方案設計、提前演練進艙流程、固化操作流程,以總體(ti) 擔當保障了計劃節點的順利完成。實施當天,密封艙“五小將”在總裝一崗顧宋慶帶領下進入工作艙,為(wei) 降低進出艙動作給艙內(nei) 環境帶來不可控的風險,5個(ge) 人在密封艙內(nei) 連續工作長達10個(ge) 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直至問題完全解決(jue) 。協作單位在感謝信中寫(xie) 到“訓練有素、沉著應戰”,這是對“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發出青春的奪目光彩”最完美的詮釋。

  隨著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太陽帆板完成一次展開,與(yu) 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組合體(ti) 完成交會(hui) 對接,太陽帆板二次展開,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至此,中國空間站“T”字構型完成建造,標誌著中國“太空實驗室”全麵建成。

  這一刻,“天上宮闕”不再是古人的神話夢想。“夢天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那句沉甸甸的誓言:“牢記使命、不負重托”。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