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無錫舉辦惠山茶會人文主題特展 品賞千年茶韻

發布時間:2022-12-06 10:4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題:品賞惠山千年茶韻

  天下第二泉在哪兒(er) ?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古鎮的惠山石泉是也。

  自從(cong) 被“茶聖”陸羽評為(wei) “天下第二”之後,這裏便成為(wei) 文人雅士品茶論道之地。蘇軾“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逸興(xing) ,文徵明《惠山茶會(hui) 圖》青綠筆墨中的雅趣,趙孟頫揮毫寫(xie) 就“天下第二泉”的瀟灑……惠山茶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獨特的文化符號,綿延千年,遠播海外。

  近期,無錫博物院舉(ju) 辦“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茶會(hui) 人文主題特展”,通過100多件精品文物展現了無錫茶文化千年發展史,讓觀眾(zhong) 領略惠山茶會(hui) 的清雅意韻。展覽分為(wei) “山中有盛名”“名山聚名士”“歸山煮新茶”“新茶引風尚”4個(ge) 單元,重點講述了惠山茶會(hui) 這一重要文化事件以及其對宮廷茶事、文人茶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響。

  惠山石泉有盛名

  無錫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素無崇山之勝,其轄內(nei) 惠山屬天目山支脈,最高峰不過300餘(yu) 米。自南朝湛挺在惠山東(dong) 麓修建曆山草堂開始,一批寺觀名園、山居庵舍先後在惠山建造起來。中唐時期,陸羽來到惠山,寫(xie) 下《遊慧山寺記》。陸羽一生嗜茶,精於(yu) 茶道。相傳(chuan) 他品評天下泉水20種,認定廬山康王穀水簾水為(wei) 第一,無錫惠山石泉為(wei) 第二。惠山石泉為(wei) 裂隙泉,經千岩滌濾、鬆根浸潤,甘冽清爽,宜於(yu) 煮茶。後人將惠山泉稱為(wei) 陸子泉,也稱天下第二泉(簡稱二泉)。

  中唐之後,飲茶之風日盛,惠山泉為(wei) 達官貴人所青睞。宋代唐庚《鬥茶記》記載,晚唐宰相李德裕喜愛飲用惠山泉水,地方官員特意設置驛站,千裏迢迢運送惠山泉水至長安。

  惠山泉名揚天下,四方茶客前來汲取泉水,關(guan) 於(yu) 二泉煮茶的詩篇、畫作數不勝數。展覽中有一幅文徵明次子文嘉的《二泉圖卷》,描繪了明代吳地雅士遊惠山、賞二泉的情景。從(cong) 圖中可以看到,明中晚期二泉的形製跟現在相似,分為(wei) 上池、中池、下池,泉池旁邊建有二泉亭。文嘉此圖為(wei) 小青綠著色,行筆穩實,皴染秀潤,畫境幽澹。從(cong) 圖上款署可知,此圖繪於(yu) 萬(wan) 曆辛巳年(1581年),為(wei) 文嘉晚年作品。圖後有李夢陽行楷書(shu) 七言《奉謝惠山泉詩》,書(shu) 法用筆嚴(yan) 謹細致,具有濃厚的書(shu) 卷氣。

  明末書(shu) 畫家項聖謨的《琴泉圖軸》展現了儲(chu) 存泉水的方式。圖中有大小水缸、水罐,上麵蓋著竹編蓋子。惠山泉因宜茶而極受歡迎,成為(wei) 饋贈的珍貴禮品,人們(men) 不遠千裏將泉水運輸出去,為(wei) 此總結出不少運輸保鮮的方法。宋代李昭玘《記白鶴泉》雲(yun) :“惠山當二浙之衝(chong) ,士大夫往來者貯以罌瓶,以籜封竹絡,漬小石其中,犯重江,涉千裏,而達京師”。宋人“漬小石其中”,通過放置小石在水中來保持泉水新鮮。周輝《清波雜誌》中記載了一種沙洗保鮮法,用細沙將水過濾一下,去掉其塵汙雜味,號稱“拆洗惠山泉”。

  竹爐煮茶聚名士

  在曆代文人茶會(hui) 中,圍繞惠山竹爐展開的茶會(hui) 雅集綿延百餘(yu) 年,留下了大量詩文、書(shu) 畫。竹茶爐不僅(jin) 是煮茶之器,更是文人寄寓情感的載體(ti) ,具有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

  竹爐相傳(chuan) 為(wei) 明初惠山寺住持性海法師與(yu) 無錫文人、畫家王紱合作創製而成,後邀眾(zhong) 人圍爐煮茗,王紱特此繪圖賦詩。之後文人雅士陸續唱和,其中不乏邵寶、祝允明、唐寅等吳地名士。

  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所繪《碧山吟社圖卷》是惠山雅集的生動寫(xie) 照。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秦旭於(yu) 惠山倡建“碧山吟社”,發起時共由10位“斯文老人”組成。吟社成員縱情山水,品茗賦詩,風雅至極,引得時人追慕稱頌。碧山吟社成立時沈周雖未蒞臨(lin) ,但亦有所耳聞,並應秦家之邀為(wei) “梁溪十老”繪像留念。畫卷前半部分是二泉亭、泉池與(yu) 茂林修竹,後半部分則是正在吟詩行樂(le) 的諸老。

  明代丁雲(yun) 鵬《煮茶圖軸》描繪了文人在玉蘭(lan) 樹下烹茶的場景。畫中主人公盤腿坐於(yu) 榻上,左手掐指,低頭望著煮茶的竹爐。一老嫗、一男仆在旁伺候。榻前方桌上擺放著成套茶具和盆景。畫中竹爐整體(ti) 為(wei) 上圓下方形,與(yu) 典籍中“圓上而方下”的描述一致。此圖設色秀麗(li) ,線條繁複,為(wei) 鐵畫銀鉤的精品。

  竹爐煮茶不僅(jin) 是文人雅事,也影響了宮廷飲茶風尚。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到無錫惠山聽鬆庵竹爐山房烹茶,對竹茶爐十分喜愛,命吳地竹工仿製攜帶回京。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陸續向蘇州、江寧織造訂了20多件竹茶爐,置於(yu) 各處茶舍。他還寫(xie) 了一首《仿惠山聽鬆庵製竹壚成詩以詠之》記述仿製竹爐的過程。

  此次展覽中展出了一件原藏於(yu) 紫禁城重華宮內(nei) 的竹茶爐。此爐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部分,上圓下方,上為(wei) 炭爐,內(nei) 以泥作壁,外包竹絲(si) 編織;下為(wei) 方形火灶,開長方形風口,邊框以竹作架,並以寬細竹絲(si) 編織六角篾紋包裹。銚座為(wei) 銅製並鑄有紋飾,圓、方爐上下皆有紅銅護圈,做工精巧細致。

  茶風錫韻傳(chuan) 海外

  明清時期,以紫砂茶具和陽羨茶為(wei) 物質載體(ti) 的無錫茶文化備受推崇,並通過海上絲(si) 綢之路傳(chuan) 播到海外。

  此次展覽中的東(dong) 陵南瓜壺是無錫宜興(xing) 紫砂壺珍品,由素有“花器聖手”之稱的清代名匠陳鳴遠製作,現藏於(yu) 南京博物院。此壺以瓜為(wei) 壺體(ti) ,瓜蒂為(wei) 壺蓋,瓜蔓為(wei) 壺把,瓜葉盤旋成壺嘴,造型生動自然,獨具匠心。壺身題詞“仿得東(dong) 陵式 盛來雪乳香 鳴遠”,並壓鈴陽文篆體(ti) “陳鳴遠”方印。

  宜興(xing) 紫砂壺與(yu) 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關(guan) 係密切。明末清初,福建隱元禪師受日本長崎諸寺邀請,赴日弘法,後開辟日本黃檗宗。隱元禪師將明代盛行的飲茶方式——煎茶帶到日本,其所用茶具被稱為(wei) “煎茶五器”,包括茶爐、砂銚、茶罐、茶杯和茶壺,其中的茶壺特指宜興(xing) 紫砂壺,該壺至今仍保留在日本萬(wan) 福寺。隨著煎茶的流行,宜興(xing) 紫砂壺供不應求,日本常滑地區對其進行仿製。清光緒年間,紫砂藝人金士恒受日本常滑地區邀請,赴日本傳(chuan) 授宜興(xing) 紫砂壺製作技藝。

  宜興(xing) 紫砂茶具還遠銷歐洲,由於(yu) 價(jia) 高且不易得,歐洲當地也開始仿製中國茶具。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荷蘭(lan) 、英國、德國等地工匠都成功仿製出宜興(xing) 紫砂器。展廳裏有一件清代英國仿宜興(xing) 六角方形提梁壺,顏色為(wei) 大紅色,紋飾精美。它與(yu) 傳(chuan) 統紫砂壺有著明顯區別,主要體(ti) 現在原料上,傳(chuan) 統紫砂壺以紫砂泥為(wei) 原料製成,而這把壺應為(wei) 英國本土河泥所製,泥質細膩,不具有砂質感。宜興(xing) 紫砂壺的流行促成了歐洲陶瓷茶壺的創製,掀起了“紅色瓷器”風潮,在歐洲陶瓷史上寫(xie) 下精彩的一章。

  如今,惠山腳下依舊茶館遍布,茶客絡繹不絕,傳(chuan) 承千年的茶文化在當代魅力不減。

  無錫博物院院長肖煒介紹,此次展覽注重空間營造和新技術應用,著力打造沉浸式觀展體(ti) 驗。展覽期間舉(ju) 辦了一係列豐(feng) 富的社教活動,如茶藝展示、茶盞繪畫、茶文化知識講座等。無錫博物院還提取文物元素,設計了“竹爐生煙”茶飲套裝、“來試人間第二泉”紫砂茶具等20款文創產(chan) 品,讓觀眾(zhong) 把茶文化帶回家。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