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京港兩地攜手共進 搭建綠色絲綢之路平台

發布時間:2022-12-16 10:53:00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 (池夢蕊)12月14日,第25屆京港洽談會(hui) 京港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專(zhuan) 題活動在國家會(hui) 議中心舉(ju) 行。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來現餘(yu) 在致辭中表示,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京港兩(liang) 地有基礎、有能力、有責任進一步攜手共進,做綠色絲(si) 綢之路的倡導者和建設者。

  專(zhuan) 題活動以“共商京港綠色合作 共建綠色絲(si) 綢之路 共享綠色發展成果”為(wei) 主題,由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北京節能環保中心、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共同主辦。

  本場活動旨在通過雙方政府、商會(hui) 和企業(ye) 間深入溝通交流,聚焦服務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推動京港兩(liang) 地企業(ye) 攜手開拓“一帶一路”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國際市場,促進綠色產(chan) 業(ye) 國際雙向投資合作,持續深入推進京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走深走實。

  北京:綠色產(chan) 業(ye) 集聚優(you) 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

  能源結構清潔化水平顯著提升。2021年全市清潔能源比重為(wei) 69.9%,比2012年提高26.7個(ge) 百分點。多年來,北京碳效、能效水平始終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you) 水平,2021年全市萬(wan) 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能耗較2012年分別累計下降48%和38%。

  低碳發展模式深刻轉型。在產(chan) 業(ye) 轉型調整中,北京堅持低碳發展,堅持“有取有舍”,加快退出高耗能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高精尖產(chan) 業(ye) ,已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ye) 兩(liang) 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形成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多個(ge) 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

  香港:綠色金融首發優(you) 勢

  香港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一大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擁有眾(zhong) 多開展綠色投資及綠色資產(chan) 管理的國際機構、第三方評價(jia) 服務機構,形成了許多綠色金融領域的首發性實踐。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shu) 長王文傑表示,未來,我們(men) 期待充分發揮北京綠色產(chan) 業(ye) 集聚優(you) 勢和香港綠色金融首發優(you) 勢,共同交流金融支持綠色技術研發、推廣和產(chan) 業(ye) 化運用、應對氣候變化等經驗,推動更多綠色金融合作成果落地並形成示範樣板;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需求,加強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國際投資合作。

  作為(wei) 本次活動的重要成果之一,北京市綠色絲(si) 綢之路創新服務基地授牌成立。北京節能環保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北京市綠色絲(si) 綢之路創新服務基地將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宗旨,堅持平等互利共贏原則,以“創新與(yu) 服務”為(wei) 主線,以“對接近百國家、聯動百家企業(ye) 、匯聚上千人才”為(wei) 目標,建立推進綠色絲(si) 綢之路專(zhuan) 業(ye) 支撐服務平台體(ti) 係,促進綠色產(chan) 業(ye) “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合作與(yu) 融合發展,以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五子”聯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率先打造引領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的北京創新服務品牌和高標準試驗示範。

  基地堅持立足國內(nei) 、麵向國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深化“三平台一智庫”建設,紮實推進交流合作、宣傳(chuan) 培訓、服務對接、信息共享、展覽展示、拓展渠道、人才培養(yang) 、要素聚集等工作任務。具體(ti) 如下:

  ——國際合作交流推介平台。每年舉(ju) 辦綠色絲(si) 綢之路創新合作論壇;與(yu) 國際組織、駐華使館、北京友城加強合作,建立溝通機製、推進合作項目,積極吸引服務綠色國際組織落戶北京;每年舉(ju) 辦“沿線國家使節和駐華商會(hui) 代表走進北京綠色企業(ye) 交流活動”,推介北京綠色低碳技術和創新解決(jue) 方案;推動綠色國際人才培訓、交流等,組織在京留學生走進基地、走進企業(ye) ,推動北京綠色技術和服務在沿線國家的快速拓展與(yu) 深度融合;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hui) 平台上設立北京市推進綠色絲(si) 綢之路創新合作展區,遴選出一批項目和新技術,展示北京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yu) 綠色發展工作成果,促進北京綠色產(chan) 業(ye) 技術產(chan) 品雙向合作。

  ——綠色產(chan) 業(ye) 創新培育平台。促進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技術、綠色貿易、綠色金融等各產(chan) 業(ye) 領域發展,每年舉(ju) 辦“綠色絲(si) 綢之路創新實踐經驗交流會(hui) ”,加強北京綠色發展經驗、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策劃組織舉(ju) 辦多種形式的專(zhuan) 業(ye) 交流、實地考察等活動,促進綠色產(chan) 業(ye) 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創新建立綠色技術宣傳(chuan) 推廣和創新合作展廳,積極開展對本市綠色絲(si) 綢之路工作成效和綠色適用技術的對外宣傳(chuan) 和推介。

  ——綠色項目對接服務平台。開設北京市綠色絲(si) 綢之路創新服務APP平台,為(wei) 企業(ye) 提供和推送國別情況、“兩(liang) 區”政策解讀、交流活動、商務法律、合作需求、市場情況、風險防範等信息服務和谘詢;開展“綠色絲(si) 綢之路綠色創新合作項目數據庫”建設,征集沿線國家綠色合作項目,爭(zheng) 取納入北京市數字化招商引資綜合服務平台,積極培育“走出去”“引進來”綠色合作項目。建立“綠色絲(si) 綢之路企業(ye) 創新服務包”,針對問題量身定製服務方案,提升企業(ye) 參與(yu) 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的積極性。

  ——國際規則和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智庫。研究國際綠色產(chan) 業(ye) 投資、商貿等領域法律法規和國際通行規則,為(wei) 本市與(yu) 國際綠色經貿規則對接提供智力支撐。走訪、調研本市外向型節能環保企業(ye) ,開展國際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態勢、綠色創新技術發展動向等調研,為(wei) 促進本市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專(zhuan) 業(ye) 支撐。

  活動現場,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來現餘(yu) 介紹北京市新時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與(yu) 香港一道推進共建綠色絲(si) 綢之路工作構想。

  來現餘(yu) 提出,首先是深入推進京港兩(liang) 地在“雙碳”領域的合作。在低碳領域的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麵,共同開發氫能、低速風電、高效光電、先進儲(chu) 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術以及數字技術與(yu) 能源技術深度融合技術,推動技術創新範式變革,實現創新突破加速。在綠色金融方麵,北京正在積極承建全國自願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建設麵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香港將打造區域內(nei) 綠色金融樞紐作為(wei) 目標,兩(liang) 地就進一步豐(feng) 富綠色金融生態方麵具有廣闊合作空間。在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方麵,共同研究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提高應對極端天氣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韌性。在全民參與(yu) 和人才培訓方麵,開展深層次的探索與(yu) 實踐。

  同時,搭建綠色絲(si) 綢之路平台,為(wei) 共建國家雙碳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務。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的訴求,需要統一的行動。京港兩(liang) 地應圍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實際,共同倡導並建設綠色絲(si) 綢之路平台,聚焦綠色能源、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從(cong) 技術、資金、工程、信息、人才、標準等多方麵為(wei) 共建國家提供服務,使京港兩(liang) 地成為(wei) 綠色絲(si) 綢之路推進雙碳建設的引領者,使綠色絲(si) 綢之路平台成為(wei) “雙碳”信息的策源地。

  綠色絲(si) 綢之路平台功能包括低碳大數據分析、低碳技術交流與(yu) 轉移、低碳產(chan) 業(ye) 交流合作、人才培訓、熱點問題聯合研究等,並定期發布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白皮書(shu) ,適時籌辦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創建對外交流示範推廣基地等,推動“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雙向開放、融合發展,深化共建國家在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合作,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升級,以綠色低碳的技術、產(chan) 品與(yu) 知識信息服務為(wei) 橋梁,為(wei) 共建國家應對氣候挑戰提供積極有效的支持,持續推進共建國家氣候領域國際合作,務實推動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走深走實。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