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嚴密法治保護生物多樣性
本報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倪弋)1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報告和15個(ge) 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典型案例。報告指出,作為(wei) 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人民法院深入貫徹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堅持公正司法、守正創新,用最嚴(yan) 格製度最嚴(yan) 密法治保護生物多樣性,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道路,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司法實踐。
報告顯示,2013年以來,各級人民法院共審結涉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審案件18.2萬(wan) 件,涉及中華鱘、藏羚羊、紅豆杉等中國典型、獨有野生物種和穿山甲、噬人鯊、珊瑚等全球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要素涵蓋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漁業(ye) 及林業(ye) 資源、動植物檢驗檢疫、植物新品種等不同類型。最高法及時發布或更新涉生物多樣性保護各領域司法解釋,明確危害生物多樣性犯罪新形態打擊路徑。全環節、全要素、全鏈條打擊危害陸生生物物種違法犯罪行為(wei) ,明確細化破壞生態行為(wei) 發生地認定規則,司法守護野生動植物群落安全。從(cong) 禁漁期、禁漁區、禁用工具或方法等不同角度出發,打擊非法捕撈水產(chan) 品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有力保護水生生物物種安全。
與(yu) 此同時,最高法出台司法政策文件15部,製定《關(guan) 於(yu) 審理森林資源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21部,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環境資源專(zhuan) 題指導性案例26件、典型案例26批280件,豐(feng) 富綠色裁判規則,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價(jia) 值導向。
在提升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能力水平方麵,最高法指導各級人民法院結合特殊生態區域保護需求,紮實推進以生態係統或生態功能區為(wei) 管轄單位的跨行政區劃環境資源專(zhuan) 門審判機構建設,全國法院累計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專(zhuan) 門機構或組織2426個(ge) 。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歸口審理,建立以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係統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為(wei) 單位的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製,打造掌握多領域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審判隊伍,覆蓋四級法院的專(zhuan) 門審判體(ti) 係不斷強化,我國成為(wei) 全球唯一建成覆蓋全國各層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體(ti) 係的國家。
在推動完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規則方麵,最高法與(yu)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功舉(ju) 辦世界環境司法大會(hui) ,起草並推動通過《世界環境司法大會(hui) 昆明宣言》,係統應對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等全球生態環境三大危機,提出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原則、損害擔責原則“三大法治原則”,為(wei) 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內(nei) 的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司法方案。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7日 1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