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續寫文物考古工作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2-12-17 13:00:00來源: 山西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為(wei) 做好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擘畫了藍圖,提供了指南。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始終堅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物工作的係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為(wei) 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科技水平,全力做好考古工作。

  建設全國首座“地下考古方艙”,創新考古發掘模式

  近年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深度參與(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推進大遺址調查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11月29日,我省自主設計的全國第一座地下考古方艙已經在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現場投入使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梁憲亮指著微信上的兩(liang) 幅圖片對記者說,這是2020年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的發掘現場,這是2022年11月下旬發掘現場的模樣。一樣的考古發掘,截然不同的畫風,這種變化需要從(cong) 北白鵝地下考古方艙的建設說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多學科跨領域協同,加強現代科學技術在田野考古中的應用,不斷提升考古發掘現場的發現、分析及記錄能力和水平,將垣曲北白鵝墓地2022年度考古發掘列為(wei) 深入推進多學科合作的考古學研究試點。該院聯合山東(dong) 大學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an) 學院、複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同時,創新考古發掘模式,按照把“工地變成實驗室”的考古發掘新理念,在地下4.6米的M1020槨室原位建設考古發掘地下方艙,將墓室整體(ti) 置於(yu) 實驗室內(nei) 進行精細化發掘。地下方艙配備了溫濕度調控設備、新風係統、超景深視頻顯微係統、成分分析儀(yi) 器設備、紅紫外相機、多波段光譜儀(yi) 、遠程視頻係統、延遲攝影設備及全程影像記錄設施等,能夠實現溫濕度控製、現場科學分析和保護、現場遠程視頻連線等功能。在地下考古方艙內(nei) ,借助相關(guan) 儀(yi) 器、設備和環境控製技術,對M1020實施了精細化考古發掘,積極開展有機質、無機質遺存的探測、識別及采集等工作,獲取了較多有機物信息和資料。相關(guan) 考古實踐對於(yu) 進一步提升痕跡遺存及痕量遺存的識別和記錄具有重要意義(yi) ,為(wei) 深入推進多學科合作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解決(jue) 方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與(yu) 藏品部主任南普恒稱,北白鵝地下考古方艙從(cong) 去年開始策劃,於(yu) 今年7月啟動建設,在11月下旬正式投入使用。這座考古方艙是一個(ge) 80平方米左右的實驗室,是他與(yu) 同事們(men) 的原創設計,和三星堆遺址上的智慧考古實驗室不同,這是全國第一座建在4.6米深地下的考古方艙,它把一處正在發掘的大型貴族墓葬嚴(yan) 嚴(yan) 實實地包了起來。

  關(guan) 於(yu) 方艙考古和田野考古的不同之處,南普恒解釋說,考古方艙配有可升降的發掘平台,既方便文物調運,又避免了考古隊員和文物標本直接接觸,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出土文物的原始環境和曆史信息。如方艙裏的多波段光譜探測儀(yi) ,它可以在被泥土包裹的古老文物上,發現那些我們(men) 肉眼看不到的神秘信息。

  2020年4月,運城垣曲北白鵝村發現了一處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葬群,勘探出墓葬200多座。兩(liang) 年多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後對該墓地中的30多處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文物500多件套,其中帶銘文的青銅器多達50件。該墓葬群的發掘對研究和探討兩(liang) 周時期的政治格局、畿內(nei) 采邑分封製度及晉南地區兩(liang) 周時期的埋葬製度、人群族屬、社會(hui) 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參考,對探索晉南地區文明化進程與(yu) 中原地區的聯係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垣曲北白鵝墓地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裏的發掘工作一直在持續進行。今年作為(wei) 全省科技考古精細化考古的試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選擇把全國首創、全省第一座地下考古方艙建在了北白鵝墓地,隨後還將有2.0版的可移動考古方艙投入到全省眾(zhong) 多考古現場。

  把文物資源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堅持深化考古研究,扛牢文物資源大省責任,不斷用考古重大成就實證我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一萬(wan) 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翼城北撖、芮城坡頭、沁水八裏坪、興(xing) 縣碧村、聞喜上郭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考古發掘取得重要突破,“經天緯地、照臨(lin) 四方”的中國文明起源陶寺模式得到充分論證。

  在全省上下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之際,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各部門緊扣工作職責,迅速掀起“大學習(xi) ”“大討論”熱潮,多渠道、多載體(ti) 組織開展學習(xi) ,深入領會(hu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11月1日,為(wei) 探尋文明源頭,找尋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山西印跡,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聯合山西博物院重點推出了《大政之源》文物考古展,240餘(yu) 件珍貴文物的展出,旨在以考古實證我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一萬(wan) 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科學地揭示山西在中華文明曆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探尋文明源頭,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11月16日,“文耀金泉——張頷先生的古幣文世界”展覽開幕式暨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2周年座談會(hui) 在山西考古博物館舉(ju) 行,這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繼“大家張頷——侯馬盟書(shu) 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百年特展”“著墨家山——張頷先生與(yu) 他的家鄉(xiang) 介休”之後推出的又一個(ge) 關(guan) 於(yu) 張頷先生的專(zhuan) 題展覽。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表示,展覽選擇在張頷先生誕辰之日開展是為(wei) 了深切緬懷張頷先生對山西考古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的曆史貢獻,我們(men) 要深刻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物工作的係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發揚老一輩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治學精神,把寶貴的文物資源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

  新征程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將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進一步找準考古工作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中的科學定位,明晰考古工作在新型城鎮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戰略中的職責定位,集聚力量,努力開拓考古事業(ye) 新局麵。(記者孟苗)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