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推進中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論)

發布時間:2022-12-20 09:3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推進中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促進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這體(ti) 現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中醫藥事業(ye) 的高度重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緊緊圍繞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奮力推進中醫藥事業(ye) 和中醫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中國式現代化要以衛生健康服務體(ti) 係現代化為(wei) 支撐。中醫藥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瑰寶,為(wei) 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新時代中醫藥事業(ye) 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為(wei) 人民謀健康。長期以來,北京中醫藥大學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醫辦學,推動優(you) 質資源惠及基層百姓。我們(men) 通過醫療聯盟、醫聯體(ti) 等模式“直通”200餘(yu) 家基層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點。我們(men) 緊扣人民健康需求,聚焦行業(ye) 急需、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麵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積極組織專(zhuan) 家開展科技攻關(guan) 、遠程會(hui) 診,編寫(xie) 《新冠肺炎中醫診療手冊(ce) 》,指導臨(lin) 床防治及研究。我們(men) 充分發揮中醫藥優(you) 勢,守護人民群眾(zhong) 全生命周期健康。我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教授的研究成果——中醫體(ti) 質辨識法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讓中醫藥在國家公共衛生事業(ye) 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醫藥高等院校作為(wei) 人才培養(yang) 和科技創新的高地,肩負著為(wei) 中醫藥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中醫藥高等教育規模持續增長,累計培養(yang) 出數百萬(wan) 中醫藥專(zhuan) 門人才。著眼於(yu) 未來,中醫藥高等教育必須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以新理念、新高度、新舉(ju) 措不斷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提升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這要求我們(men) ,堅守教育質量生命線,夯實中醫藥院校裏中醫藥專(zhuan) 業(ye) 的主體(ti) 地位;堅持中醫藥教育姓“中”,強化中醫思維和中醫臨(lin) 床能力培養(yang) ;打破學科壁壘,完善多學科交叉的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模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ang) 優(you) 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我們(men) 要充分認識到創新對於(yu) 中醫藥現代化的重大意義(yi) ,深刻把握創新是中醫藥現代化的第一動力。要堅持守正創新,中醫藥現代化必須堅持“中主它隨”,傳(chuan) 承創新中醫藥理論,創新中醫藥實踐,開展中醫藥研究;要強化有組織科研,針對中醫藥基本理論的現代研究、中醫經典的傳(chuan) 承挖掘、重大疾病的中醫藥防治等重點方向,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向重大科技項目集聚;要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深化協同創新,圍繞優(you) 勢學科、特色學科方向,優(you) 化配置創新資源,推進政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構建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等力量多元參與(yu) 機製。

  中醫藥高等教育發展要堅持“四個(ge) 麵向”,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為(wei) 各類人才搭建幹事創業(ye) 的平台,讓每一位師生職工都有強烈的歸屬感、獲得感、榮譽感,從(cong) 而為(wei) 中醫藥事業(ye) 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要深化管理體(ti) 製機製改革,提升中醫藥人才評價(jia) 和激勵機製的針對性與(yu) 科學性,激發人才活力;要傳(chuan) 承創新中醫藥文化,加強“中醫文化學”學科建設,深挖中醫經典文獻精髓,詮釋中醫藥文化哲學內(nei) 涵;要營造人心向學的辦學氛圍,努力實現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匯聚強大合力。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ang) 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隻要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you) 勢,就一定能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作者為(wei) 北京中醫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4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