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共品茶香茶韻(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2022-12-20 09:4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共品茶香茶韻(人民時評)

  涉及15個(ge) 省(區、市)的44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涵蓋綠茶、紅茶、烏(wu) 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再加工茶等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和相關(guan) 習(xi) 俗……前不久,“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申遺成功。至此,我國共有43個(ge) 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名冊(ce) ,居世界第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對於(yu) 弘揚中國茶文化很有意義(yi) ,“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茶,源自中國,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飲品,也是中華文化的亮麗(li) 名片。茶在中國種植製作曆史悠久,品類繁多。從(cong) 製茶技藝在口傳(chuan) 身授中實現代際傳(chuan) 承,為(wei) 多民族實踐所共享和珍視,到茶葉作為(wei) “使者”,通過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在世界各地廣泛傳(chuan) 播……一杯茶,千年香,萬(wan) 裏傳(chuan) ,為(wei) 文化多樣性和文明創造力寫(xie) 下生動注腳。

  品茶品味品人生。不同的茶滋味相異,衝(chong) 泡方式有別,但每一葉茶,都汲取著大自然的養(yang) 分,積澱著精益創造,映照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茶之道,折射出中國與(yu) 世界的相處之道,也給今人以啟示。非遺是能夠穿越曆史、跨越國界的寶貴財富。我們(men) 相信,“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申遺成功,必將助力茶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更好展示中國非遺保護成就,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位英國導演在參與(yu) 拍攝講述“茶”故事的紀錄片後說:“希望把我心中的茶葉王國介紹給世界。”放眼神州,像茶文化一樣的瑰寶,數不勝數。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以中國式浪漫驚豔世界。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上,多彩的非遺展演引人駐足,“上海非遺客廳”給人以獨特體(ti) 驗。承載著中華文化基因的寶貴文化遺產(chan) ,融通古今、連接中外,提升了中華兒(er) 女的文化自信,也為(wei) 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正能量。

  非遺的魅力源自曆史悠久,非遺的活力在於(yu) 傳(chuan) 承創新。不久前,《保護世界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公約》通過迎來50周年,在紀念活動上,可持續發展、公眾(zhong) 參與(yu) 等概念被多次提及。時代變遷,如何精心守護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中國申遺成果豐(feng) 碩,亮眼之處,不隻體(ti) 現在數量增加、類型多元,為(wei) 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中國色彩”,更在於(yu) 以行踐諾,為(wei) 世界非遺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以“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為(wei) 例,為(wei) 增強項目傳(chuan) 承活力,相關(guan) 社區、群體(ti) 和個(ge) 人成立保護工作組,舉(ju) 辦保護傳(chuan) 承培訓班,建立研學基地,讓更多人都有機會(hui) 成為(wei) 茶文化傳(chuan) 承者。如此,“活起來”的不單是技藝,更是民族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記憶。

  近年來,“非遺熱”廣受關(guan) 注。數字賦能、科技助力,促進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升級;傳(chuan) 統手藝跨界創新、“碰撞”靈感火花,非遺以現代、時尚的形象“圈粉”無數;傳(chuan) 承人走進社區、走進校園,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打開”非遺。在人們(men) 真實具體(ti) 的觸摸感知中,非遺變得更有魅力。從(cong) 原汁原味又符合當代審美的表演藝術,到巧奪天工又隨手可用的製作技藝,從(cong) 留住鄉(xiang) 愁的習(xi) 俗,到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在活態傳(chuan) 承中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更好激發非遺的活力。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文化遺產(chan) 的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就一定能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深沉的文化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5日 第 14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