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泰安肥城市:減壟增地 助農增收
山東(dong) 省肥城市探索實施“減壟增地”模式
減去田壟 助農(nong) 增收
本報記者 徐錦庚 李 蕊
2021年,山東(dong) 省肥城市探索實施“減壟增地”模式,擇優(you) 遴選50畝(mu) 以上成方連片種植的大戶作為(wei) 實施主體(ti) ,同時支持種植大戶、托管經營組織或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投資建設噴灌等基礎設施,提升種糧綜合效益。
“現在掙得多了,幹活兒(er) 也輕鬆多了。”在田裏,安駕莊鎮蔡家顏子村種糧大戶肖紅霞望著自家的田地說。
安駕莊鎮以平原為(wei) 主,擁有肥沃耕地10.5萬(wan) 畝(mu) ,蔡家顏子村總共有120戶、486人,有兩(liang) 戶村民田地過千畝(mu) ,肖紅霞就是其中一戶。
小麥傳(chuan) 統種植模式的田壟寬度一般在30到45厘米,通過去壟,可以增加可觀的有效種植麵積。特別是在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地塊上,田間生產(chan) 路、澆水溝渠等也能大幅減少,進一步增加種植麵積。
“今年小麥畝(mu) 產(chan) 平均1416.5斤,比‘減壟增地’前顯著增產(chan) 。”肖紅霞告訴記者,今年的小麥價(jia) 格處於(yu) 高位,加上使用噴灌滴灌,大幅節約了用電、用水、用工成本,“我們(men) 的收益增加了不少。”
“減壟增地”看似隻是去掉了田間的一道凸埂,實際上需要高科技作業(ye) 才能實現最大效益。這種模式需要投入一定資金建設微噴帶、立杆式噴灌、地埋式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備,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投資回報率低、回本周期長。因此,必須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現“成方連片”規模化經營。
“我們(men) 流轉了3個(ge) 村1000多名村民的土地。參與(yu) 流轉土地的村民每畝(mu) 地每年能有900多元的收入,空閑時間還可以到合作社務工。”安駕莊鎮地龍農(nong) 機合作社理事長汪龍介紹。
肥城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劉敏介紹,為(wei) 解決(jue) 群眾(zhong) 前期投入大的困難,肥城市財政列支1000萬(wan) 元資金,針對50畝(mu) 以上的規模經營主體(ti) 開展補貼。同時,與(yu) 省農(nong) 擔公司聯合推出噴灌節水設備購置惠農(nong) 貸產(chan) 品,在實施主體(ti) 承擔不低於(yu) 投資30%的基礎上,提供10萬(wan) —300萬(wan) 元貸款,並享受政府惠農(nong) 貸補貼。
“今年肥城市‘減壟增地’種植麵積達4.3萬(wan) 畝(mu) ,一年種兩(liang) 季糧,預計可增產(chan) 860萬(wan) 斤糧食。”劉敏說,肥城市“減壟增地”模式計劃到2025年實現全覆蓋。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4日 第 15 版)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