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多文藝精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原標題:用更多文藝精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
核心閱讀
隨著生活水平和欣賞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與(yu) 日俱增。這就要求我們(men) 跟上時代發展,用好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用好新技術新媒介,積極拓寬文化惠民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時效性,讓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更好抵達人民群眾(zhong) 。
不僅(jin) 要了解人們(men) 對文藝的共性需求,也要探究不同人群的個(ge) 性需求;既要有反映時代發展的主題性大作品,也要有展現身邊幸福生活、情感真摯細膩的“小而美”創作。
將豐(feng) 富文化供給和鍛造文藝精品結合起來,將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不斷推出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藝精品,才能真正發揮文藝反哺人民、激勵人民的作用。
從(cong) 科幻小說《三體(ti) 》蜚聲海內(nei) 外到“科幻十條”出台,短短10餘(yu) 年時間,科幻文藝快速發展,從(cong) 小眾(zhong) 文藝走入大眾(zhong) 視野,成為(wei) 深受人們(men) 喜愛的文藝類型。2023年,四川成都將舉(ju) 辦第八十一屆世界科幻大會(hui) ,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出當今中國科幻受到世人矚目。
不僅(jin) 是科幻。近年來,沉浸式演藝項目逐漸推廣,舞台劇佳作一票難求,網絡視聽節目蓬勃湧現……文藝領域的創新創造,正轉化為(wei) 源源不斷的文化供給。這些現象啟發我們(men) 思考如何深入認識人民群眾(zhong) 對文化的新需求新期盼,怎樣立足時代條件豐(feng) 富文化供給,提升文化產(chan) 品質量,讓更多富有營養(yang) 的精神食糧帶給人們(men) 更多文化獲得感。
拓寬文化惠民渠道,讓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更好抵達人民群眾(zhong)
盡管室外寒風瑟瑟,屋內(nei) 的綠色植物依然生機勃勃,滿架的圖書(shu) 、牆上的甲骨文書(shu) 法作品散發著書(shu) 香墨韻。河南安陽殷都區丹楓園廣場的甲骨文書(shu) 屋,成為(wei) 群眾(zhong) 家門口的城市書(shu) 房。兩(liang) 年前,河南安陽提出“三年建設100座甲骨文書(shu) 屋”的目標。截至目前,已有102座甲骨文書(shu) 屋建成投用,累計流通圖書(shu) 31萬(wan) 冊(ce) ,日均訪問量1.1萬(wan) 餘(yu) 人次。小而美的甲骨文書(shu) 屋已經成為(wei) 當地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據文旅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shu) 館3215個(ge) 、文化館3316個(ge) 、文化站4.02萬(wan) 個(ge) 、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wan) 個(ge) ,所有公共圖書(shu) 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在城市,一座座文化場館、文化地標拔地而起,“文化驛站”“城市書(shu) 房”等文化空間,讓人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you) 質文化服務;在鄉(xiang) 村,文化服務中心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文化家園,農(nong) 村電影放映工程把精彩影片送到大山深處,“送戲下鄉(xiang) ”讓田間地頭同樣好戲連台。
因場地、時間和表演形式的限製,舞台藝術所能覆蓋的觀眾(zhong) 相對有限,特別是國內(nei) 專(zhuan) 業(ye) 院團的精品劇目,有時更是一票難求。隨著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應用,雲(yun) 演出、雲(yun) 直播等形式流行起來,成為(wei) 人們(men) 休閑生活的文化增量。今年國慶假期,一場別開生麵的“藝享雲(yun) 端 禮讚國慶——精品劇目雲(yun) 上展播周”主題活動火熱舉(ju) 辦,5部舞台藝術精品“雲(yun) 上”呈現,播放量超過5000萬(wan) 。無論是以舞敘事、展現“詩仙”詩意人生的舞劇《李白》,還是匯聚眾(zhong) 多名角、呈現國粹之美的京劇《鎖麟囊》,抑或是慷慨激昂、給人精神震撼的交響合唱音樂(le) 會(hui) 《黃河大合唱》,很多從(cong) 未進過劇院的觀眾(zhong) 借此體(ti) 驗舞台藝術之美,享受雲(yun) 端演出帶來的文藝普惠。
文藝能夠給人帶來審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隨著生活水平和欣賞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zhong) 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與(yu) 日俱增。這就要求我們(men) 跟上時代發展,用好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用好新技術新媒介,積極拓寬文化惠民渠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時效性,讓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更好抵達人民群眾(zhong) 。
拓展細分領域,讓文藝創作生產(chan) 更好滿足多樣化需求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五十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wei) 10.51億(yi) ,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ti) 占比為(wei) 25.8%。互聯網時代圍繞年輕人的相關(guan) 文化產(chan) 品和服務層出不窮,而中老年群體(ti) 的互聯網需求還有待被進一步“看見”和滿足。
近幾年,一方麵很多應用軟件完成了“適老化”改造,降低使用門檻,解決(jue) 老年人看不懂、學不會(hui) 、用不好的問題;另一方麵,一些平台從(cong) 中老年群體(ti) 的具體(ti) 需求切入,設計符合中老年審美特點和操作習(xi) 慣的定製化產(chan) 品,滿足他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幫助人們(men) 創作展示美文佳句、攝影作品的社交軟件“美篇”,在短短幾年內(nei) 聚攏了2億(yi) 用戶,其中有一半用戶年齡超過45歲。另外,電視文藝也不斷深入挖掘中老年人喜歡的內(nei) 容題材,推出一批優(you) 質作品:展現老年人退休生活的輕喜劇《大媽的世界》、麵向老年群體(ti) 的合唱綜藝《樂(le) 齡唱響·全國老年合唱大賽》、關(guan) 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等,都反映了老年人積極的生活態度,贏得觀眾(zhong) 共鳴。
要滿足不同人群的細分需求,差異化、分眾(zhong) 化的文藝創作生產(chan) 和文化供給勢在必行。近年來,少兒(er) 文藝更注重結合心理學、認知科學、教育學等學科知識,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受眾(zhong) 進行精準化創作。比如當下的少兒(er) 戲劇、少兒(er) 音樂(le) 會(hui) 、少兒(er) 影視劇創作就越來越注重年齡細分,在閱讀方麵也推出《中國兒(er) 童分級閱讀倡議書(shu) 》《中國兒(er) 童分級閱讀參考書(shu) 目》等。網絡視聽創作更是借助大數據實現精準畫像,向垂直領域深耕。網絡劇中軍(jun) 旅、商場、體(ti) 育競技等題材類型逐漸增多,網絡綜藝裏的美食、科技等題材也以精準定位吸引更多觀眾(zhong) 。
在文化需求個(ge) 性化的今天,越來越豐(feng) 富、越來越細分的文化產(chan) 品不斷湧現。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wei) 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jin) 要了解人們(men) 對文藝的共性需求,也要探究不同人群的個(ge) 性需求;既要有反映時代發展的主題性大作品,也要有展現身邊幸福生活、情感真摯細膩的“小而美”創作。隻有形式、題材、體(ti) 裁、風格、手法上百花齊放、各展所長,人們(men) 才能各取所好、盡得所需。
鍛造文藝精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充盈起來
票房近百億(yi) ,累計觀影超2億(yi) 人次,由《長津湖》和《長津湖之水門橋》組成的係列電影刷新中國電影多項紀錄。成功的背後是所有演職人員的勠力同心和每個(ge) 創作環節的精益求精:集結了七八千人的演員隊伍,整合86家國內(nei) 外後期特效製作公司,影片字幕滾動人名超過1.2萬(wan) 個(ge) ……廣受好評的文藝佳作,必定是創作者以篤定之心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結果。對待文藝創作,隻有刻苦鑽研、千錘百煉,使作品從(cong) 形式到內(nei) 容、從(cong) 呈現到內(nei) 涵都力臻完美,才能經得起人民和時間的檢驗。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產(chan) 品的數量、質量、品位有了更高要求。六季《中國詩詞大會(hui) 》收視總計超過30億(yi) 人次,《萬(wan) 裏歸途》《功勳》等優(you) 秀影視作品廣受好評,《記住鄉(xiang) 愁》《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等傳(chuan) 統文化電視節目成為(wei) 品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海》、滬劇《敦煌女兒(er) 》等叫好又叫座……有溫度、有深度的優(you) 秀作品層出不窮,激發觀眾(zhong) 廣泛情感共鳴。實踐證明,高質量文藝作品永遠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所需要,精品力作不僅(jin) 能贏得口碑,也能贏得市場。提高質量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也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衡量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chan) 品。”將豐(feng) 富文化供給和鍛造文藝精品結合起來,將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結合起來,不斷推出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藝精品,才能真正發揮文藝反哺人民、激勵人民的作用。
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呼喚著文藝內(nei) 容和文藝樣式與(yu) 時俱進地創新創造。希望更多優(you) 秀文藝作品和文化產(chan) 品不斷湧現,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充盈起來、豐(feng) 富起來。
製圖:趙偲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