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珠海鬥門:“智慧一公裏”為幸福加碼

發布時間:2022-12-20 11:09:00來源: 南方日報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是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梁美容的微信名,也是她時刻謹記心中的座右銘。

  梁美容是珠海鬥門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靠著一股不怕輸、不服輸的韌勁,在白蕉海鱸的養(yang) 殖魚塘闖出一片新天地,帶領400多戶村民走上共同富裕路。

  “這條路起步艱辛,但隻要大家一起奮鬥,就能靠雙手創造幸福。”近日,梁美容走進珠海鬥門各村居,充分利用“智慧一公裏”平台,用真情實感和奮鬥故事向群眾(zhong) “零距離”宣傳(chuan) 黨(dang) 的創新理論。

  身邊的事例是最生動的教材,現場的體(ti) 驗是最有效的宣講。近年來,珠海鬥門全麵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動“兩(liang) 中心一平台”深度融合,以融媒體(ti) 中心“中央廚房”為(wei) 指揮中樞,以“學習(xi) 強國”學習(xi) 平台為(wei) 內(nei) 容支撐,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智慧一公裏”平台為(wei) 前端陣地,打造鬥門“理論夜校”等宣講品牌,構建群眾(zhong) 耳邊可聽、眼前可見、指尖可體(ti) 驗的文明實踐學習(xi) 場景。

  黃楊河畔,文明鬥門步履鏗鏘,以開放創新精神凝聚奮進力量,以文明力量凝聚廣泛共識,勾勒出“秀美黃楊 善雅鬥門”的文明圖景,為(wei) 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提供堅強思想保證、豐(feng) 潤道德滋養(yang) 。

  平台疊加

  構建融合發展宣傳(chuan) 新格局

  “藍圖已繪就,號角已吹響!隻要我們(men) 沿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走下去,全麵振興(xing) 、共同富裕的圖景就一定能夠在鬥門實現。”近日,在珠海市鬥門區蓮洲鎮西滘村“智慧一公裏”大屏前,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梁美容與(yu) 20名黨(dang) 員群眾(zhong) 圍坐在一起,暢談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的美好藍圖,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傳(chuan) 播到基層。

  “講得通俗易懂,講到了大家心坎裏,幹勁也更足了!”西滘村老黨(dang) 員吳炳貴聽得仔細,還不時拿筆記錄,“現在生活越來越好,大家都有目共睹,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讓農(nong) 民也成為(wei) 一個(ge) 幸福的職業(ye) 。”

  連日來,珠海鬥門充分利用鬥門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一公裏”平台等陣地,用好“理論夜校”等宣講品牌,通過“文藝+宣講”的模式,以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宣講方式,在輕鬆熱烈的氛圍中,深入解答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場場別開生麵的理論宣講,收獲台下陣陣掌聲。

  而在平日裏,珠海鬥門各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前,生動有趣的“學習(xi) 強國”學習(xi) 內(nei) 容出現在“智慧一公裏”大屏幕上,村民們(men) 看得津津有味。利用這一交互傳(chuan) 播媒介,全區101個(ge) 行政村開展視頻“雲(yun) 宣講”,黨(dang) 的創新理論在充滿鄉(xiang) 音村韻的宣講裏,“飛入尋常百姓家”。

  技術賦能創新宣講方式,是珠海鬥門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的縮影。

  2020年以來,為(wei) 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ti) 中心和“學習(xi) 強國”學習(xi) 平台(下稱“兩(liang) 中心一平台”)同頻共振的放大效應,珠海鬥門主動探索、積極實踐,在全區101個(ge) 行政村建設耳邊的“村村通”廣播係統、眼前的戶外高清電子大屏信息發布係統、指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小程序,探索“智慧一公裏”文明實踐新模式。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智慧一公裏”平台為(wei) 前端陣地,以融媒體(ti) 中心“中央廚房”為(wei) 指揮中樞,以“學習(xi) 強國”學習(xi) 平台為(wei) 內(nei) 容支撐,珠海鬥門在實踐中實現“兩(liang) 中心一平台”互融互通,打通關(guan) 心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構建起“兩(liang) 中心一平台”融合發展的基層宣傳(chuan) 工作新格局。

  理論宣講

  打造體(ti) 驗式文明實踐新模式

  井岸鎮草朗村,是圍海墾田形成的傳(chuan) 統村落。從(cong) 空中俯瞰,村子形似一枚海螺,50米高的獅山就是螺殼的最高點。環繞獅山,村裏房屋鱗次櫛比、呈螺旋形分布,狹窄的村道也隨之蜿蜒曲折。

  近年來,如春風拂過,草朗村被打造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樣板村,61歲的村民周先生感慨道:“村子越來越美,日子也越過越好,精神生活也豐(feng) 富了起來。”

  黃昏前後,周先生會(hui) 準時收聽村裏的“村村通”廣播,或與(yu) 村民相聚到村居廣場的戶外高清電子大屏前,“看看今天又播了什麽(me) 新鮮事?”

  “我們(men) 垃圾分類的技能,就是在這裏學到的。”周先生笑著說,從(cong) 最新的疫情防控信息到綠色環保小竅門,“智慧一公裏”平台的內(nei) 容有趣、實用。

  在珠海鬥門,“智慧一公裏”平台成為(wei)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連接器,將新思想、新精神直達村民家、廣場上、榕樹下、稻田裏,構建群眾(zhong) 耳邊可聽、眼前可見、指尖可體(ti) 驗的文明實踐學習(xi) 場景。

  耳邊可聽。“立足珠海鬥門粵語通行範圍較廣的特點,我們(men) 策劃和實施了一批粵語廣播宣導項目,通過小故事講大道理,用群眾(zhong) 聽得懂的‘大白話’,將新思想、新精神傳(chuan) 播到千家萬(wan) 戶,為(wei) 加強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夯實群眾(zhong) 基礎。”鬥門區融媒體(ti) 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眼前可見。依托覆蓋全區101個(ge) 行政村的“智慧一公裏”平台,珠海市鬥門區融媒體(ti) 中心充分利用“學習(xi) 強國”學習(xi) 平台實時更新的海量資源,將“學習(xi) 強國”中的黨(dang) 史故事、紅色電影、紀錄片、農(nong) 業(ye) 科普欄目等貼近農(nong) 村受眾(zhong) 實際的內(nei) 容,從(cong) 線上導出到線下、從(cong) 手機導出到廣場大屏。

  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就是要把工作做到群眾(zhong) 的心坎裏,讓群眾(zhong) 活動有去處、服務有保障、精神有寄托。

  開展廣場舞教學、農(nong) 業(ye) 技術指導、身邊好人故事分享評議、文化活動演出……在日常實踐中,鬥門各村居以“智慧一公裏”項目為(wei) 核心陣地,便捷利用“學習(xi) 強國”和融媒體(ti) 中心自製資源,廣泛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既增強了文明實踐陣地的用戶黏性,又擴大了“學習(xi) 強國”的覆蓋麵,成為(wei) 打通“兩(liang) 中心一平台”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節點。

  技術賦能

  架設線上線下便民新橋梁

  除了縈繞在耳畔的“村村通”廣播,在“智慧一公裏”項目中,一個(ge) 動動指尖就可以辦成大事的“小程序”同樣影響了很多村民的生活。

  “通過文明實踐小程序,誌願者招募一呼百應!”蓮洲鎮蓮江村黨(dang) 委委員羅巨泉興(xing) 致勃勃地打開手機,展示誌願服務的活動成果。

  蓮江村是珠海鄉(xiang) 村旅遊的“明星村”。今年,通過盤活閑置庭院和土地,該村正在探索“一家一品”和“農(nong) 夫集市”等農(nong) 村致富創業(ye) 項目。在村莊變美的過程中,誌願者成為(wei) 重要的補充力量。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wei) 主陣地,蓮江村招募一支超過80人的誌願服務隊,每逢大小事,就會(hui) 從(cong) 文明實踐小程序上發出誌願者招募令。”羅巨泉說,“小程序”把誌願者招募、調度、安排“一網打盡”,看到消息後,黨(dang) 員先鋒誌願服務隊、鄉(xiang) 村振興(xing) 誌願服務隊等迅速組團,參與(yu) 到文明實踐活動和誌願服務活動中來。

  “指尖可體(ti) 驗”的文明實踐模式,是珠海鬥門打通“兩(liang) 中心一平台”,讓供需對接“順起來”、社會(hui) 資源“動起來”、誌願服務“火起來”的縮影。

  “從(cong) 線下到線上,群眾(zhong) 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鏈接什麽(me) 。”近年來,緊扣群眾(zhong) 需求,珠海鬥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yu) 融媒體(ti) 中心融合共建,發揮平台融合優(you) 勢,通過“中央廚房”大數據分析,不斷建立和完善活動信息共享機製,將“今日鬥門”微信公眾(zhong) 號、新時代文明實踐小程序等平台深度融合。

  “兩(liang) 中心一平台”的互融互通,起到了“2+1>3”的實效。

  去年以來,珠海鬥門在全市率先啟動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以融媒體(ti) 中心為(wei) 技術支撐開設移動端平台,從(cong) 線上線下廣泛收集民生訴求,快速上報、快速審批、快速處理,建立全過程監督機製,居民參與(yu) 、部門審核,通過“群眾(zhong) 點菜,政府買(mai) 單”,變“自上而下”政府給服務為(wei) “自下而上”群眾(zhong) 選服務,通過項目製,以短平快的方式解決(jue) 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小急難問題。

  從(cong) 增設公交站點、定製垃圾分類屋,到申請提供上門診療,去年至今,鬥門“兩(liang) 中心一平台”架設起民生供需的橋梁,切實打通服務基層“最後一公裏”,一件件從(cong) 細微處著手的民生微實事落地實施,讓幸福的陽光照亮這座城市的每一個(ge) 角落。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