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步行與自行車出行比例持續提高
今年是北京連續編製交通發展年報第20年,一份份交通年報生動描繪著市民出行變化。20年來,北京交通領域投資重心逐漸由道路建設向公共交通傾(qing) 斜,軌道交通線路由2001年的2條、54公裏,增加至2021年的27條、783公裏,在全世界大城市地鐵領域名列前茅。20年間,市民出行特征發生結構性轉變,近一半人通勤靠公共交通,自行車逐步回歸城市,綠色出行再掀熱潮。
軌道交通客運量20年增近6倍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是超大城市為(wei) 出行提速、緩解擁堵開出的“藥方”。“20年前,本市用於(yu) 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設的投資占到交通行業(ye)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額的60%以上,對軌道和地麵公交的投資力度還不是特別大。而2021年交通行業(ye)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額中,對城市軌道、地麵公交、場站樞紐和國鐵的投資額占比提升至約60%。”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杜華兵介紹。
得益於(yu) 20年來的高強度、高質量投入,北京市城市道路結構不斷完善。2001年至2011年,10年間城市道路裏程增長近一倍,達到6300公裏。此後城市道路基本成型,進入拓寬、改建、治堵的存量階段;軌道交通線路由2001年的2條、54公裏,增加至2021年的27條、783公裏,短短20年就超過了倫(lun) 敦、紐約等城市,在全世界大城市的地鐵領域中名列前茅。
2008年後,隨著北京大量軌道新線的陸續開通,軌道交通的吸引力也日趨增強。2021年,北京軌道交通客運量為(wei) 30.68億(yi) 人次,較2001年增加了26.26億(yi) 人次,增長近6倍。
中心城區慢行比例升至46.7%
20年來,北京城市公共交通體(ti) 係布局逐步完善,形成以軌道為(wei) 骨幹、公交為(wei) 支撐的公共交通服務體(ti) 係。20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空間逐步分散,中心城區通勤交通方式發生了結構性轉變——
市民出行以公共交通為(wei) 主,在通勤方式選擇上,公共交通占比約40%。隨著軌道交通覆蓋區域愈來愈廣,地鐵出行比例大幅增加,2020年達到21.6%,逐漸取代部分公交出行選擇,成為(wei) 更為(wei) 重要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小汽車出行比例上升。隨著市民機動車保有量增加,小汽車通勤比例逐漸提升,2006年超過了30%。小客車指標調控政策實施後,該比例維持在35%左右。
自行車逐步回歸,綠色出行方式再掀熱潮。2000年後,自行車在通勤方式中占比大幅降低,由38.5%降至12.1%。2013年,本市對慢行係統綜合治理關(guan) 注度逐步提升,推動建設公共自行車係統,多個(ge) 共享單車市場化運營主體(ti) 加入,自行車出行比例再次上升,2020年達到22.7%。從(cong) 今年年報中心城區出行方式構成看,步行與(yu) 自行車出行比例持續提高,慢行出行比例達到46.7%,創近五年新高。
主副城區間交通聯係更緊密
近些年,城市副中心交通發展日新月異,地鐵八通線南延、七號線東(dong) 延、市郊鐵路副中心線開通並西延,廣渠路東(dong) 延建成通車,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六環立交及京哈立交工程完工,基礎設施飛速發展。
年報數據顯示,市郊鐵路副中心線年旅客發送量達到2021年的68.8萬(wan) 人次,較2018年開通後首年增加了300%以上;京通快速、京哈高速、廣渠快速路、朝陽路和朝陽北路5條通道流量,從(cong) 2018年的30.3萬(wan) 標準車提升至去年的32.4萬(wan) ,主副城區之間交通聯係愈加緊密。同時,2021年9月環球影城開園,京哈高速車流量顯著提升,早高峰從(cong) 京哈高速出城的車流較2020年增加了120%。
20年間,隨著北京大都市區、京津冀一體(ti) 化建設步伐推進,區域交通網絡體(ti) 係逐步完善,本市對外貨運、客運流量增加,對外聯係密切程度加深,進一步發展成為(wei) 區域中心城市。
對外客運方麵,2020年,北京鐵路樞紐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鐵路客運承載量逐步提升,逐步超越公路客運成為(wei) 最主要的對外客運方式。首都國際機場和大興(xing) 國際機場的建設,顯著提高了航空客運承載量,成為(wei) 與(yu) 鐵路客運比肩的重要對外客運方式。本報記者 孫宏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