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鄉村裏的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經濟快速發展
從(cong) 墨脫縣城向南行駛1個(ge) 小時左右就來到了背崩鄉(xiang) 。
相較於(yu) 墨脫其他鄉(xiang) 鎮,處於(yu) 雅魯藏布江大峽穀印度洋水汽大通道中的背崩鄉(xiang) 的平均海拔更低。這裏的山勢疊嶂峰巒縱橫,繁茂森林邀雲(yun) 聚會(hui) ,清澈河流源遠流長。清晨山間或濃或重的晨霧,江麵上升騰的雲(yun) 海,與(yu) 低垂的綠色、雄偉(wei) 的雪山構成了一幅幅唯美的畫麵。
由於(yu) 特殊的交通條件,高山深穀阻絕了與(yu) 外界的交通,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裏,深鎖於(yu) 大山裏的群眾(zhong) 絕大多數住著木板吊腳樓,生產(chan) 仍以刀耕火種為(wei) 主,運輸全靠人背馬馱,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
背崩鄉(xiang) 到米林縣派鎮是進出墨脫的西大門。獨特的高山峽穀地貌,地理構造複雜,地質鬆軟,山體(ti) 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地質災害頻發。而群眾(zhong) 賴以生存的田地分散四方,每到收獲的季節,鄉(xiang) 親(qin) 們(men) 喜悅收獲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卻是沉重的背運負擔。“以前買(mai) 鹽巴、買(mai) 吃的用的都要去米林縣派鎮,來回七八天。力氣大點的可以背個(ge) 100多斤的東(dong) 西,力氣小的背六七十斤。路麵寬一點的區域兩(liang) 米,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光是背崩鄉(xiang) 到西讓村就要走兩(liang) 天,生活物資、建築物資還是要靠人背馬馱。”背崩鄉(xiang) 西讓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桑傑頓珠回憶說。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背崩鄉(xiang) 迎來了飛速發展的好機遇。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從(cong) 一開始的進家入戶,掛包幫、轉走訪到駐村工作隊深入扶貧幫扶,再到各項扶貧措施實施,從(cong) 新農(nong) 村建設到美麗(li) 家園建設再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短短十年的時間裏,背崩鄉(xiang) 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民住的房屋得到全麵修建,家家戶戶住上了小別墅。自來水送到了家,熱水器也保證了24小時有熱水。德爾貢村村民長為(wei) 軍(jun) 說:“村裏以前見不到汽車,現在村裏大車、小車多起來了。全村村民共有挖掘機12台、裝載機8台,大車5輛、私家車10輛,摩托車每家每戶都有。”德爾貢村黨(dang) 支部充分發揮小康村建設中村民的主體(ti) 作用,將項目實施與(yu) 群眾(zhong) 投勞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吸納群眾(zhong) 參與(yu) 工程建設。村民到小康村建設工地打工,挖掘機、裝載機被工地租用,百姓家的房子也開始進行民宿出租。村莊四麵延伸了生產(chan) 生活路,為(wei) 村民生產(chan) 生活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修建了規範的垃圾池及衛生公廁。村裏還安排了清潔工,村莊麵貌變得幹淨整潔。
村裏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多了起來,畢業(ye) 回鄉(xiang) 工作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現在村裏讀書(shu) 的孩子多,以前去鄉(xiang) 裏上學,路多難走啊!”次仁措姆說,她和弟弟都考上了公務員。“年輕人有出去打工的,在林芝、拉薩的都有,現在回來的也有,我們(men) 的鄰居以前去外地打工,現在回來在村裏開起了商店,生意也不錯。”
2014年,縣裏投資1000多萬(wan) 元動工建設1200畝(mu) 的檫曲卡茶園,2017年4月,茶園開始進入采茶期。今年62歲的茶葉種植戶衛疆告訴我們(men) ,以前種植玉米、水稻,後來分得茶田,一年可采摘兩(liang) 次茶葉,去年收入6000多元,盡管種茶辛苦,但收入增加了不少。產(chan) 業(ye) 扶持項目全方麵開展,政府投資建茶園,村民們(men) 辦起小型養(yang) 殖、種植業(ye) ,還派來專(zhuan) 家到村裏進行技術指導。
背崩鄉(xiang) 江新村幾個(ge) 蔬菜大棚依山而建,種植的平菇、香菇等食用菌長勢喜人。這是“90後”門巴族姑娘次仁拉珍和明珠措姆姐妹倆(lia) 辛苦創業(ye) 的結果。她們(men) 說:“這裏是生我養(yang) 我的地方,還是在家最溫暖。”創業(ye) 過程中,政府給予了創業(ye) 扶持基金,還請了技術人員指導她們(men) 種植食用菌,村“兩(liang) 委”、駐村工作隊等也積極幫助她們(men) 爭(zheng) 取政策和技術支持協調解決(jue) 銷路等困難。她們(men) 堅信:“隻要靠自己雙手去努力,一定能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活更便利,也希望更多村民富起來!”
2014年,巴登村成立了竹編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要從(cong) 事竹編加工與(yu) 銷售,累計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超過300餘(yu) 萬(wan) 元。2018年,巴登村竹編技藝成功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竹編對於(yu) 編織手藝人來說既是生計之道——養(yang) 一方人,同時也是藝術修養(yang) ——傳(chuan) 一方人,亦是人文精神——育一方人。這是竹編人的情懷和執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堅守、堅持和傳(chuan) 承、保護。
鬱鬱蔥蔥的達帕山頭青草幽幽,成群的牛羊肥又壯。如今,格林村農(nong) 旅融合產(chan) 業(ye) 漸具雛形:飄渺茶園的建設已近尾聲,旁邊還建有汽車帳篷營地;村裏特色民宿在縣裏專(zhuan) 項資金扶持下已建成6家;結合自然資源,村裏已設計出森林康養(yang) 、觀花、觀鳥等多條旅遊線路……
各種扶持政策刺激了村民的創業(ye) 願望,增強了致富信心,帶動了自力更生的積極主動性,在外打工的人也開始逐步回來創業(ye) 。鄉(xiang) 村在變美,群眾(zhong) 在變富。背崩鄉(xiang) 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是受益者,更是見證人。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背崩鄉(xiang) 將繼續按照“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總要求,憑實幹篤定前行,抓機遇踔厲奮發,以昂揚之勢、奮進之力,交出滿意的背崩答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芒康縣曲孜卡鄉拉久西村依托青稞酒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釀”出美好幸福生活
2021年12月,為幫助村民拓寬增收渠道,拉久西村“兩委”商量決定,在拉久西經濟林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建立青稞酒生產項目。[詳細] -
西藏山南:第42屆雅礱物資交流會掠影
12月1日,為期7天的第42屆雅礱物資交流會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舉行,來自山南市12縣(區)的農牧民商戶帶來了570多種商品。[詳細] -
雪豹放歸大自然
這是12月4日拍攝的放歸大自然的雪豹。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這是12月4日拍攝的放歸大自然的雪豹。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這是12月4日拍攝的放歸大自然的雪豹。[詳細]
- 西藏布達拉宮開展濕化工作 減少火災風險
- 西藏92號汽油每公升降0.35元
- 小鄉村裏的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經濟快速發展
- “釀”出美好幸福生活
- 西藏山南:第42屆雅礱物資交流會掠影
- 雪豹放歸大自然
- 下周大風天氣明顯,氣溫多波動
- 特色產業在西藏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作用大
- 墨脫縣發現蘭科蝴蝶蘭屬植物新種——墨脫蝴蝶蘭
- 西藏航空將恢複拉薩到貴陽等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