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背簍少年”這樣走上網球場(關注基層體育)

發布時間:2023-01-03 10:3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回顧年度網壇,值得球迷銘記的瞬間,有四大滿貫花落誰家、中國男單屢獲突破、網球金花持續進步……一場在廣州舉(ju) 辦的青少年網球比賽,同樣給很多人留下印象深刻的一幕:一個(ge) 黝黑結實的少年,自信地亮相賽場,一對黑柄球拍,裝在一個(ge) 原木色的竹編背簍裏——大家都稱他為(wei) “背簍少年”。

  “背簍少年”名叫王發,是名14歲的佤族少年,來自雲(yun) 南臨(lin) 滄一個(ge) 叫芒回的村子。時間回到6年前,野象網球俱樂(le) 部負責人張曉洪將他帶出大山,踏上了揮拍追夢的網球之路。也是從(cong) 那時起,小球員的表現被越來越多人看到,各方支持也匯聚這家麵向青少年的社會(hui) 體(ti) 育俱樂(le) 部,逐漸形成了良性循環。如今,俱樂(le) 部在雲(yun) 南昆明和河北廊坊均有基地,和“背簍少年”一起參訓的孩子越來越多。

  “隻有發自內(nei) 心的熱愛,才能讓孩子真正地走進球場”

  在自己一戰成名的那場青少年網球賽上,王發拿到了一項男單冠軍(jun) 。比冠軍(jun) 獎杯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用作網球包、頗具民族特色的竹編背簍。有網友打趣說:“少年從(cong) 背簍中抽出球拍的刹那,仿佛一位劍客!”

  竹編背簍,是雲(yun) 南常見的生產(chan) 生活工具。比賽現場,王發從(cong) 一名老鄉(xiang) 處拿到這個(ge) 背簍。“好久沒回家了”,感覺親(qin) 切,他幹脆將球拍、毛巾等比賽物品放進背簍,“沒想到就這樣火了”。

  2016年之前,王發從(cong) 沒接觸過網球。那年下半年,他和其他9個(ge) 孩子陸續被張曉洪發現,來到臨(lin) 滄進行初步訓練。

  “拿起球拍的瞬間,覺得很興(xing) 奮。”隨著訓練加強,苦和累慢慢顯現出來,王發說,“每天練習(xi) 拋球,大筐300多球,小筐200多球,一天要練上五六筐。”高強度的訓練讓很多孩子打起了退堂鼓,張曉洪意識到:“隻有發自內(nei) 心的熱愛,才能讓孩子真正地走進球場。”

  興(xing) 趣源自了解。張曉洪開始給孩子們(men) 講“睡前故事”,每天1個(ge) 小時,講知名球員、網球曆史。孩子聽得入迷,漸漸有了“成為(wei) 費德勒、納達爾”的夢想。

  夢想催生動力。每天6點早操、9點訓練,發球、拋球、打牆……一天下來,每人要揮拍7000次。俱樂(le) 部每周辦一次隊內(nei) 賽,為(wei) 了激發孩子的勝負欲,張曉洪自掏腰包,玩偶、模型、無人機等孩子感興(xing) 趣的玩具成了“冠軍(jun) 杯”。

  成績出自磨礪。“去年,我們(men) 獲得了5個(ge) 全國青少年冠軍(jun) 、3個(ge) 亞(ya) 軍(jun) 。”張曉洪說。

  “文化教育可以讓山區孩子有更多的機會(hui) ,體(ti) 育教育也未嚐不可”

  在河北廊坊,野象網球俱樂(le) 部有間訓練室,置物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十幾個(ge) 竹編背簍,這是俱樂(le) 部專(zhuan) 門從(cong) 雲(yun) 南帶過來的,提醒著大家“為(wei) 什麽(me) 出發”。

  張曉洪今年55歲,運動生涯可謂多彩:少年時接受足球、網球訓練,先後進入原東(dong) 川市遊泳隊和雲(yun) 南省籃球青年隊。1994年,他正式成為(wei) 一名網球教練,“當時國內(nei) 教練少、機會(hui) 多,網球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很多機會(hui) 。”

  2011年,張曉洪回到雲(yun) 南生活,有空時就沿著川藏線自駕遊。沿線多是山區村莊,途中看到運動場,他就停下車,和當地孩子一起打球。“這些娃上山下山,身體(ti) 素質很好”,他當時就想,“要是能接受專(zhuan) 業(ye) 訓練就更好了”。

  2013年,自駕途中經過麗(li) 江,張曉洪聽說了張桂梅老師創辦華坪女子高中的事跡。他專(zhuan) 程去學校參觀,並且深受震撼:“文化教育可以讓山區孩子有更多的機會(hui) ,體(ti) 育教育也未嚐不可。”2014年,張曉洪在昆明張羅起野象網球俱樂(le) 部。

  2015年,臨(lin) 滄市文體(ti) 局時任副局長丁相洋找到張曉洪:“臨(lin) 滄多山,這裏的孩子有不錯的體(ti) 能基礎。”他希望通過開展青少年競技體(ti) 育,帶動當地體(ti) 育事業(ye) 發展。第二年,在臨(lin) 滄市文體(ti) 局的幫助下,張曉洪從(cong) 滄源縣選中了10名佤族少年,王發便在其中。

  初見王發的場景,張曉洪至今還記得清楚:“皮膚黝黑、個(ge) 頭瘦小,穿著涼鞋還跑得特別快。現場教的一些協調性動作,一下就學會(hui) 了。”挑選隊員時,除了做一些簡單的體(ti) 能測試,張曉洪還會(hui) 一一檢查孩子的身體(ti) 素質。他記得,王發當時的跟腱就長約5厘米,是個(ge) 打網球的好苗子。

  “支持更多‘背簍少年’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冬日清晨,天蒙蒙亮。10餘(yu) 名少年列隊整齊,繞著廊坊市體(ti) 育館晨跑。寂靜的跑道上,少年的呐喊聲整齊而明亮。這是當地體(ti) 育局支持、網球協會(hui) 牽頭成立的廊坊市野象網球俱樂(le) 部日常一景。

  據廊坊網協負責人介紹,當地此前就設有網球隊,項目基礎一直較好,“2016年,我們(men) 還首次組織了京津冀網球業(ye) 餘(yu) 公開賽”。但隨著當地網球隊教練退休,專(zhuan) 職教練一時無法到位,隊伍發展遭遇困境。

  2018年,廊坊一名球員前往雲(yun) 南野象網球俱樂(le) 部學習(xi) ,頗有進步。一直在尋找優(you) 秀教練團隊的廊坊網協獲知後,與(yu) 張曉洪取得了聯係。合作很快達成:廊坊網協提供免費場地和食宿,共同籌措隊員參賽所需費用;野象網球俱樂(le) 部協助當地建設球隊和教練團隊,共同開展項目普及活動。

  2020年,野象網球俱樂(le) 部與(yu) 廊坊網協簽署協議。2021年初,張曉洪帶著12名孩子進駐廊坊展開訓賽。廊坊市體(ti) 育局對此給予了大力支持:市體(ti) 育館的空調機房在1個(ge) 月內(nei) ,被改建成俱樂(le) 部辦公室、訓練室及隊員宿舍,附近的場地經過整合,建成7片訓練場供隊員免費使用。

  “運動員想要更好更長久地發展,文化學習(xi) 十分重要。”張曉洪介紹,俱樂(le) 部入駐近兩(liang) 年,廊坊網協安排專(zhuan) 人負責文化課,還特招一名誌願者,幫孩子們(men) 輔導英語,為(wei) 以後衝(chong) 擊國際賽事做準備。

  這兩(liang) 年間,廊坊的網球事業(ye) 也發生了可觀變化。“2021年以來,我們(men) 聯合開展了網球進校園、社會(hui) 推廣培訓等活動,效果顯著。”廊坊網協副秘書(shu) 長孟和說,當地的網球群眾(zhong) 參與(yu) 人數增加了50%,青少年參與(yu) 人數翻了一倍。“我們(men) 還積極發動企業(ye) 、愛心人士等社會(hui) 力量,支持更多‘背簍少年’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廊坊市體(ti) 育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今年下半年,張曉洪再次前往臨(lin) 滄,招收30名新隊員,王發6歲的弟弟王藝也在其中。“王藝的條件很好,訓練第一天就可以擊球過網。”這一次,王發的父母主動提出讓王藝入隊,張曉洪感受到深深的信任和沉沉的責任。王發也說:“我會(hui) 練得更認真,給弟弟做好榜樣。”

  最近,張曉洪給每名隊員布置了一個(ge) 任務——“記錄人生最重要的1000天”:“3年後的下屆全運會(hui) ,我希望成為(wei) 這批孩子運動人生的重要節點,記錄好自己備戰的每一天,盡全力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他也期待著,王發和隊友拚盡全力追逐的夢想,會(hui) 成為(wei) 更多山區少年新的希望。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9日 1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