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建設改革
優(you) 化課程供給,促進職業(ye) 教育的“專(zhuan) 業(ye) 群”與(yu) 區域經濟的“產(chan) 業(ye) 群”無縫對接,讓職業(ye) 教育成為(wei) “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的教育
在上海,職業(ye) 院校與(yu) 區級政府合作建立“雙元製”特色產(chan) 業(ye) 學院,整合職業(ye) 教育資源;在安徽,職業(ye) 院校與(yu) 製造企業(ye) 簽訂校企合作訂單協議書(shu) ,推動校企合作、產(chan) 教融合;在山東(dong) 青島,企業(ye) 發揮主體(ti) 作用,接收職業(ye) 院校或高等學校學生實習(xi) 實訓……近年來,多地整合職業(ye) 教育資源,為(wei)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ye) 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wei)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深化職業(ye) 教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並從(cong) 戰略任務、重點工作、組織實施等方麵為(wei) 持續推進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描繪了藍圖。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要以提升職業(ye) 院校關(guan) 鍵能力為(wei) 基礎。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職業(ye) 教育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chan) 業(ye) 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麵向新業(ye) 態、新職業(ye) 、新崗位,優(you) 先在現代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等領域,組織知名專(zhuan) 家、業(ye) 界精英和優(you) 秀教師,打造核心課程,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同時,優(you) 化課程供給,促進職業(ye) 教育的“專(zhuan) 業(ye) 群”與(yu) 區域經濟的“產(chan) 業(ye) 群”無縫對接,讓職業(ye) 教育成為(wei) “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的教育。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要持續深化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把企業(ye) 搬進職業(ye) 院校、讓職業(ye) 院校走進企業(ye) ,推動職業(ye) 院校育才和企業(ye) 用人的精準匹配,找準校企雙方的結合點、共贏點,讓職業(ye) 院校和企業(ye) 真正做到“兩(liang) 頭熱”和“真融合”。比如,有的職業(ye) 院校與(yu) 合作企業(ye) 靈活設置“廠中校”和“訂單班”,企業(ye) 提供學習(xi) 、住宿場所,職業(ye) 院校提供教育教學設施設備,按照教育教學計劃和企業(ye) 用工需求,適時安排學生進駐產(chan) 業(ye) 學院。通過合作,職業(ye) 院校得以充分利用企業(ye) 的場地、設備資源,企業(ye) 也獲得了技能人才供給。在延伸校企合作的深度與(yu) 範圍上做好文章,打通學校到企業(ye) 的“最後一公裏”,就能實現人才培養(yang) 與(yu) 企業(ye) 需求精準有效對接。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還要持續推動職普融通。以中等職業(ye) 學校為(wei) 基礎、高職專(zhuan) 科為(wei) 主體(ti) 、職業(ye) 本科為(wei) 牽引,建設一批符合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需要的高水平職業(ye) 院校和專(zhuan) 業(ye) ,是改革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比如,上海的一家職業(ye) 本科院校的畢業(ye) 生成了就業(ye) 市場的“香餑餑”,首屆37名職業(ye) 本科畢業(ye) 生日前順利畢業(ye) 走上工作崗位,還有一名考上全日製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確立就業(ye) 和升學“雙導向”,貫通職業(ye) 教育與(yu) 本科教育,打破職業(ye) 教育止步於(yu) 高職的“天花板”,不同稟賦的學生就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職業(ye) 教育也能在就業(ye) 市場上進一步增強競爭(zheng) 力與(yu) 吸引力。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職業(ye) 教育是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ye) 創業(ye) 創新、推動中國製造和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圍繞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而“轉”,隨著市場需求轉變而“動”,適應社會(hui) 發展需要而“變”, 職業(ye) 教育必能不斷發展,既為(wei) 廣大青年學習(xi) 就業(ye) 提供新的選擇,又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