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轉型 協同降碳減汙(產經觀察)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要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建設美麗(li) 中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加快推進工業(ye) 綠色低碳轉型、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ti) 係建設、發展節能低碳建築等是其中的重點任務。本期產(chan) 經版聚焦工業(ye) 、交通、建築等領域節能改造案例,展現這些領域推動綠色轉型的紮實進展和積極成效。
——編 者
節能診斷 用能更高效
本報記者 韓 鑫
功率因數調整電費下降至幾乎為(wei) 零,總體(ti) 電費節省近1000元……對比2022年9月和10月兩(liang) 份電費清單,北京燕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宏月很是開心。
“降耗增效來自一場節能診斷。”劉宏月告訴記者,公司主營配電櫃設備製造,近兩(liang) 年出於(yu) 轉型升級考慮,新建了特殊環境測試實驗室,“沒想到,新增業(ye) 務量上來了,用電量也翻了一番。日益高企的電費,讓我們(men) 動了求助節能診斷的念頭。”
2022年7月,在北京市經信局牽線下,北京和碳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成為(wei) 燕開電氣的節能診斷服務商。駐場近兩(liang) 周時間,經過現場勘察、設備測試和能效檢測後,和碳環境公司開出了節能診斷書(shu) ——天然氣熱風爐餘(yu) 熱回收、噴塑裝置技術改進、配電線路實施無功補償(chang) 等5項改造項目。
看到診斷書(shu) ,劉宏月算了一筆賬:按照方案實施改造,公司年節能量可達13噸標準煤。隨後,診斷書(shu) 提出的節能建議逐條變成生產(chan) 線上的改造實踐。
步入燕開電氣高壓配電室,一台兩(liang) 米多高的深灰色箱體(ti) 格外顯眼。“節能診斷書(shu) 中提到,部分用電線路功率因數偏低,造成配電網線路損耗大。為(wei) 此,我們(men) 投用了這台無功補償(chang) 設備。”劉宏月介紹,盡管這項改造投資近20萬(wan) 元,但改造後預計每年可節能近11噸標準煤,可抵消部分成本。
更多節能改造正在加快推進落地。在燕開電氣車間,天然氣熱風爐的熱煙氣以前直接排放,餘(yu) 熱未經利用。近期,公司正考慮上馬一套新設備,將餘(yu) 熱儲(chu) 存起來,收集到保溫箱內(nei) ,再用到熱水器上,在節能降耗的同時改善員工生活。
燕開電氣的綠色實踐,是我國以節能診斷提升工業(ye) 能效的一個(ge) 縮影。對企業(ye) 工藝技術裝備、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管理體(ti) 係開展全麵診斷,查找出能源利用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為(wei) 精準施策、提升能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工信部創新開展工業(ye) 節能診斷服務行動,到2022年底,全國已有1.9萬(wan) 家企業(ye) 接受節能診斷,600多家工業(ye) 節能診斷服務機構開出約3.7萬(wan) 項節能改造診斷書(shu) ,預計節能約6659萬(wan) 噸標準煤,相當於(yu) 減排二氧化碳約1.7億(yi) 噸。
以和碳環境公司為(wei) 例,連續4年中標工信部節能診斷服務項目,已為(wei) 700多家企業(ye) 實施節能診斷,涉及化工、建材、食品、機械製造等多個(ge) 行業(ye) 。僅(jin) 在2022年,和碳環境對10家北京工業(ye) 企業(ye) 提出89項建議,項目實施後預計可實現年節能量超1724噸標準煤,年經濟效益近1087萬(wan) 元。
節能診斷正成為(wei) 不少企業(ye) 邁向綠色發展的關(guan) 鍵一步。“節能診斷帶來的不僅(jin) 是能效降低,還有發展思路之變。”劉宏月說,過去選設備優(you) 先看功能,現在則更注重能耗水平,“今後,我們(men) 打算定期開展節能診斷,不斷挖掘新的節能空間。”
“我國工業(ye) 領域用能企業(ye) 數量多、涉及麵廣,加快推進工業(ye) 節能提效,不僅(jin) 有利於(yu) 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還能推動生產(chan) 設備更新換代,提升行業(ye)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工信部節能與(yu) 綜合利用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大節能診斷服務力度,幫助鋼鐵、石化等行業(ye) 和數據中心、通信基站等領域的大中小企業(ye) 推進節能提效。
岸電改造 港口更清潔
本報記者 劉誌強
關(guan) 閉發動機,將電纜與(yu) 岸邊的電樁連接,打開“船e行”APP自助掃碼接電,船上所有供電設備立即恢複運轉,使用完畢自動結賬……停靠到長江南京段龍潭水道碼頭,“中藝澤泰”輪的船長王嘯熟練地帶著船員,一道為(wei) 船接上岸電。
說起岸電的好處,在長江上跑船多年的王嘯講得頭頭是道:靠泊期間用岸電,不需使用船上自帶的柴油發動機供電,杜絕了大氣汙染物排放,還能實現噪聲零汙染,成本也更低。載重量達710標箱的“中藝澤泰”輪,滿裝滿卸一次,需停靠碼頭15個(ge) 小時左右,油費就得600多元,而用岸電,花費不過20多元。“前些年,這艘船進行受電設施改造,一次性投入了20多萬(wan) 元。不過,有關(guan) 部門出台了補貼政策,降低了企業(ye) 成本。”王嘯說。
近年來,交通運輸部大力推動水運業(ye) 綠色低碳轉型,船舶靠港使用岸電更是被作為(wei) 船舶和港口汙染防治的重點工作加以推進。先後推動出台了港口岸電實行大工業(ye) 電價(jia) 並免收容量電費等政策,利用中央財政資金鼓勵船舶加快受電設施改造,還協調國家電網對沿長江港口自建岸電設施實施岸電使用綜合成本不超過1元/千瓦時的優(you) 惠措施。2021年3月起實施的長江保護法要求“具備岸電使用條件的船舶靠港應當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使用岸電”,進一步加快了岸電在長江沿線省份推廣應用的腳步。
“長江保護法實施以來,按照主管部門要求,靠港船舶必須在碼頭接上岸電後,才能安排裝卸作業(ye) 。”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集公司”)安全環保部經理助理潘祥偉(wei) 告訴記者:2016年,擁有10個(ge) 泊位的龍潭水道碼頭在全國內(nei) 河碼頭中較早實現了岸電設施全覆蓋,隻不過有時1個(ge) 泊位停靠多條船舶時無法同時接電。2021年5月以來,為(wei) 更好滿足靠港船舶需求,公司又分批次實施智慧岸電和岸電增容項目。2022年2月,24套智慧岸電設施全部建成投用。
“如今,龍集公司2310米的碼頭岸線上,每隔90米就有1套智慧岸電設施。”潘祥偉(wei) 算了一筆賬:以10個(ge) 碼頭每年靠泊約1萬(wan) 艘次進行測算,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超過750噸,相當於(yu) 減排二氧化碳2250噸。
“從(cong) 供電設施、供電線路再到配電設施,整個(ge) 改造先後投入900多萬(wan) 元。”潘祥偉(wei) 認為(wei) ,盡管岸電改造不會(hui) 直接為(wei) 港口創造經濟效益,但能有效提升碼頭泊位利用率及港口在業(ye) 界的口碑,形成發展助力。
龍集公司碼頭的改造提升是長江沿線岸電推廣的一個(ge) 生動案例。據統計,2021年以來,長江沿江11省份已完成1萬(wan) 餘(yu) 艘船舶受電設施改造,具備岸電使用條件的船舶數量逐步增長,基本實現“應接盡接”。港口岸電使用量持續增加,2022年前11個(ge) 月使用6890多萬(wan) 千瓦時、同比增長28%,大大減少了船舶靠港期間對港區環境的汙染。
此外,至2022年底,渤海灣省際客(貨)滾裝船舶全部具備受電設施,山東(dong) 省省際客(貨)滾裝碼頭全部實現岸電常態化使用,沿海大型內(nei) 貿幹散貨船舶靠港使用岸電也正有序推進。2020年,全國主要港口五類專(zhuan) 業(ye) 化泊位岸電設施覆蓋率達75%,超額完成了50%的目標。
“推廣岸電之外,近年來我們(men) 還統籌推進綠色港口、綠色航道、綠色船舶、綠色運輸組織方式等發展,加快新能源清潔能源在港航領域的應用。”交通運輸部水運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繼續大力推進重點區域、重點航線、重點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助力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從(cong) 港區堆場自動化改造、純電動設備應用到環境狀態監測、綜合能源管理,再到智慧岸電升級、供水係統優(you) 化,綠色港口建設可做的文章還有很多。作為(wei) 港口人,我們(men) 願持續推進節能改造,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更大貢獻。”潘祥偉(wei) 說。
降低能耗 建築更綠色
本報記者 丁怡婷
四川成都興(xing) 隆湖畔,一座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很是顯眼,10多個(ge) 建築模塊堆疊錯落,四周遍布著油麻藤等垂直綠化植物。這裏就是2022年投用的成都首個(ge) “近零碳建築”——中建低碳智慧示範辦公大樓。這座總建築麵積7.8萬(wan) 平方米的“龐然大物”,比成都市辦公樓平均能耗低1/3至2/3。背後的節能秘訣是什麽(me) ?
——身披“隔熱防寒衣”,減少建築能耗需求。
“建築南向設置模塊化綠牆單元,東(dong) 西兩(liang) 向設置種植槽與(yu) 攀爬拉索,形成了隨季節生長變化的動態植物界麵,與(yu) 屋頂花園合力消減大樓的城市熱島效應。”中建西南院總建築師劉藝介紹。由玻璃幕牆搭建而成的大樓外牆是另一層“隔熱防寒衣”。相比普通中空玻璃,建築采用的三銀雙中空玻璃熱反射性能和保溫性能更好,能夠節省約35%的空調能耗。在夏天,室內(nei) 玻璃的一側(ce) 可比室外低9攝氏度。
——自備“天然新風機”,充分利用自然通風。
中建西南院雙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淵告訴記者,大樓建築模塊采用層層退台、堆疊錯落的設計,可利用場地高差減少開挖土石方,也能讓空氣流通更順暢,“沿湖岸主導風向,建築采取‘H構型’,通過貫穿建築南北的平麵風道與(yu) 立麵風洞,優(you) 化室外風場環境。”此外,大樓還采用了氣象跟蹤技術自控天窗,可根據感應器聯動自動開啟。
適應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是綠色建築的一個(ge) 重要特點。為(wei) 最大程度采用自然光,設計團隊在大樓設置了采光天井,使樓內(nei) 87%的功能房間達到自然采光標準。大樓還設置了工位照明智慧係統,可以感應區域人員活動,控製燈具開關(guan) 和亮度。
——裝上“超級充電寶”,推動綠色能源應用。
樓頂,800多平方米的光伏板實現零碳發電;地下,大型儲(chu) 能設施調節不穩定的光伏發電,相當於(yu) “充電寶”,共同組成了大樓的光儲(chu) 直柔係統。“大樓光伏年發電量約12.9萬(wan) 千瓦時,光伏出力多或者用電低穀時給‘充電寶’充電,光伏出力小或用電高峰時放電。”劉藝介紹。
通過保溫隔熱、自然通風采光以及光儲(chu) 直柔等一係列技術舉(ju) 措,中建低碳智慧示範辦公大樓每年可節省用電約186萬(wan) 千瓦時、減少碳排放約1027噸。
近年來,我國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快速發展,新建綠色建築麵積從(cong) 2012年的400萬(wan) 平方米增長到2021年的20多億(yi) 平方米。截至2021年底,節能建築占城鎮民用建築麵積比例超過63.7%,累計建設超低、近零能耗建築麵積超過1000萬(wan) 平方米。據住建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經過節能改造的居住建築,冬季的室內(nei) 溫度能提升3至5攝氏度,夏季能夠降低2至3攝氏度,居住起來更舒適。
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我國建築用能強度預計還有較大幅度增加,建築節能麵臨(lin) 的壓力不小。為(wei) 此,不少地區推出了支持舉(ju) 措。比如山東(dong) 青島市,完善綠色建築技術創新體(ti) 係,建立產(chan) 學研用聯合模式與(yu) 機製,加快共性和關(guan) 鍵技術研發。又如浙江湖州市,先後推出“零碳建築貸”“低碳提效貸”等30餘(yu) 款金融產(chan) 品,大力發揮金融撬動作用。
根據《“十四五”建築節能與(yu) 綠色建築發展規劃》,到2025年,我國城鎮新建建築將全麵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麵積3.5億(yi) 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築0.5億(yi) 平方米以上。住建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堅持生態優(you) 先、節約優(you) 先,加大建築節能、綠色建築和綠色建造推廣力度。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04日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