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鍾服務圈,讓生活更方便(傾聽)
核心閱讀
全國“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首批試點建設一年多來,30個(ge) 試點城市(區)精準補建便民設施、培育便民新業(ye) 態,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如何聚合養(yang) 老、醫療、教育、商業(ye) 、交通、文體(ti) 等服務場景?如何通過高品質的公共設施和暖心服務豐(feng) 富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體(ti) 驗?記者深入試點城市成都,在街頭巷尾展開調查。
一刻鍾,能做什麽(me) ?
步行一公裏、聽三四首歌、刷幾條短視頻……
在成都,短短的一刻鍾能圈出幸福:離家百米的幼兒(er) 園、飯後散步的公園、家門口的商業(ye) 街、轉角可見的文化展……以社區居民為(wei) 服務對象,在步行15分鍾左右的半徑範圍內(nei) ,打造多業(ye) 態集聚性社區服務圈,滿足居民各種日常生活需求——這,就是“一刻鍾便民生活圈”。
2021年10月,商務部公布了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名單,在全國30個(ge) 試點城市(區)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成都市位列其中。如今試點一年多,進展如何?請跟隨記者腳步,到成都街頭走一走。
辦事、采購、上興(xing) 趣班——
生活服務有保障
中午11點半,家住成都市錦江區三聖街道喜樹路社區的馬大爺準時出門,步行10分鍾來到社區食堂。“三菜一湯,隻要13元,幹淨衛生,味道也不錯。”馬大爺對食堂的飯菜很滿意。
馬大爺退休後,從(cong) 外地回到成都養(yang) 老,他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圈,“很方便,小區出門走幾步就有公園、菜市場和公交站。還有社區綜合體(ti) ,可以辦事、采購,還可以上興(xing) 趣班,我選了國畫和書(shu) 法,每天充實得很。”
喜樹路社區是成都“一刻鍾便民生活圈”12個(ge) 試點社區之一,“推門就是美好生活”的理念在這裏得到生動詮釋。坐公交、逛超市、逛菜場、逛公園、去衛生服務中心……步行15分鍾,就能完成日常所需。
在社區綜合體(ti) 裏,咖啡屋、老年大學、長壽食堂一應俱全,還有文創零售店、綠道藝術館等特色業(ye) 態。老年人愛來,年輕人也是常客。“下班後常來,喝喝咖啡、逛逛小店、做做手工,放鬆一下很舒服。”28歲的成都市民小梁說。
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主要負責人介紹,按照“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理念,成都市高標準補點建設了227個(ge) 基層文化設施。便民不僅(jin) 體(ti) 現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便利上,還體(ti) 現在普惠便捷的文化體(ti) 驗上。
隨著46個(ge)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91個(ge) 社區美空間、100餘(yu) 家書(shu) 店及閱讀美空間、115個(ge) 新時代文明實踐精品範例等文化陣地建成,一個(ge) 個(ge) 優(you) 雅時尚的文旅新場景,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養(yang) 老、醫療、教育、商業(ye) 、交通、文體(ti) ……通過“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人們(men) 看到的不僅(jin) 是家門口的生活越來越豐(feng) 富多彩,更感受到一座城市幸福美好的新風貌。
軌道交通、社區巴士、綠道騎行——
綠色出行很方便
“社區巴士很巴適,不僅(jin) 免費,而且站點離家近。”家住成都市成華區保利康橋小區的李阿姨腿腳不便,卻經常出門,因為(wei) 社區巴士站點就在家門口。受益於(yu) 越來越完善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李阿姨樂(le) 嗬嗬地說:“去哪兒(er) 都方便,幸福感滿滿。”
為(wei) 了解決(jue) 公共交通出行“最後一公裏”問題,早在2013年,成都市便推出了社區巴士服務,采用“刷卡免費乘車、無卡全額投幣”的方式,為(wei) 市民提供短途末端出行服務。
與(yu) 常規公交線路不同,社區巴士站距僅(jin) 有200米左右,並盡可能靠近小區門口等客流集散點。目前,成都市開行社區巴士106條,配車519台,日均客運量接近14萬(wan) 人次,其中多為(wei) 中老年乘客。
圍繞社區,成都市打造了多條綠道,綠道騎行逐漸成為(wei) 新時尚,為(wei) 市民休閑娛樂(le) 提供更多選擇。成都市民李女士說,工作日,她通常選擇坐地鐵通勤;到了周末,她就會(hui) 乘坐社區巴士到附近商場逛街、購物,或者帶孩子到附近的綠道騎行。
依托“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成都市交通運輸局著力構建與(yu) 生活場景相互銜接的通勤場景,市民出門就能享受“軌道+公交+慢行”的綠色出行網,上班路、回家路、遊玩路更加便捷、舒心,提升出行效率的同時,也讓更多人享受豐(feng) 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聽講座、看演出、逛博物館——
文化生活真精彩
“過個(ge) 馬路就有博物館,還有音樂(le) 廳,街口轉角就有醫院,走幾分鍾就有運動場館……”家住成都市新都區桂湖街道的劉孃孃告訴記者,這幾年,她發現家門口的公共設施和文化服務越來越多。
來到桂湖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工作人員拿起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文化服務地圖”,裏麵包含文化活動、非遺展示、在線培訓、文旅場所信息等15個(ge) 功能模塊,預約簡便。
成都市新都區依托數字賦能開發了“香城文體(ti) 通”小程序,打通“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在線上,新都區通過開展“雲(yun) 課堂”“雲(yun) 演出”“雲(yun) 講座”等活動,讓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文化生活;在線下,新都區建成347支群眾(zhong) 文藝特色隊伍,聚合發展成集演出、培訓、宣傳(chuan) 推廣於(yu) 一體(ti) 的公共文化服務民生工程。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一刻鍾文體(ti) 服務圈”持續推動優(you) 質文化資源下沉。精準滴灌,新都區將“小而美”的文化場景植入城市的各個(ge) 角落,讓居民在街角巷陌邂逅各種社區書(shu) 店、文藝小店、文化空間,感受濃厚的文化氣息。同時,創新“文化點單”服務,讓市民共享40餘(yu) 萬(wan) 冊(ce) 數字圖書(shu) 大餐,打造書(shu) 香濃鬱的學習(xi) 型城市。
在國家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專(zhuan) 項試點的引領下,成都市新都區升級打造了“快樂(le) 周末·百姓舞台”“文化直通車”“群文藝術團”等10餘(yu) 個(ge) 公益性文體(ti) 服務品牌,為(wei) 市民搭建起喜聞樂(le) 見的文化舞台。
“以人為(wei) 本是公共服務的特點,成都市根據不同區縣的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特點,傾(qing) 力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成都市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成都將通過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ti) 係、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公共服務優(you) 質均衡發展,打造更宜居宜業(ye) 的“幸福樣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