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暖意在社區裏湧動(民生觀)
鄰裏間的相互幫襯,有人先邁一步,自然就會(hui) 有更多人跟上
有次采訪,在吉林省長春市南關(guan) 區九聖祠社區,碰到一名70多歲的誌願者閆英。從(cong) 長春市金屬線材廠退休後,閆大爺“舍不得老本行”,主動幫居民搞起了維修,一做就是二十幾年。其間,不少受他幫助的鄰居也陸續加入助人隊伍,維修、保潔、助老、扶幼……老小區裏,多了一群熱心人。
這事想想,挺有意思。
大爺是個(ge) 好心人更是細心人。修理孩子的玩具車、給燃氣灶換電池、疏通下水道……居家生活,有時把人絆住的,正是這些“找人嫌麻煩,自己擺不平”的瑣碎事兒(er) 。可在老修理工閆大爺眼裏,這些可謂“拿手活兒(er) ”。大爺有心琢磨鄰裏需求,有意讓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在社區繼續發光發熱。
類似的故事屢見不鮮。浙江“板報爺爺”陳立勳,發現村民獲知信息渠道有限,用600多期黑板報傳(chuan) 播政策和資訊;安徽合肥一家小店,連續幾年為(wei) 有困難的顧客提供一份免費早餐。事情本身不大,可用心助人和經年堅持卻不易。這些細小又綿長的暖意,值得稱道。
社區誌願者隊伍不斷壯大,可見向上向善之心不孤。樂(le) 於(yu) 助人,這種精神本身便極有感染力。社區裏的誌願者,有閆大爺號召來的牌友,“閑著沒事,跟我修東(dong) 西去”;也有本沒接觸、主動詢問“您看,我能幹點啥的”的居民。用大爺的話講,“不知啥時候起,人就這麽(me) 多了。”鄰裏間的相互幫襯,有人先邁一步,自然就會(hui) 有更多人跟上。從(cong) 小處看,這是大家彼此搭把手的扶持;往大處講,這是推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有益嚐試。
嗬護居民向上向善之心,也需社區適時作為(wei) 。如今,閆大爺多了新身份——小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這是認可也是鼓勵。誌願馬甲、服務積分、榮譽獎勵……社區對誌願者群體(ti) 日漸關(guan) 注,但仍有再進一步的空間。一方麵,搭建社區誌願平台。給熱心人一起做事的歸屬感,誌願服務自然更可持續。另一方麵,為(wei) “服務者”做好服務。小到一個(ge) 維修工具箱,大到保障激勵政策,嗬護向上向善之心,需要社區紮實調研、配套服務、形成機製。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讓更多暖意在社區裏湧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