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呈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22年11月,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將“中國浙江慶元林—菇共育係統”列入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這是迄今為(wei) 止全世界72項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中唯一以食用菌為(wei) 主題的項目。
我國先民早在史前時代就開始采食森林裏的野生香菇。據公元3世紀的《博物誌·異草木》記載,“江南諸山群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食之有味”,此時的香菇應該還是野生菇。南宋高宗年間(1107—1187年),浙江慶元縣龍岩村村民吳煜發明了一種稱為(wei) “剁花法”的香菇種植技術。從(cong) 此,世界上有了人工栽培的香菇。“剁花法”一出,便受到各地村民效法推廣。到了明清時期,香菇的種植栽培擴展到江南各省的200多個(ge) 縣,還傳(chuan) 播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
更為(wei) 重要的是,受到啟迪的各地村民觸類旁通,因地製宜,相繼發明了段木法、代料法等多種栽培技術,並形成了我國食用菌的集中產(chan) 區。其中,以出產(chan) 香菇著稱的有浙江慶元、福建古田以及河南泌陽和西峽等。還有不少地區出產(chan) 特色食用菌,如河南清豐(feng) 的白靈菇,山東(dong) 聊城的雙孢菇、平菇,河北冀州的姬菇、靈壽的金針菇、平泉的滑子菇等,吉林蛟河的黃鬆甸黑木耳也是聞名遐邇。
“剁花法”是我國傳(chuan) 統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優(you) 良典範。香菇生產(chan) 種植的所有環節都以不損害森林生態為(wei) 前提,菇山林木用養(yang) 並重,菇場設施循環再生,生動呈現了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
用“剁花法”栽培香菇,需要選擇適宜的林木,將其伐倒,用刀斧在樹皮上砍出疏密相宜的刀痕,讓森林中的香菇孢子自然飄落在刀痕上,萌發長出香菇。在這個(ge) 過程中,菇木選擇的知識和習(xi) 俗,最能反映人們(men) “護林育林”的主觀意願。村民選用的製菇樹種多達20餘(yu) 種,可以防止單一樹種過度砍伐,維持森林生態係統的多樣性。此外,曆代村民都堅持“伐老留新”“伐密留疏”“間伐取材”“定期遷場”的鄉(xiang) 規民約,每年製菇樹木的采伐量小於(yu) 森林的年均生長量,確保森林資源永不枯竭。這些技術措施,都有利於(yu) 森林的持續利用和森林生態係統的動態平衡。
過去的山區種菇人,通常都是每年立冬時節進山種菇,次年清明收獲菌菇後回村種地。冬去春來的四五個(ge) 月時間,需要在林中菇場搭建居住的草屋“菇寮”。菇寮的建材,如木材、毛竹、藤條、樹皮、茅草、土塊等,全部就近取用,整個(ge) 建築沒有一枚鐵釘、一塊磚石。屋內(nei) 一應器具,也都是就地取材製作而成。一個(ge) 菇場種菇三四年後,就要遷到別處。棄用的菇寮和器物腐朽降解,回歸自然。因此,山林曆經千年生產(chan) 沒有留下垃圾。進入菇山還有“三不準”的規矩:不準用毒藥、不準用鳥槍、不準殺生。這是曆代種菇人共同遵守的行為(wei) 法則和價(jia) 值準繩。
製菇林區都設有“禁山會(hui) ”。禁山即“封山育林”。禁山會(hui) 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村民組成,負責製定護林禁約和護林告示,對違禁者依規處罰,並操辦每年例行的禁山戲。禁山會(hui) 成員負責輪值巡視村中宗祠、學校和路橋等場所的樹木保養(yang) ,監管林木的禁伐禁牧。在“慶元林—菇共育係統”核心保護區,至今仍有許多風水林、水口林、行道林以及其他的古樹名木,這些都是曆代相沿不輟的禁山會(hui) 為(wei) 後人留下的寶貴遺產(chan) 。
1000多年來,山區種菇人“林下製菇、林邊種田”的生產(chan) 方式,避免了大規模的毀林開荒,減少甚至杜絕了山區的水土流失,維持了浙江南部甌江、閩江、賽江起源地的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hui) 的協調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需要從(cong) 耕地資源向整個(ge) 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豐(feng) 富多樣的食物品種。食用菌生產(chan) 正是“向森林要食物”的一個(ge) 方向,也是保護傳(chuan) 承我國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責任所在。
(作者單位分別為(wei)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