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送餐 有愛伴隨(點讚新時代)
臨(lin) 近春節,室外寒冷,來去匆匆的外賣騎手都戴著厚厚的手套騎行送餐。而外賣騎手劉釗卻露著手指,哪怕手凍得通紅,因為(wei) 他需要不斷敲手機屏幕打字。
聽不見聲音,也無法說話,卻能跑出河北省石家莊市當日“餓了麽(me) ”最高單量——這是發生在石家莊聾啞騎手劉釗身上的故事。
自信、落落大方,是劉釗給人的第一印象。微笑、打手勢,特別是手機打字,是他日常與(yu) 人溝通的方式。
今年35歲的劉釗,生於(yu)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兩(liang) 歲時生病導致耳不能聽、口不能言,但劉釗從(cong) 小好學,靠著堅強的毅力,逐漸學會(hui) 了識字讀書(shu) 。
2008年,劉釗被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錄取,圓了大學夢。畢業(ye) 後,他在石家莊先是做網絡開發工作,後來,為(wei) 了照顧家裏,轉行到“餓了麽(me) ”做外賣配送員。
比起一般外賣騎手,聾啞騎手溝通的成本更高,且平均送單量要少三到四成。一開始不少小組長都怕他拖團隊的後腿。“為(wei) 了證明自己,我起早貪黑,每天比別人多跑幾小時。天氣惡劣時,也會(hui) 全天上線。”
劉釗無法使用語音導航,有時路走了一半,卻發現走錯了,隻能停在路邊,看著地圖記下路線再出發。閑暇時,劉釗便打開地圖,在負責的區域內(nei) “巡邏”,力求記熟每一條道路。
最大的難題,是聽不到顧客的聲音。“有一次敲門後,人家遲遲不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顧客早就在屋裏大聲喊‘放到門口吧’,而我卻聽不到。”
因此,劉釗手機備忘錄裏常年存著一份置頂文件:“您好,我是聾人騎士,已接到您的訂單,稍後送到,請留意手機,謝謝。”拿到餐,劉釗就把提前編輯好的消息發給顧客,提醒他們(men) 看手機。“實在不行,就將文字轉化成語音通話。”劉釗敲著字,介紹自己的方法。
劉釗珍藏著一張手機截圖:2020年10月9日,71單,成為(wei) 劉釗單日送餐量的最高紀錄。當天他跑了12小時,成功登上石家莊市“藍騎士”單日配送榜的第一名。那天,他發了一條朋友圈作為(wei) 紀念,同事們(men) 紛紛給他點讚。
劉釗介紹,從(cong) 業(ye) 這幾年,細微之處的溫暖數不勝數。比如,很多同行會(hui) 讓自己先行取餐,熟悉他的顧客會(hui) 早早地幫他開門,有的人還會(hui) 在平台中為(wei) 他“打賞”,用留言送上鼓勵……
2022年8月4日,室外溫度達36攝氏度。在完成了20個(ge) 訂單後,劉釗筋疲力盡,可手機提示還有最後一單任務。“小區沒電梯,還是7樓,我心裏‘咯噔’一下,可還得咬牙堅持。”他照例給對方發了信息。
當他趕到小區時,一位女士抱著孩子早已等在樓下,她接過餐,轉而遞了一瓶水給他。種種善意,讓劉釗感到舒心與(yu) 安慰。
送外賣的日子裏,深夜回家是家常便飯。好在憑借這份工作,劉釗每月的收入足夠養(yang) 家,這也給了他更多的信心。
劉釗的妻子是他的中學同學,也是聽障人士。2014年,兩(liang) 人結婚,之後有了一個(ge) 女兒(er) ,“我們(men) 聽不到,但孩子可以。”為(wei) 了抓住孩子學說話的黃金時間,夫妻倆(lia) 早早就將孩子送去了幼兒(er) 園。
“我無法聽到閨女喊我一聲爸爸,但我可以用一輩子守護家人的笑容。”劉釗和妻子相信,隻要積極向上,生活總會(hui) 越過越好。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13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