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南京圖書館曆史文獻部主任陳立詳解古籍的數字化“旅程”

發布時間:2023-01-16 10:5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3年1月16日 11 版 版麵截圖

《人民日報》2023年1月16日 11 版 版麵截圖

  原標題:

  南京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部主任陳立詳解——

  古籍的數字化“旅程”

  瀏覽“江蘇省珍貴古籍數字資源集成平台”,如同漫步在曆史長卷中。《投筆集一卷》《憺園文集三十六卷》等文集有序排列在電子書(shu) 架上,點開一看,古樸厚重的線裝書(shu) 一頁一頁、圖文並茂地呈現在眼前。

  近日,南京圖書(shu) 館“清人文集數據庫”上線。作為(wei) “江蘇省珍貴古籍全文影像數據庫”項目第一期成果,該平台目前共收錄清人文集400部,以全本彩色掃描的方式製作成13萬(wan) 餘(yu) 幅高像素數字圖像,並帶有檢索功能,在全網發布。

  “南京圖書(shu) 館館藏的清刻本有7萬(wan) 多冊(ce) ,其中不少是清人文集。”南京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部主任、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陳立說,本次南京圖書(shu) 館發布的數據庫,便是結合館藏優(you) 勢,以圖像數據庫形式,集中公布了一批具有相同主題的珍貴文獻。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許多“罕見”文獻,甚至有些還是僅(jin) 存“孤本”。陳立介紹,例如嘉慶時期刻本吳俊《榮性堂詩集》、潘奕雋《三鬆堂集》等,都是存世較少的清人文集。

  這些古籍是怎樣從(cong) 圖書(shu) 館庫房被“搬”到網絡平台的呢?

  陳立介紹,古籍數字化過程分為(wei) 兩(liang) 步。首先,要將古籍進行掃描。古籍掃描使用專(zhuan) 用非接觸式掃描儀(yi) ,通過高像素照相機,盡量不按壓古籍頁麵進行拍照;采用的光源是防紫外線的LED燈冷光源,圖片顏色不能失真,要用色卡比對。

  掃描完成後,就要對這些原汁原味的圖像做數據化處理,做至少深入到第二層級的標引,方便使用者按子目檢閱相關(guan) 內(nei) 容。記者看到,每種文獻的序和跋都進行了單獨標引,通過檢索可以單獨搜索出來。“古籍的序和跋中不乏名家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學和研究價(jia) 值,如《莫愁湖風雅集》中就有姚鼐作的序。”陳立介紹。

  平台的開發建設也至關(guan) 重要。一方麵,要完整、全麵地給古籍“搬家”,還要方便、快捷地幫助使用者找到相應內(nei) 容;另一方麵,還要給後續發布的方誌、家譜等多種類型的古籍文獻“搬家”預留接口。

  古籍數字化的最大挑戰,一是專(zhuan) 業(ye) 知識,二是技術。“從(cong) 事這項工作,需要懂曆史學、文獻學、目錄學等的複合型人才,還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陳立坦言,南京圖書(shu) 館對古籍文獻進行掃描的工作從(cong) 15年前就開始了,數字標引小組也在4年前啟動。正因為(wei) 有這些基礎準備,“清人文集數據庫”才能在近期與(yu) 讀者見麵。

  不過,古籍數字化到這一步還沒有結束。陳立介紹,古籍數字化的2.0版,將為(wei) 古籍愛好者梳理浩如煙海的文字背後的知識邏輯順序,製作專(zhuan) 題知識圖譜型數據庫,甚至可將部分書(shu) 中內(nei) 容製作成“數字文創”,讓曾經束之高閣的古籍更好走進千家萬(wan) 戶。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