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20項民心工程
鉚牢民心工程,一年接著一年幹。為(wei) 深入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ge) 著力”重要要求,貫徹落實市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精神,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市委、市政府決(jue) 定實施2023年20項民心工程。
一、落實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緩解群眾(zhong) 就業(ye) 壓力
1.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推動全年城鎮新增就業(ye) 35萬(wan) 人;推薦1.2萬(wan) 名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到就業(ye) 見習(xi) 基地開展見習(xi) 實踐,增強就業(ye) 能力;開展補貼性職業(ye) 培訓10萬(wan) 人次;幫扶就業(ye) 困難人員就業(ye) 2萬(wan) 人以上。
2.加強困難群體(ti) 就業(ye) 兜底幫扶。自2023年7月1日起提高失業(ye) 保險待遇標準。
二、優(you) 化調整教育資源,滿足群眾(zhong) 教育需求
3.新增義(yi) 務教育學位。新建、改擴建一批義(yi) 務教育學校,加快義(yi) 務教育學位資源建設,全市新增義(yi) 務教育學位2.2萬(wan) 個(ge) ,進一步補齊區域性學位緊張短板,滿足群眾(zhong) 教育需求。
4.建設“五愛”教育陣地。在新建、村改居社區建設200個(ge) 未成年人“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陣地,進一步健全學校家庭社會(hui) “三位一體(ti) ”育人機製。
三、強化醫療資源配置,解決(jue) 群眾(zhong) 就醫難題
5.推動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到2023年底,全市至少達到100家標準胸痛救治單元,提升鄉(xiang) 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的心血管疾病急救能力,提高對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效率。
6.強化優(you) 質醫療資源配置,推動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一期)建成,打造全球最大血液病診療中心,緩解群眾(zhong) 就醫難題。
7.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滿足群眾(zhong) 多樣化健康需求。將居民醫保住院最高支付限額從(cong) 18萬(wan) 元提高到25萬(wan) 元;大病保險各費用段報銷比例提高5個(ge) 百分點;將本市基本醫保門(急)診政策範圍內(nei) 個(ge) 人負擔的醫療費用納入大病保險保障範圍,及時兌(dui) 現待遇,減輕群眾(zhong) 醫療負擔。
8.實施積極生育保險政策,統籌提高生育保障待遇,支持靈活就業(ye) 人員參加生育保險並享受待遇。
9.深入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製度試點,減輕重度失能人員及其家庭長期照護負擔。
10.做好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工作,降低群眾(zhong) 醫療費用支出。包括:做好7批次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和3批次高值醫用耗材集采中選結果落地、執行和到期批次接續工作;推進京津冀“3+N”醫藥采購聯盟藥品和耗材集采工作;按要求落實種植牙耗材集采工作。
四、完善社區養(yang) 老服務,滿足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需求
11.建設30個(ge) 鄉(xiang) 鎮養(yang) 老服務綜合體(ti) (含嵌入式養(yang) 老服務機構);提高養(yang) 老服務供給能力,推動建設養(yang) 老床位3000張;實施“寸草心,手足情”公益創投項目,培訓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1000人;打造津(金)牌智慧養(yang) 老平台,實現政策、資源、服務、監督“一網通辦”,做到數字時代福利“不掉線”,為(wei) 老年人提供更加優(you) 質的養(yang) 老服務。
五、健全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解決(jue) 特殊困難群體(ti) 生活難題
12.健全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推動低保邊緣家庭認定工作。開展居住地申辦低保業(ye) 務,方便群眾(zhong) 辦理,聚焦“更精準、更暖心”服務目標,保障困難群眾(zhong) 生活。
13.關(guan) 愛特殊困難群體(ti) 。對有需求且具備改造條件的困難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適配無障礙設施,全年不少於(yu) 3000戶殘疾人家庭受益。
14.將本市0至7歲聽力、肢體(ti) 、智力、多重殘疾兒(er) 童和孤獨症(譜係障礙)兒(er) 童康複訓練費用補助標準上限由每人每年2萬(wan) 元提高至2.4萬(wan) 元。
六、不斷豐(feng) 富住房供給,滿足群眾(zhong) 住房需求
15.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8500套(間),逐步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ti) 的住房困難。
16.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房補貼4億(yi) 元,保障困難群眾(zhong) 住房需求,預計將惠及7萬(wan) 個(ge) 家庭。
七、實施老舊小區和農(nong) 村戶廁改造,改善群眾(zhong) 居住環境
17.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竣工161個(ge) 小區,改造麵積410萬(wan) 平方米,進一步改善群眾(zhong) 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18.持續開展農(nong) 村困難群眾(zhong) 危房改造,做到應改盡改、不落一戶,保障農(nong) 村困難群眾(zhong) 住房安全。
19.改造提升8985座農(nong) 村戶廁,改善農(nong) 民群眾(zhong) 生活環境和衛生條件,提升農(nong) 村人居環境水平。
八、建設完善路橋設施,保障道路順暢通行
20.加強城市道路建設。完成苑中北路等8條道路主體(ti) 工程建設,填補部分區域路網空白,保障群眾(zhong) 出行更加順暢。
21.加強農(nong) 村交通設施建設。提升改造蠻邵路、大劉堡北路等農(nong) 村公路共計240公裏,維修改造六大莊橋、前蘇莊橋等5座橋梁,改善農(nong) 村地區群眾(zhong) 出行環境。
九、打造便捷的公共交通,提升群眾(zhong) 出行體(ti) 驗
22.地鐵11號線一期東(dong) 段工程建成通車,進一步織密全市軌道交通網,方便群眾(zhong) 綠色出行。
23.強化公交與(yu) 地鐵接駁,新增優(you) 化公交線路40條,進一步完善郊區公交線網,方便郊區居民出行。
十、增建城市停車泊位,解決(jue) 群眾(zhong) “停車難”問題
24.增建城市停車泊位5000個(ge) 。利用閑置空地等資源增建城市停車泊位4000個(ge) ,方便群眾(zhong) 停車。利用軌道交通邊角地塊建設完善智慧停車場10處,提供車位1000個(ge) ,方便市民自駕與(yu) 軌道交通接駁。
25.新增公共充電樁2000個(ge) ,篩選需求強烈並具備安裝條件的小區,組織專(zhuan) 業(ye) 企業(ye) 建設公共充電設施,解決(jue) 28000輛新能源車的充電需求。
十一、改造燃氣供熱舊管網,確保群眾(zhong) 安全用氣、溫暖過冬
26.實施燃氣庭院管道改造224公裏,提升居民社區的燃氣管網安全性。
27.實施供熱管網改造134公裏,提升供熱服務質量和居民用熱穩定性。
28.開展城市供熱“冬病夏治”,對群眾(zhong) 反映較為(wei) 集中的5000個(ge) 點位實施戶內(nei) 改造和提升,解決(jue) 群眾(zhong) 在采暖期內(nei) 無法根除的用熱問題,提升供暖服務質量。
十二、加強供排水設施建設,滿足群眾(zhong) 生活需求
29.實施供水舊管網改造30公裏,對市政道路、小區庭院及居民戶內(nei) 劣質供水管道和運行年限滿30年、存在安全隱患的其他管道及附屬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周邊居民用水質量。
30.對體(ti) 院北道、西園道等4條道路的9700米排水管道進行改建修複,提升過水能力,有效改善周邊區域排水條件,解決(jue) 雨後群眾(zhong) 出行難題。
31.實施楊柳青水廠改擴建工程,新建10萬(wan) 噸/日常規水廠一座,解決(jue) 相關(guan) 區域居民用水及經濟發展用水需求,增強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十三、完善便民商業(ye) 設施,方便群眾(zhong) 就近采購生活必需品
32.新建60個(ge) 品牌連鎖便利店,加快空白區域補建,提升群眾(zhong) 購物便利度。
33.新建和改造提升標準化菜市場8個(ge) ,方便周邊20萬(wan) 城鎮居民買(mai) 菜購物。
34.在地鐵站內(nei) 商業(ye) 空間增加大眾(zhong) 連鎖品牌店、特色小店及自助售賣櫃機等便民服務點位100個(ge) ,完善便民設施,提升市民出行體(ti) 驗。
十四、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群眾(zhong) “舌尖上的安全”
35.加大銷售環節食品安全管理示範店建設力度,新建市級食品安全管理示範店30家,新建區級食品安全管理示範店1100家。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為(wei) 群眾(zhong) 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十五、提升農(nong) 業(ye) 服務水平,幫助農(nong) 民豐(feng) 產(chan) 增收
36.組織開展40萬(wan) 畝(m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有效提高農(nong) 業(ye) 作業(ye) 效率、降低生產(chan) 成本、促進農(nong) 民豐(feng) 產(chan) 增收。
37.實施增殖放流,投放魚、蝦、蟹、貝等各類苗種10億(yi) 單位以上,進一步恢複漁業(ye) 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增加漁民收入。
十六、治理異味、噪聲汙染,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38.治理異味、噪聲汙染。對30家橡膠、製藥、工業(ye) 塗裝等涉惡臭(異味)排放工業(ye) 企業(ye) 進行提升改造,對3家大型化工園區內(nei) 企業(ye) 開展異味排查治理。創建安靜居住小區不少於(yu) 16個(ge) 。
十七、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打造更多休閑“好去處”
39.開展永定河綜合治理與(yu) 生態修複工程(水務部分),對永定河武清區段27公裏河道進行整體(ti) 治理,提高河道防洪排澇能力,打造綠色生態河流廊道。
40.實施中新天津生態城北堤生態廊道工程,建設17.5萬(wan) 平方米沿海步道公園,在修複生態環境的同時美化提升群眾(zhong) 生活環境。
十八、建設完善公園設施,方便群眾(zhong) 推窗見綠、就近入園
41.打造“植物園鏈”,建成開放新梅江公園(南段)、柳林公園(一期),為(wei) 市民提供日常散步、花木觀賞的休閑場所。
42.開通動物園與(yu) 水上公園西側(ce) 生態公共廊道,方便群眾(zhong) 就近入園。
43.建設提升50處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
十九、豐(feng) 富健身場地類型,滿足群眾(zhong) 多樣化健身需求
44.利用城市閑置空間資源新建10條健身步道共20公裏、100處社區戶外微場地、50處鄉(xiang) 村健身廣場,更新200處社區健身園,增加群眾(zhong) 身邊健身設施有效供給,提升健身場所可達性、便利度。
45.增建球類運動場地。新建50處足、籃、排多功能運動場,擴大運動場地設施供給,滿足群眾(zhong) 多樣化的運動需求。
46.建設15公裏“海河藍絲(si) 帶”自行車騎行道,為(wei) 廣大市民打造新的全民健身目的地,引領大家跑起來、動起來。
二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feng) 富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
47.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2023年天津市名家經典惠民演出季,演出場次200餘(yu) 場,吸引更多市民走進劇場,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品質化、個(ge) 性化的文化需求。
48.舉(ju) 辦第八屆市民文化藝術節,推出40項群眾(zhong) 文化品牌活動,進一步豐(feng) 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共享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