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言:讓家門口的醫療點“接得住診看得好病”
“不能讓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變成藥店”“讓互聯網醫療惠及更多百姓”“中醫抗疫要不斷創新”……圍繞如何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增進民生福祉,代表們(men) 紛紛建言獻策。
疫情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出更高要求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投入”,關(guan) 於(yu) 這一任務,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澱區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賈紅梅已開展過多次調研。“我們(men) 正在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應該是重點中的重點,要將醫療服務的‘網底’建設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開在百姓家門口的醫療服務點位,要建得更好、更全麵,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分級診療措施落地。
“別讓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變成藥店。”市人大代表、房山區大安山鄉(xiang) 衛生院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金輝建議,基層社區衛生機構要不斷提高診療能力和急救能力,接得住診看得好病。王金輝也提出,疫情防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區衛生服務醫療機構要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預防、保健、醫療等一體(ti) 化的綜合服務,尤其是預防和保健工作所占的比重會(hui) 越來越大。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下,我能明顯地感受到,居民對我們(men)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認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家醫簽約的範圍也擴大了。”在“乙類乙管”政策實施後,市人大代表、東(dong) 城區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熊衛紅更加忙碌。“現在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轉向醫療救治,我們(men) 距離居民的需求最近,也就迅速根據居民的就醫需求進行了工作上的調整,大家對我們(men) 更加信任了。”
彌補公共衛生專(zhuan) 業(ye) 人員不足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辦公條件改善和硬件設備升級,確實是迫切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同時,也需要配備足夠的醫療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力量,才能讓硬件設備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熊衛紅表示。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部分醫療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引起了王金輝的注意。他提出,目前基層醫院,尤其是郊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論從(cong) 預防保健科規模、專(zhuan) 業(ye) 人員數量還是專(zhuan) 業(ye) 人員資質能力等方麵都尚達不到實際需求,公共衛生崗位多是臨(lin) 床護理等其他專(zhuan) 業(ye) 人員來替代,缺乏專(zhuan) 業(ye) 的公共衛生執業(ye) 醫師。一些小衛生院,甚至沒有專(zhuan) 業(ye) 的公共衛生執業(ye) 醫師和足夠的防保科空間。他建議,加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的建設和人員配備。一方麵要鼓勵市屬高校增設預防專(zhuan) 業(ye) 學科,多培養(yang) 公共衛生專(zhuan) 業(ye) 人才;同時,也可以通過代培、轉崗等形式,補充現有公共衛生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員缺口,以彌補專(zhuan) 業(ye) 人員不足。
讓互聯網醫療惠及更多百姓
疫情期間,一位患者的訴求讓鼓樓中醫醫院的大夫們(men) 犯起愁來。原來,因擔心就醫時交叉感染,患者希望醫生能夠通過視頻為(wei) 自己進行在線診療。“但我們(men) 醫院並沒有開通互聯網醫療這項業(ye) 務,怎麽(me) 給患者在線看病呢?”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副院長李冬梅解釋,醫院有一部熱線電話,可以為(wei) 患者開展健康谘詢,但診療服務隻能線下進行。
但在一些地方,互聯網醫療已開始惠及大眾(zhong) 。賈紅梅舉(ju) 例道,孕婦的胎心監護檢查曾經必須到醫院進行,如果胎兒(er) 不巧正處在睡眠周期,還需要進行二次檢查。現在則隻需一個(ge) 同手機一般大的小設備就可在家中完成,檢查結果即時上傳(chuan) 至係統後台,醫生便能進行結果判讀。“這個(ge) 設備很受孕婦和家屬的歡迎,能免去奔波。這些遠程診療的手段,以及一些新技術、新設備,也可以推廣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居民的醫療需求。”賈紅梅表示。
互聯網診療,並非醫患之間用微信打個(ge) 視頻電話,在線聊聊就行。醫院除了要具備相關(guan) 資質,還要配備互聯網設備,能夠進行在線問診、遠程會(hui) 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開具電子處方等。李冬梅了解到,北京已建成32家互聯網醫院,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覆蓋麵還遠遠不夠。”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拓展互聯網醫療應用”,她建議持續壯大醫療在線服務,加快推進醫療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讓健康谘詢、在線問診、遠程會(hui) 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惠及更多百姓。
中醫抗疫 既要傳(chuan) 承也要創新
“一直以來,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wei) 了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中醫藥除了傳(chuan) 承和繼續發揮作用,還需要不斷創新,更適合現代人的新需求。”李冬梅表示,在中醫藥創新方麵,她所在的鼓樓中醫醫院已經進行了諸多嚐試。
她舉(ju) 例說,在疫情期間,鼓樓中醫醫院研製了一款防疫方“銀花清肺飲”,將熬好的藥飲放入藥桶擺放在掛號大廳內(nei) ,供前來就醫的患者免費取用,截至目前已經免費發放了數萬(wan) 服。隨後,又研發了三種抗疫中藥防治方,其中抗疫1號方用於(yu) 常人預防,抗疫2號方用於(yu) 發熱患者服用,抗疫3號方用於(yu) 氣虛患者服用。自古就具有防疫功能的傳(chuan) 統艾條,則被創新加入蒼術、菖蒲、丁香等藥材,作為(wei) 環境消毒效果更佳。受年輕人歡迎的預防病毒代茶飲,受女性喜愛的防疫香囊等創新中醫藥產(chan) 品也不斷推陳出新。李冬梅建議,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guan) 注個(ge) 人健康。因此,對中醫抗疫提出了新要求,要更加注重“治未病”和“既病防變”,也就是沒病的時候防病,得病後防止進一步病變。“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中醫藥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