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強古城保護 延續曆史文脈

發布時間:2023-01-28 10:5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城鄉(xiang) 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近年來,我國各地古城致力於(yu) 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關(guan) 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斷提升城鄉(xiang) 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為(wei) 城市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

  ——編 者

  湖北荊州:

  保護古城牆 傳(chuan) 承楚文化

  本報記者 田豆豆

  湖北荊州古城牆外,一排排火紅的燈籠從(cong) 賓陽樓上垂掛到地麵,與(yu) 環城垂柳上的火紅燈籠交相輝映,烘托出濃濃年味。“荊州古城牆是中國建築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古城牆。”荊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黨(dang) 組書(shu) 記付良超自豪地說。

  古代城池,有城牆保衛,護城河環繞。曆史長河中,中國許多古城城牆或毀於(yu) 戰火,或被拆除,而始建於(yu) 東(dong) 漢三國,再建於(yu) 南宋,曆經戰火重築於(yu) 明清的荊州古城牆卻留存下來。

  “這是荊州城牆11號馬麵,我們(men) 於(yu) 2019年、2022年進行了兩(liang) 次考古發掘,每次都給我們(men) 巨大震撼。考古實證了荊州古城牆從(cong) 五代到明清的變遷史!”荊州博物館熊家塚(zhong) 遺址博物館館長田勇說。馬麵,是指古人沿著城牆所建的在平麵上凸出於(yu) 牆麵外的墩台。其作用是加固城體(ti) ,便於(yu) 觀察和夾擊攻城敵兵。“馬麵裙”的“馬麵”便來源於(yu) 此。

  近幾年,距離賓陽樓不遠的11號馬麵經多次修繕後仍有垮塌趨勢,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荊州博物館對此進行了考古發掘,尋找“病因”。

  考古人員挖開外牆後,竟發現“牆內(nei) 有牆”。與(yu) 目前人們(men) 看見的大青磚外牆不同,“牆內(nei) 之牆”是由薄磚塊壘砌的,有的磚塊上還有銘文或圖案,侍女紋、鳳鳥紋、蓮台觀音紋等都十分精彩。經考證,這“牆內(nei) 之牆”建於(yu) 五代,有花紋的磚為(wei) 六朝墓磚,因五代人毀墓取磚而來。而內(nei) 牆發掘剖麵的一層層夯土則能明確顯示宋、明、清對城牆層層加高、加固的過程。“我們(men) 正在申報對11號馬麵遺址進行保護展示,讓文物‘活起來’,讓人們(men) 直觀地看到荊州古城的千年曆史。”田勇說。

  “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從(cong) 1982年獲批成為(wei) 國家首批曆史文化名城以來,荊州按照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批複意見,先後對6座古城門、5座藏兵洞以及城牆上損壞嚴(yan) 重的磚城牆、土城垣,進行了加固修繕,城牆本體(ti) 得到有效保護。荊州市頒布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就是《荊州古城保護條例》。2012年至2022年底,荊州又實施了一係列古城修複與(yu) 保護項目。麵對古城牆對市民交通、城市發展的限製,荊州市最終做出了人口疏解的重大決(jue) 定:竭力“人讓城”,而不是“城讓人”。

  今天的荊州古城牆巍峨聳立,四周清水環繞,楊柳依依,四季花開,已成為(wei) 荊州人民休閑健身娛樂(le) 的好去處,也是外地遊客到此必遊的代表性景觀。

  荊州古城周邊,有著名的楚國都城“郢”即紀南城遺址、熊家塚(zhong) 楚墓等,越王勾踐劍、虎座鳥架鼓等大批國寶級文物就發掘於(yu) 此。在荊州博物館,可以觀賞到大量精美的古代青銅器、漆器、玉器。

  黑紅相間、紋飾多樣、美輪美奐的漆器是楚文化的代表文物之一。漆器文物的修複、保護技藝是荊州文保中心的看家本領,漆器工藝品製作也是荊州非遺傳(chuan) 承的重點。在荊州仿古旅遊街區荊街,湖北省非遺傳(chuan) 承人鄒傳(chuan) 誌和許多手藝人一起展示他們(men) 的藝術作品。“我製作的漆器中,既有虎座鳥架鼓等著名文物的仿製件,也有自己的創新作品。”鄒傳(chuan) 誌自豪地介紹,“曲水流觴”是一套黑紅色彩為(wei) 主的漆藝茶具,有顯著的楚文化風格,圓形的茶盤周邊,繪製著楚國文物“車馬漆奩”上著名的車馬出行圖。

  荊州市現有1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荊州市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技能傳(chuan) 承院,楚式漆藝、古琴製作、風箏製作、葫蘆烙畫、微雕技藝等大師集聚一堂,通過藝術創作、收徒講學等,將凝聚曆史文化的傳(chuan) 統技藝活態傳(chuan) 承下去。

  四川閬中:

  古城綻芳華 日子更紅火

  本報記者 宋豪新

  “動人嗓門亮起來,優(you) 美舞蹈跳起來哦!”兔年春節到,2023中國(閬中)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hui) 的文藝演出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拜春節之源,到閬中過年。”四川閬中古城原住居民劉軍(jun) 高興(xing) 地說,“我們(men) 閬中古城街道巷落早已張燈結彩,燈籠高掛,家家戶戶貼上了對聯、門神,紅紅火火,年味十足。”原來,作為(wei) 春節文化發源地之一,從(cong) 每年的農(nong) 曆“臘八”開始,閬中就開始“過年”了,一直到二月初二結束,長達54天。

  舉(ju) 辦百家百院同品臘八粥、東(dong) 西部協作年貨節、家鄉(xiang) 的團圓飯、春節之鄉(xiang) 民俗薈、閬中春節大舞台、二十四節氣特色視頻展播、中國“年味”藝術作品展、春節之鄉(xiang) 奇妙遊……整個(ge) 閬中沉浸在濃濃的年味之中。

  武廟街、醋房街、北街……徜徉在閬中古城,注視著腳下一塊塊或深或淺的青石板,不少遊客都有俯下身子觸摸曆史的衝(chong) 動。不過很多遊客沒有注意到的是,古城居民的幼兒(er) 園、便民市場、消防站、停車場等,其實也位於(yu) 剛剛路過的一處處古色古香的院落中。在這裏,旅遊景區發展與(yu) 居民日常生活,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我在古城腳下長大,看到古城一天天重現芳華,遊客也越來越多,心裏別提有多高興(xing) 了!”劉軍(jun) 不勝感慨。

  閬中古城地處四川盆地東(dong) 北緣、嘉陵江中上遊、秦巴山南麓,山圍四麵、水繞三方,自然與(yu) 人居環境高度協調融合。在古代,閬中曾是巴國的都城,被譽為(wei) “川北重鎮”“巴蜀要衝(chong) ”,曆來為(wei) 川北文化、經濟中心和軍(jun) 事要塞。73條“井”字形街巷、270座川北民居院落構築了1.78平方公裏“唐宋格局、明清風貌”的核心保護區,如今也是4萬(wan) 餘(yu) 常住人口閑適生活之地。

  這座總麵積達4.59平方公裏的古城,緣何能夠不斷煥發生機?早在2004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會(hui) 通過《四川省閬中古城保護條例》,閬中古城被專(zhuan) 門立法保護。2018年5月,閬中古城景區管理局成立,專(zhuan) 門負責古城保護工作。2019年5月,每年7月30日被定為(wei) “閬中古城保護日”……對古城的法治化、規範化和有序化管理持續加強。

  近年來,閬中通過實施各類古城保護項目,堅持“傳(chuan) 承風貌、修舊如舊”,修複古建的麵積達12萬(wan) 多平方米,完成60多個(ge) 文保古建築的搶救性修繕,建成開放閬中市博物館、王皮影藝術博物館、保寧醋博物館等20多個(ge) 文化場館。同時,一批古城惠民便民工程也同步推進,改善了5000多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古城居民幸福感越來越強。

  2022年,閬中古城保護利用工程再發力:古城基礎建設提升項目、新建停車場、濱江路綠化工程等一批古城保護利用工程項目相繼實施;2022四川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hui) 在閬中召開,讓來自各地的嘉賓走進古城、喜歡上古城;閬中還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四川省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一項項基礎設施,一串串亮點數據,一張張市民笑臉,正是古城保護利用和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見證。

  “閬中古城是閬中城市發展的文化根脈,是展示閬中形象的魅力之窗和城市名片,下一步我們(men) 將以開放性的思維搞好古城建設規劃,用特色吸引人、留住人,讓古城不斷釋放新的生機活力。”閬中市文旅局相關(guan) 負責人談道,通過保護和開發相互融合、共同促進,閬中古城彰顯了文化魅力,古城人民增強了文化自信,也給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旅遊發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河北灤州:

  文旅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家收入增

  本報記者 張騰揚

  “新年新氣象,心裏暖洋洋。”這幾日,河北省灤州市教場村村民趙美芳家的民宿接待了不少客人,趙美芳忙前忙後,滿心歡喜。

  之前,趙美芳和丈夫在外做生意,生活奔波不定。隨著灤州古城“火”起來,僅(jin) 一路之隔的教場村村民順勢興(xing) 起辦民宿。2021年年初,趙美芳夫妻回到村裏開起民宿。她還用網絡推介灤州古城,展示自家小院,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guan) 注。

  灤州市地處河北唐山東(dong) 部,擁有3000多年曆史,留下“伯夷叔齊”“老馬識途”“楊三姐告狀”等典故傳(chuan) 說。2010年,當地依托灤河流域深厚文化底蘊和曆史資源,建設灤州古城景區。古城遵循明清時期北方建築風格,複原了四方古城門、鍾鼓樓、接官亭、古戲台、風雨橋、灤州閣等曆史古跡,持續上演以灤州曆史上的人文典故為(wei) 藍本的演出。目前,灤州古城年接待遊客量超800萬(wan) 人次。

  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xiang) 愁。小巷深深,流水潺潺,磚瓦蒼蒼,徜徉在灤州古城古街,俯仰之間,可見街鋪鱗次櫛比,各類非遺喚起人們(men) 記憶……

  在古城一角,一家飲品店人氣很旺。在遊客圍觀下,店員把一杯新鮮的酸奶倒入平底鍋中,再加入少許紅豆、葡萄幹、草莓,鏟子不停翻炒,不到兩(liang) 分鍾,原本液體(ti) 狀的酸奶成了冰激淩一般。“古城人氣旺,店裏經營收入可觀。”飲品店負責人洪禹說。

  7年前,洪禹還沒有穩定收入。他的父母是聾啞人,一頭奶牛是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為(wei) 了能及時把牛奶賣出去,他每天騎著破舊的電動三輪車穿梭在大街小巷。2015年,看到古城景區遊客越來越多,他果斷租下一間50平方米的小店鋪,出售自家鮮奶。如今,應顧客需求,他已開發酸奶、炒酸奶等係列產(chan) 品,還在灤州市開了兩(liang) 家直營店,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過越紅火。“依靠古城的名氣,我不僅(jin) 自己創業(ye) 成功,還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奶牛養(yang) 殖業(ye) 助力,感覺特別幸運。”洪禹說。

  目前,灤州古城已進駐商家770餘(yu) 戶,許多由周邊村民經營。

  隨著灤州古城景區知名度不斷擴大,周邊村莊的村民們(men) 也吃起旅遊飯。緊鄰景區的教場村是最先受益的村莊。以前,這裏的村民大多都像趙美芳一樣外出打工、做小買(mai) 賣,村裏的閑置房不斷增多。

  2015年起,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魏向朝看到了民宿商機,引導村民改造自家老舊房屋,並不斷完善村內(nei) 道路和水電暖等硬件條件,改善村莊環境。於(yu) 是,外出的村民紛紛返鄉(xiang) ,一排排整齊的精品民宿拔地而起,農(nong) 家餐館、采摘園也應運而生。截至去年,全村共開辦100多家特色民宿,年接待遊客1萬(wan) 多人次,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ye) 致富。

  距古城景區不遠處有一座研山,水上樂(le) 園、滑雪場等很有特色。當地從(cong) 灤州古城引導客流,積累起旺盛的人氣。後窯村村民常誌民已經在滑雪場工作了7年,現在主要負責滑雪場的日常管理,每月收入可達4000餘(yu) 元。目前,40多名周邊村民在滑雪場從(cong) 事餐飲、雪具租賃、滑雪教練等工作。冬季一過,村民便又“轉戰”水上樂(le) 園等旅遊項目,“一年四季不愁沒錢賺。”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4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