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留住濕地,留住美(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3-02-02 10:5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今年2月2日是第二十七個(ge) 世界濕地日。濕地是極其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係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具備強大的蓄水、淨化水質等功能,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

  近年來,我國濕地保護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目前濕地麵積達到5635萬(wan) 公頃,國際濕地城市達13個(ge) ,數量居全球第一。在世界濕地日到來之際,本版關(guan) 注江蘇常熟、重慶梁平、遼寧盤錦等國際濕地城市濕地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探索濕地城市如何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江蘇常熟——

  淨化濕地水質 開展自然教育

  本報記者 姚雪青

  藍天碧水,河湖相連,鳥鳴啾啾。江蘇常熟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內(nei) ,金黃色的蘆葦收割下來,用麻繩紮成一捆一捆,像棋盤狀投放到水麵上,構築起一個(ge) 個(ge) “生態浮島”——這已成為(wei) 許多鳥類的“新家”。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常熟是我國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之一,濕地總麵積達29921.61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麵積為(wei) 18553.05公頃。4000多個(ge) 濕地,大的麵積超過2萬(wan) 畝(mu) ,小的隻有幾百平方米,如同一顆顆綠寶石鑲嵌在常熟版圖上。常熟市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戴惠忠告訴記者,通過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不僅(jin) 是動植物生存繁衍的樂(le) 園,也是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和生態“三生融合”的共同家園。

  位於(yu) 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中心的科普教育區,由7個(ge) 小池塘連成串的“多塘活水鏈”,是公園內(nei) 的遊客打卡地——這個(ge) 小微濕地群,不僅(jin) 有淨化水質的作用,還具有觀賞、體(ti) 驗、科普功能。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軒波介紹,由於(yu) 這裏地勢處於(yu) “鍋底窪”,過去水質一直比較差。2020年以來,沙家浜濕地管理方聯合該研究院,將7個(ge) 閑置大坑建成“多塘活水鏈人工濕地”,修複退化濕地5331平方米,提高濕地治汙能力、提升生物多樣性,將劣Ⅴ類水改善為(wei) Ⅲ類以上。

  “7個(ge) 池塘分別為(wei) 沉澱塘、藻類塘、挺水植物塘、沉水植物塘、浮葉植物塘、小型魚類塘、魚類產(chan) 卵塘。”張軒波告訴記者,沉澱塘讓懸浮物沉澱下來,藻類塘提供分解氮磷元素的微生物所需食物,挺水植物塘種植著千屈菜、黃菖蒲、再力花、美人蕉等,不僅(jin) 美化環境,還能給微生物提供載體(ti) ,提升淨化能力……在最後兩(liang) 個(ge) 與(yu) 外水相通的池塘中,生活著高體(ti) 鰟鮍、棒花魚、黃顙魚、麥穗魚、興(xing) 凱鱊等10多種魚類,並吸引了小鴉鵑、白鷺、黑枕黃鸝等數十種鳥類前來覓食嬉戲。

  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君介紹,萬(wan) 餘(yu) 隻鷗鷺、150餘(yu) 種珍稀鳥類、超過550種濕地植物,共同營造出這具有江南水鄉(xiang) 特色的濕地動植物群落。濕地的修複和保護,也直接帶火了“研學遊”產(chan) 業(ye) 發展——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年平均接待旅遊人數約200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過1個(ge) 億(yi) 。其中,濕地相關(guan) “研學遊”項目,每年就能吸引約260批次、近2萬(wan) 人次參加。

  目前,常熟境內(nei) 的濕地有65.4%得到了保護,共監測到高等植物154科778種,魚類26科83種,鳥類45科319種,包括白頭鶴等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小天鵝等4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

  

  重慶梁平——

  推進濕地潤城 實現產(chan) 城融合

  本報記者 劉新吾

  都梁山自東(dong) 北向西南延伸,重慶梁平城區坐落於(yu) 山腳下,窩子溪如玉帶向西飄去,穿城而過。窩子溪濱河公園綠樹環繞,一片蔥翠。

  在梁平,像窩子溪濱河公園這樣的小微濕地星羅棋布。408條河流、78座湖庫、80萬(wan) 畝(mu) 稻田與(yu) 臨(lin) 水而建的城區相融相依。梁平推動全域治水,實現濕地潤城,為(wei) 居民帶來綠色與(yu) 活力。

  2022年11月,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上,梁平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shu) ,成為(wei) 我國西南地區唯一的國際濕地城市。

  在梁平城區西南,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水草豐(feng) 茂,綠頭鴨、黑水雞等水禽棲息水麵,讓遊客們(men) 流連忘返。

  “雙桂湖景色優(you) 美,現在遊客多起來,店裏生意也越來越紅火。”湖畔一家茶吧老板康愷見證了雙桂湖的蝶變。20多年前,康愷隨丈夫從(cong) 北方來梁平工作。當時,雙桂湖還是一座飽受汙染的水庫,因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湖水發黑散臭,周圍居民意見不少。

  2010年前後,梁平下決(jue) 心整治水庫,將其改造為(wei) 濕地公園,重現一湖碧水。由縣林業(ye) 局牽頭,邀請專(zhuan) 家學者一起“把脈”,將城市和湖庫作為(wei) 整體(ti) ,統一規劃建設,讓濕地與(yu) 城市共同成長,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為(wei) 市民提供了休閑場所。

  2015年,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獲批試點建設,梁平秉持保護優(you) 先、係統治理、科學修複的原則,因地製宜,打出“淨水、治水、活水、養(yang) 水”組合拳。

  為(wei) 還原自然生態原貌,梁平堅持做好“減法”,拆除湖邊各類違章建築,取締各類養(yang) 殖場30餘(yu) 處,對400餘(yu) 戶周邊農(nong) 戶實施生態搬遷,湖畔集雨麵積內(nei) 不準修建養(yang) 殖場,作物不施農(nong) 藥化肥,設立無人區,營建動物自然棲居地和鳥類遷徙通道……同時還適當做“加法”,因地製宜完善環湖智能步道,設置部分標識牌,方便市民遊客賞景。

  如今,雙桂湖正成為(wei) 鳥類家園、市民樂(le) 園。濕地公園內(nei) 有野生動物277種、野生植物623種。每年冬季,上萬(wan) 隻候鳥來到雙桂湖越冬棲息,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青頭潛鴨等。梁平依托城區“一湖四庫六水”優(you) 質水生態資源,引濕地入城,將涵養(yang) 林、溪流濕地與(yu) 城區河流、道路帶狀小微濕地有機連接,構建30餘(yu) 平方公裏“城市濕地連綿體(ti) ”。“下一步,我們(men) 不僅(jin) 要以良好生態環境吸引遊客,還要聚集人才,發展產(chan) 業(ye) ,實現產(chan) 城景融合發展。”梁平區委書(shu) 記錢建超說。

  

  遼寧盤錦——

  實施退養(yang) 還濕 守護鳥類家園

  本報記者 辛 陽 胡婧怡

  日落時分,蘆葦披上金光,10餘(yu) 隻野生丹頂鶴從(cong) 葦叢(cong) 深處躍起,展翅飛翔。

  遼寧鶴類種群繁育基地技術員趙仕偉(wei) 在收割後的水稻田、蘆葦叢(cong) 和冰麵上投放玉米粒,為(wei) 留在盤錦過冬的丹頂鶴補充食物來源。

  “這個(ge) 冬季已經觀測到約180隻丹頂鶴留在盤錦過冬,其中有野生丹頂鶴,也有我們(men) 近年來野化放歸的丹頂鶴。”趙仕偉(wei) 說。

  遼河孕育了盤錦24.96萬(wan) 公頃的廣袤濕地。這片濕地為(wei) 477種野生動物提供了天然棲息地,其中包括丹頂鶴、黑嘴鷗、西太平洋斑海豹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4種,大天鵝、灰鶴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4種,每年在此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超過100萬(wan) 隻。

  生態好不好,鳥兒(er) 最知道。上世紀90年代初期,盤錦農(nong) 業(ye) 發展欣欣向榮,為(wei) 了兼顧黑嘴鷗保護與(yu) 農(nong) 業(ye) 發展,盤錦大窪小三角洲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項目於(yu) 1993年專(zhuan) 門安排410萬(wan) 元用於(yu) 黑嘴鷗棲息地、繁殖地的保護,試驗性建設了人工繁殖島。30多年來,隨著人工繁殖島各項控製技術越來越成熟,黑嘴鷗的繁殖成功率從(cong) 最初的不到30%提升到現在的60%至70%。如今,盤錦濕地的黑嘴鷗種群數量已由1991年的1200隻增加到2022年的11600隻。

  2015年,盤錦正式啟動“退養(yang) 還濕”工程,收回海域2萬(wan) 畝(mu) ;2018年8月,盤錦全麵打響“退養(yang) 還濕”攻堅戰,先後拆除養(yang) 殖設施池塘580個(ge) 、看護房542處、池塘閘門2000個(ge) 、孵化基地9個(ge) 、孵化場28個(ge) ,恢複濕地8.59萬(wan) 畝(mu) 、自然岸線15.7公裏。

  2014年至今,盤錦通過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試點項目,對保護區及周邊1公裏範圍內(nei) 蘆葦沼澤濕地生態補水超3.5億(yi) 立方米,恢複退化濕地577公頃,恢複翅堿蓬濕地574公頃。

  如今,依托獨特的濕地資源,盤錦大力發展濕地生態產(chan) 業(ye) ,探索出稻田養(yang) 蟹、稻田養(yang) 魚的立體(ti) 生態種植養(yang) 殖模式,蘆葦板材產(chan) 業(ye) 也日漸紅火。

  在盤錦積葭生態板業(ye) 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一張張剛熱壓出來的板材呈扇形排列,正在降溫,車間內(nei) 彌漫著蘆葦的清香。

  公司負責人張丙坤說,蘆葦、蘆竹等植物秸稈,經過粉碎、碾壓、裁板等工序後,變成了一塊塊家具板材,一經推出便獲得市場認可,訂單源源不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2日 14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