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記錄偉大時代 描繪奮鬥畫卷

發布時間:2023-02-07 16:3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連日來,人民日報社派出多路記者,參加2023年“新春走基層”采訪活動。他們(men) 奔忙在城市鄉(xiang) 村,探訪工廠車間裏一線工人鉚足幹勁搶抓生產(chan) ,田間地頭種糧大戶精心管護農(nong) 田設施,物流運輸線上工作人員加班加點保障運輸通暢……

  錦繡江山如畫卷,縱橫當有淩雲(yun) 筆。本版刊發幾位記者的采訪感悟,以展現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記錄偉(wei) 大時代的奮鬥風貌。

  ——編 者

  物流園裏 看見活力中國

  本報記者 侯琳良

  “新春走基層”期間,我在山東(dong) 壽光走了一圈。1月11日淩晨,我實地探訪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園,走進蔬菜大棚、蔬菜合作社、村衛生室等地,對蔬菜種植和運輸有了更深的認識。

  當下正是蔬菜流通的重要時期,壽光連接人們(men) 的春節餐桌,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生動縮影。一個(ge) 個(ge) 場景、一段段講述、一個(ge) 個(ge) 故事,成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生動注腳。

  在壽光,我感受到人們(men)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奮鬥的勁頭十足!在農(nong) 產(chan) 品物流園,蔬菜經銷商紀振男淩晨三點就開始忙碌,滿心歡喜:菜花不愁賣了,開始掙錢了!在東(dong) 斟灌村的蔬菜交易市場,打包一盒盒彩椒,裝上一輛輛卡車,準備發往成都等地,大家忙得不亦樂(le) 乎;在洛城街道衛生院,走進發熱門診、呼吸科住院區,看到藥品充足、床位充裕……

  彩椒菜農(nong) 黃誌強讓我印象深刻,他接受采訪時話不多,但說起今年計劃時充滿期待:今年市場旺起來,要好好打理自家的蔬菜大棚,讓日子像這辣椒一樣紅!同行的壽光市委宣傳(chuan) 部同誌感慨:壽光人正鉚足勁,搶抓發展新機遇!

  物流園人頭攢動,衛生院秩序井然,紅辣椒映紅菜農(nong) 的臉……從(cong) 蔬菜之鄉(xiang) 的蔬菜交易紅火,看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從(cong) 菜農(nong) 憧憬2023年紅火生活,看提振經濟的強烈信心。物流暢起來,信心強起來,在壽光,我看到一個(ge) 活力中國、一個(ge) 紅火的2023!

  建設工地 體(ti) 驗趕超熱潮

  本報記者 羅艾樺

  重大項目建設是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抓手。跑好“第一棒”、按下“快進鍵”、奪取“開門紅”……廣州一些重大工程為(wei) 搶抓進度,假期也不停工,加緊建設。

  今年“新春走基層”,我首站選擇了中建鐵投廣州(黃埔)威創智慧園工地,跟工友們(men) 一起逛花市、寫(xie) 春聯、吃團圓飯……新年伊始,廣州強調“堅持產(chan) 業(ye) 第一、先進製造業(ye) 立市不動搖”。威創智慧園項目交付後,將用於(yu) 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在這裏,跟主動留下的外地工友們(men) 共迎新春,格外有意義(yi) 。

  1964年出生的潘世富來自河南新縣,在中建三局工作,曾先後在珠海橫琴口岸、廣州星河灣等項目工作。他已記不清有多少個(ge) 春節是在工地度過的。“明年就要退休了,這個(ge) 項目是最後一個(ge) 了,站好最後一班崗,意義(yi) 尤為(wei) 不同。”采訪中他說。

  這個(ge) 城市還有很多個(ge) “潘世富”,把年華奉獻給城市建設,用勤勞踏實,跑出工程建設的“加速度”,描繪出欣欣向榮的未來生活。

  “開吃啦!”采訪結束後,潘世富被工友拉到飯堂吃團圓飯。他說就算離開崗位,也會(hui) 經常回來看看。我想,廣東(dong) 改革發展先行一步,身處其中的人們(men) 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必要性的感受更深。春風浩蕩征途新,揚帆破浪正當時。相信老潘再回來走走轉轉時,一定會(hui) 自豪於(yu) 自己參與(yu) 建設的這座城市,已經在春天的故事裏再敘新篇。

  繁育基地 探訪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本報記者 王錦濤

  在甘肅,洋芋、土豆、馬鈴薯,曾被戲稱為(wei) 定西“三寶”,這背後是定西人的自嘲。如今,馬鈴薯產(chan) 業(ye) 鏈不斷延伸,當地人感到發自內(nei) 心的自豪。改變的底氣何在?帶著這個(ge) 問題,我來到這裏實地探訪。

  “新春走基層”時,從(cong) 地頭倉(cang) 儲(chu) 窖到公司生產(chan) 線,從(cong) 農(nong) 民的新房子到科研所的育種棚,每到一處,我都倍感振奮:振奮於(yu) 群眾(zhong) 的幹勁、企業(ye) 的拚勁,振奮於(yu) 大夥(huo) 兒(er) 相信馬鈴薯能成大產(chan) 業(ye) ,土地能生金。這方曾被聯合國專(zhuan) 家評價(jia) 為(wei) “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土地,現已成為(wei) 我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育出“金種子”,才能結出“好果子”。同行的安定區馬鈴薯產(chan) 業(ye) 開發辦公室的同誌介紹:安定區年產(chan) 7.5億(yi) 粒優(you) 質脫毒種薯,銷往內(nei) 蒙古、四川等省份,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國家。

  種子好,還得願意種。在魯家溝鎮將台村,1988年出生的李軍(jun) ,是村裏最年輕的“老農(nong) 民”。李軍(jun) 說現在種地靠科技,從(cong) 播到收都有農(nong) 機具。種子政府幫購,肥料補貼八成,地膜補助1/3,今年他打算再多種138畝(mu) 馬鈴薯。

  現代農(nong) 業(ye) 企業(ye) ,對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十分重要。馬鈴薯產(chan) 業(ye) 如何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高科技含量?在一家馬鈴薯全粉加工企業(ye) ,透過玻璃牆,我看到原料入口處還是一顆顆沾泥帶土的馬鈴薯,12道工序後,已是一袋袋雪花白的馬鈴薯全粉。

  天寒地凍,踏雪進棚。在定西市馬鈴薯研究所,馬鈴薯脫毒種苗上,白色絨毛泛著亮光,正點亮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之路。

  設施農(nong) 業(ye) 見證紅火日子

  本報記者 邵玉姿

  棚外白雪皚皚,棚內(nei) 綠意濃濃。今年“新春走基層”,我來到河北省灤平縣,探訪蔬菜大棚。近年來,灤平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擴大設施蔬菜種植規模。如今,平均每天有60噸蔬菜從(cong) 這裏的大棚出發,走向京津市民的餐桌。

  時隔6年再來,變化很大。一變在數量。灤平“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分田”僅(jin) 蔬菜大棚便有2000餘(yu) 座。二變在質量。土牆變磚牆,水泥拱架升級為(wei) 鋼管拱架。當地還在土壤貧瘠地塊引進種植珍稀食用菌,推動設施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三變在產(chan) 量。大棚升級疊加品種優(you) 化,產(chan) 量效益連連提升。

  走進大棚,看的不僅(jin) 是豐(feng) 收的景象,更是群眾(zhong) 增收的圖景。在灤平新碩農(nong) 業(ye) 發展公司,近八成職工是當地村民。大棚裏,當我說起蔬菜長得好,管護員馬桂蘭(lan) 馬上接起話頭說:“日子過得更好。”我還遇見了37歲的村民申雨陽,雖是殘疾人,但他在公司裏削菇削得最快,收入最高。自信樂(le) 觀的他深深感動了我……

  灤平設施農(nong) 業(ye) 的發展,切切實實促進了群眾(zhong) 增收。“最早種芹菜,一年一畝(mu) 地頂多掙萬(wan) 把塊;後來種黃瓜、西紅柿有3萬(wan) ;這兩(liang) 年種草莓,收益達5萬(wan) 以上。”灤平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呂連寶跟我算起對比賬來。

  采訪路上,年味濃濃,暖意融融。街頭巷尾掛滿紅燈籠,新樓窗戶貼滿紅窗花,貨車來來往往,集市人流不息……棚內(nei) 豐(feng) 收繁忙,棚外生活繁榮,這些都是人們(men) 日子紅火、生活幸福的見證。

  老舊小區 感受濃濃溫情

  本報記者 喬(qiao) 棟

  今年春節前夕,我來到山西省靈石縣,采訪老舊小區改造。靈石縣是山區縣,在山西很有代表性,“兩(liang) 山夾一溝”的地貌決(jue) 定了山區縣老舊小區的麵貌以零散分布、規模小為(wei) 特點。

  靈石縣很多老舊小區建在半山腰上,改造時供水施工難度大。有的小區“臉貼臉”,呈現“犬牙交錯”格局,奧成公寓卻因為(wei) 一排深色透明的玻璃電梯,讓人眼前一亮。采訪時,我正好碰到從(cong) 6樓推著丈夫坐電梯下樓看病的趙女士,她說:“以前得雇人往樓下抬。”

  說一千道一萬(wan) ,改造的落腳點是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在采訪途中,我碰到了六七名小區住戶,大夥(huo) 兒(er) 聊得熱火朝天。住戶們(men) 介紹,物管會(hui) 成員方惠良為(wei) 了不讓水管被堵住,大冬天拿竹竿通下水道,他還多次自己墊錢促成小區安裝電梯……這些故事,將變化一一展現。

  對存量住宅不能一拆了之,而是要提升“裏子”“麵子”,改善群眾(zhong) 居住體(ti) 驗。山西住建部門沒有“一刀切”,而是“分區分策”,暢通群眾(zhong) 表達渠道。用住建部門同誌的話說:“把最‘貼身’的衣服,給老舊小區穿上。”

  采訪時正值寒冬臘月,靈石縣的街頭熱鬧非凡。“合碗子”冒著熱氣,趕集的人步履匆匆;“二十四、打掃窯”,透過窗戶,我看到奧成公寓的住戶們(men) 正忙著收拾屋子;住戶們(men) 彼此相望,在改造一新的保溫陽台上擦玻璃、貼“福”字……這些場景就是對幸福最好的詮釋吧。

  警燈彩燈 致敬平凡英雄

  本報記者 金 歆

  今年春節期間,我關(guan) 注的是社區民警這個(ge) 群體(ti) 。我來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中關(guan) 村西區派出所。中關(guan) 村西區派出所所轄區域既有繁華熱鬧的大型商圈、人流密集的寫(xie) 字樓,也有許多居民小區,守護平安可謂不易。

  為(wei) 了守護居民平安過年,節前,民警既要做好安全宣傳(chuan) ,又要及時協調解決(jue) 各種問題。如何做到?我首先跟隨蘇州街路社區民警、兼任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的毛曉波一同巡查,和他一起入戶做節日安全宣傳(chuan) ;一路上遇到的居民,幾乎都會(hui) 和毛曉波打招呼……

  微不足道的小事,日積月累就凝結成了警民魚水情。“毛警官,多虧(kui) 您發現消防安全隱患。”“謝謝您聯係物業(ye) ,給小區裝充電樁”……采訪中,路過轄區裏一戶困難家庭,我們(men) 入戶探望;臨(lin) 走時毛曉波隨手晃了晃液化氣罐,發現快空了,就立刻找人幫忙換。

  明亮的警燈與(yu) 節日的彩燈,在春節期間同時閃爍。在轄區內(nei) 的一家商場,民警指著保安人員說:派出所組織保安人員閃亮肩燈,走出樓宇,織密轄區巡邏網絡,形成“點有人守、線有人巡、麵有人看”的格局。

  采訪快結束時,天空飄起了零星的雪花,伴著簌簌寒風,撲打在行人的臉上和身上。看著道路兩(liang) 旁掛滿的紅色中國結,我不禁想,萬(wan) 家團圓時刻,有那麽(me) 多人民警察在街頭巷陌、繁華商圈、公園景區,守護著我們(men) ,讓人倍感安心。向這些平凡英雄致敬!

  本版攝影:馮(feng) 奕 蔣 安 陸 逸 符武平 朱 暉 蔣國婷 趙 萍 羅布桑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3日 06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